第59章:彪门弄斧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59章:彪门弄斧

新中国开国将帅,身体大多不好,徐向前一身重病,无法承担总参谋长责任,林彪和粟裕同样如此,特别大战役基本打完后,身体亏欠表现就越发厉害。像罗部长这样的体格,50岁时还去长江学游泳,真少之又少!

“您不要着急,会好起来的,任书记最近就好了很多。”林冠华不露痕迹道,“我们还是得相信科学,未验证过的中药偏方、土方、毒方,千万不能轻易尝试。”

林彪早年学过点中药,后来为治病,经常自己抓药吃,有一次砒霜放多了,差点把自个送上路。

林彪点点头:“小林,这次把你请来,是有点正事想聊……”

刚准备开口,瞥见叶群还在旁边,马上道:“我们需要聊点机密工作,你先出去好了,让警卫员在远点的地方站岗,其他无关人员不要进来。”

叶群其实很想听,但这话都说了,只能先出去并关好门,从这里,林冠华就感受到林彪严肃紧张的作风。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信,林彪目前还不知他的确切身份,要不然他说国外进口,口罗部长会心一笑,林彪却点点头,由此可见一斑。复兴工程计划名单中没他,就像陈赓一样,虽然对林冠华的身份和很多工作很好奇,但也没刨根问底。

“主席聊了你的不少事,谈到你回国参加革命后对各方面的贡献,还和我说,关于德械采购、美援物资购买、军委战略部队编成乃至对英军舰采购意向,都是你的重要建议。

我就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想见你一面,我这人说话比较直,瑞卿也知道我的脾气,有些话你不要介意。”

林冠华点点头:“那是自然。从工作来说,您是首长,我应该有啥说啥;从年纪和资历来说,您是长辈,我更会坦诚。”

林彪继续道:“我在东北指挥作战时,曾考虑过引入一部分苏联缴获的德国军火,可惜后来没能实现,当初没想那么远,更没想过编成全德械部队。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研究军委制定的方案,无论从队伍编成、火力支援还是后勤保障来看,都比以前强化不少,比我们接触过的美械化部队要强大得多,但我认为,这样的部队面对美国军队依然非常危险:新增火力压不过对方,原来灵活多变的战术又会受到限制,变成四不像或者两头不靠。

德军比我们更熟悉机械化战术,比我们有更充分的武器和装备,也有空军支援,但最后他们打不过美国人、也没打过苏联人……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林冠华道:“您说的没错,德国确实没打赢,抛开战争正义性、人心向背等来说,德国还在军事战略上犯了很多错误,综合实力也明显不如美苏两家的总和,干不过美苏联手很正常,能打赢才见了鬼。

但我同时认为,德国整体战略上的失败不等于特殊场合、特殊局势下没有优势,有些东西有可取之处,值得借鉴。”

林彪愣了下:“比如?”

“意大利战役!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一条防线,他没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也没有足够的飞机、军舰和装甲力量,但有个很好的帮手——地形!

依靠崎岖的地形再加巧妙的战术,意大利防线从1943年9月一直坚持到1945年5月,要不是德国本土投降了,德国人再守3-4年毫无问题。

如果战术不巧妙,那他坚持不了这么久;

如果地形不具有优势,那纵然有最精妙的战术,在对手绝对实力的碾压下,也坚持不了这么久。

数据不会骗人,意大利战役中同样的兵力和武器对比如果放在西欧平原上,不管凯塞林有什么绝招,德国人这点部队早就被推平了,光阿登反击战中德国投入的力量,就数倍于意大利战役方向!

但同期美军在意大利战场的阵亡人数高达11.4万,超过美国二战全部阵亡人数40.4万的四分之一,德军用35-45万左右的偏师顶住了占绝对优势的英、美、法、意135万军队!”

罗、林大吃一惊:“二战美军才死了40万?”

“29万出头是直接阵亡,11万多是间接死亡。”

林冠华想了想道,“苏联阵亡人数超过1200万,德国战时阵亡485万,战后因很多人在俘虏营里没能活着回国,把这部分也算上,德军死亡大约500万出头。

在西欧战场,德军总体战损比超过盟军,但在意大利,不论是伤亡总数还是阵亡人数,都远优于盟军!”

