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泰共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09章:泰共

会议最后讨论的一项议题是关于泰国共产党援助问题。

泰国社会主义思潮几乎与中国同期,20年代就有了学生工人组成的小团体,1927年南洋共产党暹罗特别委员会成立,由此成为泰共前身。

正好国内发生412,许多左翼人士流亡泰国,不少成为后来的泰共主力,193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委员会改组为暹罗共产党并一直与中共保持紧密联系。

当时在泰国其实有三支共产党:本土的暹罗共产党;在泰国的中共分支或中共暹罗支部;在泰国的越南共产党。

1941年暹罗共产党改组为泰国共产党,日军与暹罗当局合作甚至派遣军事力量时,泰共明确反对,依靠正确的政策与民族主义,泰共不断壮大。

1942年,泰共宣布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比中共还早3年),但泰共影响力依然有限,主要成员还是知识分子,直到日本战败,中共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后,泰共才认为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上来。1

此时泰共拥有合法地位,便积极联合民主派,参加选举,试图搞联合政府,到1948美国扶持批汶政变后,泰共被迫转入地下。

转入地下后泰共进一步引进并宣传毛泽东思想,希望将其发扬光大,重点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学习与推广,借此掀起左翼文化运动,思潮迅速传播到整个文化界,并传播到下层人士,扩大了泰共影响力。

总体而言,泰共此时政策处于胶着中:

一方面泰共的主体是知识分子或小资产阶级,比较迷恋于文化运动、城市运动,妄图通过示威游行、抗议、工人罢工等改善自己地位;

另一方面,泰共与中共关系亲密,甚至还有不少是泰籍华人、华侨甚至中泰混血儿,能说中文,懂汉语,目睹中共革命胜利十分羡慕,也想搞农村包围城市、走武装革命的道路。

任书记好奇道:“那这次又是谁牵线呢?”

克农同志道:“两条,一条是启新同志的线,另一条是美厚同志的介绍……”

时任中央统战部综合研究组副组长的李启新是泰共在1942年第一次成立大会上选出的总书记,当然,他那时也是中共党员。泰共之所以选一个中共党员当总书记,充分说明泰共对中共的信任与依赖。

但等到抗战结束、泰共获得公开合法地位后,泰国本土派又有点想玩议会斗争了,正好李启新也完成任务准备回国,但他在这条线上的关系依然畅通。

蚁美厚这里纯粹是偶然。他不是共产党员,无论中共、泰共都不是,但他不断从泰国招募人手跑美国航线又输送到中国,有大量中共党员、海军化装成泰国人在上面执行任务,因船员中有泰共成员,一级级汇报上去最终惊动了泰共高层,觉得这条线也可利用。

最后也是最直接的触动是越共在云南培训军队,且很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泰共,使泰共忽然也想来受训了。

对林冠华而言,一开始接到这议题觉得很稀奇,后来查了不少资料与学术论文,给了一卷完整资料。

“从历史进程来看,泰共是第三世界共产党中为数不多的毛主义派……与我党关系十分友好,中苏、中越历次争端中,都十分明确地站在我党这边。”

林冠华说,“非要说泰共有什么缺点,那就是两条。

第一,党内没有形成鲜明的领导核心,各种各样的派别充斥其中,互相争权夺利,互相勾心斗角,内耗严重;

第二,泰共一直在议会斗争、文化斗争、武装斗争三个选项上徘徊,形势好时便幻想议会斗争,一旦形势恶劣又想转入武装起义,从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斗争策略……

当然,我更觉得第二个缺点是第一个缺点所导致的。”

几大书记看完材料后都连连感慨。

弼时同志叹息道:“可惜了,其实泰共基础很不错,经济底子也算厚实。”

克农道:“就是因为底子厚实,所以斗争精神稍微欠缺些……动摇也能理解,要不是412被常凯申用鲜血警示了,没准我们也可能有这样的毛病。”

主席点点头:“情况大致有数了,泰共找上门来,也不能置之不理,同志们有啥建议啊?”

罗部长朝林冠华努努嘴,示意他开口,这把林冠华雷得外焦里嫩:我连支部委员都不算,怎么能对国际共运指手画脚呢?

