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航校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89章:航校

“我军在连续获得胜利后,不但士气正旺,也拥有更充分的登陆作战经验。”

聂总长道,“南宁号、开封号已基本武装成功,4月10日可投入使用,4月15日拨付厦门前线听令;海南舰队预计4月15日能完成有关任务,赶赴厦门一线。

最近这几天,林彪与粟裕同志在功德林反复与蓝军进行推演对抗,对夺取金门已有成熟预案,考虑到金门的地形、潮汐、天气已比较熟悉,可最大限度压缩准备时间,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进攻金门前,前线部队会先打东山岛作为适应性热身。该岛是福建省仅次于平潭岛的第二大岛,面积165平方公里,人口8万左右,距大陆最近处只有500米,相对金门等岛屿来说易攻难守。上面敌军实力也不强,只有新编第17军两个师约5000人驻守。”

朱老总问:“空军要多少时间完成转场?准备抽调多少飞机参与战役?”

“5天!也不用海南前线的飞机全转场。空军打算抽一部分参加过舟山战役的同志,再从第3-7航空学校抽调毕业学员组成混合编队。预计这次投入48架战斗机,参加过海南海战役的同志大约只占四分之一。”

空军准备轮换作业,让每个飞行员都有上场经历和实战对抗的机会,迅速积累经验。

任书记点点头:“此策略倒可行,目前共有多少飞行员和飞机可用?”

“近200人!另外还有900余学员在学习培养,预计今年年底前,可新增300名速成班飞行员……”

解放军最早的航校创办于东北,日本宣告投降后,关东军第2航空团第四飞行队不愿向苏军和中国军队投降,由大队长林弥一郎少佐带领300余人,遗弃机场和40多架飞机,向南逃跑,后被八路军包围,经谈判与思想工作后,对方放下武器投降。

这次受降,八路军共接收各式飞机46架及各种器材和配件,此外还有17名飞行员,24名机械师,27名机械员,180多名各类地面保障人员,为东北航校在1946年1月1日正式组建奠定了基础。

林弥一郎担任航校副队长兼参议。2月份发生了日本俘虏暴动的通化事件,林弥一郎几名部下受到牵连,通化省委书记吴溉之曾三次下令要求处决林弥一郎,但反战联盟主任前田光繁坚定反对、航空总队第一副政治委员黄乃一出面做保,林弥一郎才免于错杀。

1946年3月1日,东北航校正式运作,第1期设立飞行甲班12人、乙班31人,航校所有教练机、正式飞机、训练方法和教官全系日式,至1948年10月共毕业飞行员43名、领航员24名、机械人员97名,此43名飞行员全是以林弥一郎为首的日本教官的学生。

辽沈战役结束后,1949年3月,学校迁到长春市,训练规模扩大,除开办第2、第3期飞行班和第3、第4期机械班外,还创办通信班、气象班、场站班,全校发展到3500人,在校学员320余名。

到1949年底,共培养出正式飞行员160人(飞行员126名,领航员24名),其中23人参加过开国大典阅兵。

根据中苏两国达成的有关空军建设协议,空军航校在1949年末全面组建。

解放军第一航空学校前身是东北老航校一大队,组建为第一轰炸机学校,校长是第一个投奔解放军的起义机长刘善本(1946);二航校是单独组建的空军第二轰炸机学校。

三、四、五、六航校则分别为解放军第1至第4驱逐机学校。

东北老航校除抽调部分人员支援1-6航校外,还将所属人员编列为第七航空学校。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有日籍留用教官全进入七航校,原则上日、苏教官日常不照面。

东北老航校留下来的混合大队在春节前组建为空军航空学员预科总队。

随着运输机数量日益增加,两航起义人员安置与民航需求不断扩大,空军又从预科总队、1-2航校中抽调部分人员,在3月份组建了第八航校,内部称第一运输机学校。

本来按历史演化,空军应于5月份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4混成旅(代号:太平洋部队),并下辖2个歼击机团、1个轰炸机团、1个强击机团,以便探索各类航空兵部队训练和作战指挥经验,为部队扩编和发展创造条件。

林冠华给了不一样的建议,认为东北老航校毕业的飞行员很多已能驾驶战斗机作战,虽然轰炸机、强击机还不行,但可以让战斗机先参战以便更好地积累经验,而不是强求所有兵种都准备好再作战。

退一步说,解放军对轰炸机暂无迫切需求,只要能防止对方轰炸,打地面战怕过谁来着?