林彪直言不讳:“主席的判断和你的想法一致,我们很可能要在朝鲜与美国人交手,德械军预备队就是为这场战争准备的,你认为他能顶住美军冲击?”

林冠华没直接说是还是否,只道:“随着我们逐步完成国家统一,朝鲜金同志必然也按捺不住,从现有力量来说,北朝鲜将来压倒南朝鲜毫无问题,倘若外力不介入,朝鲜完成统一不难。

问题在于政治形势上,中国统一,朝鲜如果再统一,那美国人在亚洲的桥头堡就只有日本和菲律宾了,他远不够保险,所以不可能坐视不理。除非我们和朝鲜都能接受分裂的现状,否则美国必然介入,和哪个总统、哪个政党在台上执政没关系。

所以,德械军必须在朝鲜顶住美国人!”

林彪沉默了:坐视分裂这种事,中国不能容忍,朝鲜也不会容忍,从政治上讲,开战势在必然,这就不要问中国要不要参与了,作为亚洲头号社会主义大哥,只想着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可能么?

“在朝鲜打仗,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地方小,太多兵力施展不开,我估摸着有个4个德械军,30万人左右的一线兵力应该能把前期场面撑起来,美国战略重心在欧洲,也不可能在远东投入太多力量;

第二个好处是朝鲜地形崎岖,基础设施远比西欧落后,不利于美军机械化装备发挥优势。

坏处也很明显,朝鲜毕竟是异国他乡,不存在根据地,我军最擅长的游击战搞不起来,给养不能就地筹措,必须依靠后方输送,打的就是运动战、阵地战、正规战;

第二个缺点也是地形,朝鲜三面环海,美国人要快速投放力量很容易,我们的海空军压根切断不了他的后勤补给线,只要他想打,可源源不断补充……”

罗部长仔细盯着地图看了又看,皱眉道:“被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挺像:朝鲜三面海,一面连接我们;意大利也三面海,一面连接德国;朝鲜差不多山地居多,意大利也如此……唯独天气不一样,意大利热,朝鲜冷。”

“冷比较不利。我们后勤差,天冷时非战斗减员会很快……如果天热,随便搞点野菜都活下去,天寒,衣服少穿点都有麻烦。”

林彪叹了口气:“朝鲜虽然比东北靠南些,但冷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没有老乡提供支援,单靠军队完成补给、维持、作战的全系列任务,对我们来说是门全新的科目,甚至比学机械化作战难度更高!”

罗瑞卿愕然,随后又点头:出国作战后,解放军面临和当初国党一样的麻烦,所有物资、给养都要靠自己负责,解放战争的后勤调度万不可当成经验使用。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乡们的独轮车推出来的,朝鲜谁给你推独轮车?你哪来的基层动员和组织能力?

话题转回装备上来后,林冠华观点很直接:“崎岖山区有利于拉平双方的装备代差,意大利搞不了装甲集群突击,朝鲜也如此。

我军拥有机械化装备后,不等于就不能打原有传统优势的战争,类似于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的好方法,都可以继续用下去,我建议可以在两种模式下实现灵活转换。

要攻坚时,重装备跟上,直接钢铁突击;要迂回穿插时,就集中尖刀部队轻装突进,重装备往后放放,轻步兵巅峰战术不就有了么?

军委编制案中,师一级、军一级兵力都很庞大,师部和配属部队能独立作战;军部及其配属部队,必要时也可独立作战;各师、各团都具备独立作战能力。

德军也不是不会轻步兵和山地战术,德军训练时有两个科目,一个叫负重60斤越野3公里,要求20分钟完成,完不成直接淘汰,这是一战就流传下来的新兵训练法;

还有个科目叫负重60斤长距离越野50公里,1942年前,95%的德军新兵包括坦克兵都能达到,德国山地步兵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很多战役其实全靠步兵战术打出来,只不过外界光被德国装甲兵遮住双眼罢了,东线战场上,德军在装甲数量上从未占过优势,靠的是单兵素质与战术。

倒是美军,完全靠装备吃饭,离开空中火力和后勤优势,哪怕到1945年,靠步兵都不见得能拼得过德军!”

林彪近距离观察过苏德战争,知道林冠华所言不虚,转头问罗部长:“他真不是四野出去的?这些战术我看比好多干部看得透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