更意料不到的是聂总长也开了口:“冠华同志对国际局势比较熟悉,对国际共运也有深入了解,我觉得可以听听他的想法。”

林冠华心一横,豁出去了:“我觉得吧,既然我们党在泰国有这么好的关系与群众基础,帮助泰共应该理所当然……一方面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巩固南线安全安的需要。

泰共的弱点我觉得未必不能克服。启新同志既然当过总书记,现在再回去当是不是也可以?或者,副书记、总顾问这种角色?金首相当初在抗联不过也就是个营长,不妨碍他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启新同志至少革命经验比他丰富吧?”

后面就不能再说下去了,因为那太直接、太赤裸裸了。

罗部长悄悄竖起了大拇指,有些话,还真是林冠华比较敢想、敢讲。1

少奇同志道:“我觉得和越南、朝鲜的情况有所不同,泰共的革命运动首先要培养干部、打造根据地,我看可以请启新同志牵头,再找善于培养干部、经营根据地的同志给泰共培训,军事培训反而不是当务之急。”

总理沉吟道:“当初定了罗贵波同志担任援越政治顾问团团长,后来我们改变策略,取消了政治顾问。如果要培训泰国同志,可以请贵波同志担任。”

朱老总道:“泰国与我们没有直接接壤,但有美厚同志在,海运很畅通,嘉庚先生的航空公司也能往来自如,可以走这两个通道。”

主席拍板道:“先这么定了,同意泰共派100-200名干部来我方受训,但不能安排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得要去云南、广西等艰苦地方锻炼,否则进了北京又想搞议会斗争、联合政府了,那可不行。”

罗部长道:“要不去海南吧!那里气候、水文条件与泰国比较接近,走海运方便,冯白驹同志又有多年的敌后根据地经营经验,可以现身说法。更关键的是外人轻易上不了岛,能有效保密!”

总理补充道:“还是你想的周到,就去海南!这部分费用就我们承担好了,泰共当初412后收容了我们不少同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吧!”

散会后,主席专门留下陈副总理和林冠华,叮嘱道:“你们两位日常多商量探讨,一方面多搞点外汇,一方面想办法多偷点技术拳头,苏联不行还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捷克,只要适合,都可以为我所用,拿来主义嘛。

中财委一直抱怨缺人嘛,我看给小林同志在中财委也安排个合适职务,既看上去不那么显赫,又能专业对口,可从容开展工作。”

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建立后,总揽全国经济管理职权,但干部只有几十个人,根本不够用,于是向中央提了要求,希望尽快派遣300-500名县委书记、团长、团政委级别的干部到中财委工作。

可惜团长、团政委都是优秀的军事斗争指挥员,论打仗头头是道,搞政治也不错,但搞经济就缩手缩脚。

从农村革命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县委书记则对现代化大工业、对世界经济的认识比较浅薄,不适应全国一盘棋的管理路线。更重要的是,思想还比较保守、封闭,你说从苏联、捷克引入专家与技术,那多半会说好,向老大哥学习么。

但如果说还可以从西德、日本、英国引入技术与专家,甚至要和美国施贵宝公司做生意,这种念头别说有了,想都不敢想。

东北局为什么在棉布换大豆问题上犹豫不决,并不是真缺棉布,而是心里在嘀咕:放着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意不做,去和资本主义做生意,这合理么?会不会犯路线错误?

除非上级直接下命令,那他们会严格执行,但经济建设千头万绪,什么事都要组织和领导下任务,就算组织有几颗脑袋也不够用。

当意识形态压倒价值规律时,工作起来便会非常吃力,再加本来就是人手不够用,很多敏感问题只能绕着走,要不是这次因为的确良入东北发生的怪事,林冠华乃至陈大掌柜甚至还不知道其中奥秘。

这种关键岗位偏偏又不敢贸然留用国民政府的职员,怕万一出事全局崩塌,由此,中财委如此显赫的机构居然出现了官等人场面。

总算从东北、华北、华东抽调了20多名地厅级干部,留用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10多名专家委员,又从华北财经学院抽调了100多名专业干部,才堪堪把人头凑满。即便这样,中财委在政务院4个委员会中还是人数最少的机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