空军接受了该建议,在舟山战役中正式启用,效果良好,越打越有信心,这次打算派48-60架战斗机,大约2个团兵力执行作战掩护!

聂总长解释道:“其实同志们对参战积极性很高,军委、空军都收到过血书,但我们不能把全部兵力都拿出来打仗,还要考虑持续性发展,不断培养后续梯队,所以空军每次使用都比较谨慎。

舟山战役实际用了24架飞机;海南战役用了32架;金门战役打算用48架,逐步递增,轮换作业……也许台湾战役可提高到60架乃至72架,甚至于轰炸机编队也尝试运用,目前继续以谨慎为主。”

东北航校建立之初,因为飞机少、汽油紧缺,所有人都先在地面揣摩动作,模拟动作最标准的学员才有机会飞行,汽油不够还用无水酒精顶替,很多时候一周都不一定能轮到飞一次。

虽然多地面模拟再空中优化,确实也能提高水平,但飞行毕竟是实践科目,相对而言培养速度就比较慢。

在燃油和装备问题解决后,训练拦路虎少了很多,开始进入狂暴场面,特别把各类德国破烂搞到手后,第一次出现了飞机富余,诸如Go145之类的教练机大量加入各航校,基本上可保证每天飞行。

现在空军的场面比当初日军的月月火水木金金训练法还要疯狂,毕竟,日本是在教官压制下的刻意行为,而在空军内部,周六、周日苏联顾问去休息后,中国学员和教官都自发聚集起来继续训练。

用他们的话说,国家培养我当飞行员,飞机和汽油敞开供应,前线同志们在打仗,多一架飞机,步兵就多一份增援,这样子还去休息,实在于心不安,毕竟,空军全都从陆军转行,太知道地面作战时期被国党空军压制的痛苦了。

各航校学员虽然入学时间不长,但飞行时间不少,此次参战部队,所有人都超过了200飞行小时,远比苏联二战时期最紧张时刻,匆匆忙忙安排训练25-30个小时就飞上天强得多。1

也比日本新手部队要强,因日本受制于器材和汽油,经费不足,一年飞行时间只有100-120小时;美国飞行员培养一年飞行可到240-250小时,但那是一整年飞出来的,而中国空军各航校从11月建校学习,到4月份还不满6个月,很多人已达到了100飞行小时。

当然,中国培养飞行员也有体制优势,在日本、美国都要进行步伐、队列等传统新兵训练,中国飞行员从陆军中单独遴选、拥有文化、且基本是党团员出身的战斗兵员,不需要走新兵训练,对武器很熟悉,信仰更是坚定。

每个能选拔上的战士,都由各军分区、各师戴着大红花送上来,意义截然不同,唯一目标就是学好飞行!

林冠华认为这是我军的独特优势,建议在前期推广,继续从地面部队按此标准大力招募,以便从容应对即将来临的抗美援朝!

“因装备数量增多、汽油供应比较充裕,空军打了报告,打算在维持现有8所航校规模不变的前提下,继续以速成班形式,新增学员招生2000人以上,6月底前完成入校。本来该规模已偏大了,但军委这两天又收到正式报告,海军请求组建航空兵队伍……”

1949年底,空军新增学员930人,当然其中不全是飞行员,也包括地勤等配套,通常而言,部分学员学习一段时间后,身体机能确实不适合当飞行员,退回原部队又不妥,一般就安排转职去地勤。

随着赤子号成功抵达,海军跃跃欲试,希望从空军抽人组建海军航空兵学校,初定青岛、威海卫、舟山三地为海航训练基地。

毕竟目前旅顺和大量还有苏联驻军,把海军基地放在那里不妥,合适军港又不多,威海卫做过北洋水师的海军基地,舟山离上海近,还有完整的岱山机场,至于海南方向,海军觉得以后需要,但暂时顾不上!

在英、美、日三国,这么搞万万不成,首先就失了法统,今后会被人耻笑,但在解放军这却毫不困难,因为海、空军主力是同个窝里(四野)孵化出来的,亲热得不得了,要啥给啥。

所以空军一方面请求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又准备同意支援海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