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东风1号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15章:东风1号

“嗡……嗡……”

熟悉的声音响起后,南苑机场附近的试验场里,一个20多米的斜坡上,忽然飞起了一架小飞机,在低空以极快速度飞行,稍不注意就从眼前跑掉了。

林冠华问旁边的钱学森:“钱老师,这怕是有400节航速了吧?”1

钱学森点点头:“我看错不了!你的建议是对的,稍微搞好点发动机、尾喷管延长些,搞细些,油料品质再提升一点,他其实还能飞得更快!”1

他又问空军几个技术员:“400米高度的话,现有螺旋桨飞机,比如P-51D能不能达到同样航速?”

众人一致摇头,有人补充道:“400节航速要在中高空才有可能,400米太低了,很容易坠毁!”

被众人簇拥着的主席笑道:“飞是飞起来了,不知道效果好不好,我看都离得老远,你们把我弄在防弹坑里是啥意思?有这么不安全么?”

罗部长赶紧道:“注意安全,小心无大错,那玩意带着800公斤炸药呐!砸下去弹片乱飞,一操场这么大的面积都干了!”

果不其然,几分钟后,“轰!”地一声从远处传来,虽然不知现场场面如何,但隔着这么远都能看到那股升起的烟尘,可见动静确实不小。听到这声爆炸后,众人才如释重负从防弹坑里出来,准备等观察员信号。

如果有人识货,一下一子就能认出这架小飞机的来龙去脉:这是德国V1导弹的中国仿制品,但仔细深究差异还挺大。

V1导弹发动机由阿格斯公司研制,型号ArgusAs014,最大推力3.53千牛,推重比为2.12,主要原理非常简单,通过吸入燃料和空气在燃烧室里快速燃烧后喷出形成向前冲力。

虽然燃气流喷出时内外压强相等,但因有惯性作用,燃气会继续往外喷,造成燃烧室里空气稀薄,此时再打开阀门吸气,空气和燃油又会被吸入燃烧室,再次点火、做功。

基于这种特征,这种构造被叫做脉冲式喷气发动机,算喷气发动机里最低端的类型,其做功过程靠每秒40-50次间歇循环完成。

由于长期承受高热冲击的阀门很容易损害,几乎不太可能重复使用,所以一开始这玩意交上去后,德国高层基本看不上眼,觉得实在太粗糙了。

但脉冲式喷气发动机有特殊优点,其构造简单、重量轻、成本低,非常适合大规模廉价生产,虽然德国当时搞出来的航速只有650公里/小时,但对二战而言,基本也够用了,唯一麻烦是准头不行,相当于无控火箭弹。

回国后,钱学森面临的任务是尽快搞导弹,按他的设想,应该要从理论教育、火箭发动机一步步升级,但林冠华提了个建议:鉴于研究所大部分人没见过导弹,也不能只讲理论,是不是先搞个仿制品振奋下士气?增强直观认识,V2太难,我们弄个V1先试试看,这叫寓教于乐!

钱学森同意了,林冠华有个想法很吸引他:用反辐射头来进行引导!

国防航空研究所的研究员们迅速动手制作,参考V1样式设计了新的流线型弹体,用南苑库存的、用于搭配蚊式的轻木制作成翼展,又用林冠华提供的不锈钢制作发动机。

北航有很多人玩航模,林冠华也玩过,几个哥们一起用各种各样简陋的零件制作航模,搭配的就是脉冲发动机。类似制作视频很多,B站上一抓一大把,可见门槛确实很低。

由于发动机需要在高温下工作,不能用铝等低熔点金属。对爱好者来说,找各种各样现成材料是关键一环,一般使用碳钢、铝合金,高端会使用不锈钢。

最廉价的是报废的摩托车或汽车排气管,由碳钢组成,外表镀铝,不易生锈,但管壁就会厚些。林冠华当时弄的东西就是从修车摊上买来的报废品,才花了12大洋。

至于一般制作门窗的铝合金,只适宜用来做发动机最前部的进气节流罩,不能用于其他部位。

至于控制进气、管壁的梅花形阀片,必须用耐高温不锈钢,国内弄不到好材料,但其实实际投入使用的阀片面积很小,耗费很低。林冠华直接从后世买了几吨耐高温的不锈钢,合计下来够用几百台了。

不锈钢可不丢人,米格-25不也是不锈钢?

研究员们动手用机床加工成梅花形,通过多次实验得出最佳的横截面与比例,这其实是动力与燃烧学的一部分,林冠华确实有现成的公式和比例,但他没有直接开口,而是让大家自己搭配,寻找出最合适的路子,这也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

尾喷管相比V1也予以延长,实践显示,尾喷长度对推力影响较小,而对发动机工作可靠性有较大影响。

发动机尾喷管较长,相当于燃烧室空间增大,每次吸入油气较多,可使做功增大,阀片工作频率也可以降低,长而细的喷管可使发动机接近最大理论推力,同时空气吸入性能较好,使发动机容易发动。

这不等于尾喷管能无限延长,因为当推力一定时,长度越长,分量就越大,推重比会急速下降。考虑到这玩意还要在空中飞行,过长的尾喷管会导致气动性下降,不利于整体速度。

为实现燃料快速雾化,空气在缩小部速度必须加大,这就需要引入喇叭状形成空气节流阀……

这番捣鼓后,新发动机终于完成了,比原版足足轻了30公斤,使用美国航空燃油时,最大推力可达4.93KN,一来二去下,推重比从2.12直接干到3.6左右。

要制作推重比更高的发动机也可以,但那就需要精细加工,从成本来衡量很不合算。

按现在造价,连发动机、弹体、翼展、升降舵全在一起,才不过1000多元(新币价),甚至还没搭载的800公斤TNT炸药贵!况且里面有好些是林冠华从70年后现成买的东西,如果这时代能国产化,价格还要低不少。

发动机推力增加后,对燃料箱也进行优化,林冠华认为不需要300多公里的射程,有70-100公里足够了,燃油装载量也可减少,德国二战后期物资紧缺,只能用最低级的燃油,既然燃油需求量减少,干脆喂高等级美国航空燃油。

推力增加、重量减少、燃料搭载量也减少,各种因素叠加后,复制出的V1火箭速度暴涨到740公里/小时,距离最高理论速度800公里/小时已不远。至于为什么不能突破800,那是因为很快进入亚音速区域,在激波阻力影响下根本越不过去。

光能飞不能找目标还只是个瞎子,充其量是个大号无控火箭弹;林冠华汲取了冰雹、哈姆反辐射导弹的思路,里面安装了被动雷达波导引头,哪里的无线电信号强,导弹就往哪里扑。

导引头也不是后世产品,而是基于二战德国常用的梅托克斯、纳克索斯—U雷达告警接收机改造的,根据资料与实物,雷达班学生迅速用电子管制作了设备。

导引头有了,接收也正常,最后的关键一步在于根据指令调节飞行路线,如让林冠华来做,那只能上自动化模块实现襟翼联动,可这样一来,成本提高太多不说,很容易暴露科技实力,毕竟这些自动化模块全用集成电路制作。

在不考虑使用上述模块前提下,他只能去请教钱学森,钱老哈哈一笑,用陀螺仪接收无线电信号不同状态搭配升降舵实现大概调节:左边信号强就往左边偏一点,右边信号强就往右边偏,当左右均衡时,火箭便一直往前飞,差不多时一头掉下去爆炸!

如果没什么明确信号,燃油耗尽后自动掉下去也会爆炸。

很显然,如此制导会有误差,实际测试几次后,圆概率偏差在35-50米,林冠华觉得这已是非常牛逼的数据了!

今天试验很简单,预定溅落地放了台专属电波发射器,能不断释放厘米波信号勾搭导弹过来,就看能不能炸准!一旦这能搞准,林冠华设计的战术就可以派上用场:夜里在前线发射,飞过中场后,直接根据美军无线电展开无差别轰炸!

反正美国人的信号肯定最强,有什么就打什么,万一炸中麦克阿瑟、沃克、李奇微的指挥车、指挥部呢?打不中也没关系,横竖几千块钱,这消耗还是能承受的,1发155榴弹炮炮弹进口价都得200多美元呢!

在众人不断讨论中,眼尖的刘鼎已看到观察员把红旗举了起来:一面、两面、三面!

按事先约定,3面红旗代表距离目标在30米内!

主席很高兴:“走,咱们去看看现场……”

一溜吉普、桶车、R75摩托车向靶场进发,到实地一看,好家伙,足足20多米见方的深坑!周围树木在冲击下全都倒伏在地。

聂总长倒吸一口冷气:“这要是被砸中,岂不是整个指挥部一锅端?”

朱总司令问:“有引导的话准头很高啊,但万一没引导怎么办?”

罗部长赶紧道:“林老师想了好办法,咱们可以派侦察兵深入敌后埋信号标,到时候集中几十颗导弹同一时间放出去,什么军火库、后勤仓库、指挥部一窝蜂全给他炸了!他管这叫饱和攻击!”

众人先是一愣,很快觉得这是好办法,准头不够数量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