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借鸡生蛋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章:借鸡生蛋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520字2022-09-1014:07:38

“噼里啪啦”的鞭炮爆炸声中,覆盖在牌匾上的红绸被人取下,露出了东北第一橡胶厂这几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根据重工业部的要求及为一汽提供配套轮胎的现实需要,沈阳橡胶一厂、二厂、九厂的3000多名职工及家属,在春节后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自己动手,风雪无阻,仅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把工厂迁到牡丹江桦林一个废弃的造纸厂并建成投产。

5月15日,是新生的东北第一橡胶厂建厂纪念日(现在的牡丹江佳通轮胎)。

橡胶产业在重工业部的地位非常高,除军工、钢铁、电力三强外,再往下排,基本上就轮到橡胶了。

中国以前没有橡胶,最早的橡胶树,是1904年傣族民主革命先驱者刀安仁从马来西亚引种的,位于云南德宏,从历史而言,比台湾引种橡胶树早2年,比海南引种早1年,被称之为中国橡胶母树。

中国比较系统的橡胶园,除台湾岛上由日本人管理、经营的那批外,重点就是海南琼安胶园。

何麟书是琼安胶园创始人,他将三叶橡胶移植到海南岛并大面积获得成功,从而打破了国外专家曾认定的,原产于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巴西三叶橡胶,仅能生长在北纬10度以内热带地区的论断。

1915年胶园成功开割,产干胶250公斤,此后产量逐年提高,1922年达到1500公斤,引发华侨回琼投资的热潮,海南橡胶垦殖事业从此渐成规模。

正因为如此,中央对海南胶园非常重视,海南战役中有条十分关键的命令,必须保护橡胶园,如遇国党残部藏身橡胶园中,应避免开炮以免损伤橡胶树。

事实证明国党根本没勇气在橡胶园中负隅顽抗,直接慌不择路往三亚逃跑,所有胶园都完好无损地保护了下来。

3月间,中央召开橡胶专题会议,一方面是通过泰国、越南、马来亚等各路南洋华侨的关系,将海外橡胶原料大规模输入,另一方面是成批量引入橡胶幼苗移植国内。

与此同时,林冠华也在2023通过路子,买到了大批量后世云南橡胶、海南橡胶的种籽,准备交由农技人员种植。1

总的来说,大家对在云南、广西种植橡胶还有点吃不准,海南有现成橡胶园和几十年栽培经验,技术上还是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便于学习掌握。

按中央部署,1950年橡胶种植要扩大到50万亩,1951年,4省种植面积至少要到200万亩以上,甚至是比粮食还硬的硬任务。毕竟,最近这半年,年中国一口气往苏联输入了4万吨橡胶,光这一项,就给中苏贸易填平了5600万美元的坑!

莫斯科之所以在中苏贸易上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就因为中国此时掌握着苏东集团唯一的天然橡胶输入来源,比有色金属还厉害,后者还能想办法从朝鲜搞一搞,橡胶除了中国,其他基本搞不定,就算越共想要输出橡胶,也得通过中国这个渠道。

经过多年发展,在解放之际,全国拥有橡胶厂263家,炼胶机1009台,年橡胶加工能力6万吨,具备了很强的生产能力,综合比较起来,天然橡胶工业算中国与苏联差距最小的领域,基本谈不上什么技术转让。

中国橡胶工业大体分4个区域:

第一是东北版块。1931年前,日本就在关东州大连设置橡胶厂,到抗战胜利,日本在东北建有橡胶厂30个,略具规模的有东洋轮胎株式会社和太阳、亚细亚橡胶株式会社,此次搬迁的沈阳几个橡胶厂全是日占时期遗留下来的。

第二是上海版块。大中华橡胶厂系国人在20年代自行创办,30年代成功研发了“双钱”牌汽车、卡车轮胎,结束了轮胎全需进口的历史;另一家是正泰橡胶厂,起步与大中华同步,除轮胎外,最出名的就是“回力”球鞋。

第三是西南版块。抗战期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集资成立,陆续在重庆、昆明、贵阳开办橡胶厂,总称中南橡胶厂。

第四是青岛版块。1933年,日本橡胶株式会社筹建青岛太阳鞋场,2年后开始生产胶鞋,年产量300万双。1938年石桥正二郎又在青岛太阳鞋厂增建轮胎和帘子布工场,轮胎生产能力12万条。

1944年鞋、胎两场合并,建立青岛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最高年产量为轮胎2.3万条,胶鞋340万双,自行车和力车胎86万条,国党接收后变为青岛橡胶厂,解放后又改为国营第二橡胶厂,是此时中国技术最先进、产量最大的企业。但因日本技术员四散,只能发挥出不到3成的设计水平。

林冠华本来不懂青岛厂来头,后来一看乐了:这不是普利司通(石桥)么?

此次重工业部招募日本专家来华,就包括了普利司通的技术员,甚至石桥正二郎本人也找了个化名,悄悄混杂在人群中,想看有没有什么能合作的契机。

这就让接待人员感到棘手,聘用日本专家中央有现成道道划下来,照着办就行。

和日本企业合作该怎么整,他们心里没谱,只能逐级汇报。石桥正二郎也不着急,一直在青岛厂转悠,看生产场面和技术情况,甚至还和熟悉的老工人打招呼。

虽然日资企业在华都有阶级和民族压迫行为,但比较起来,普利司通还不算出格,要不然石桥正二郎也不敢随意在厂里晃,万一被工人阶级抓住打一顿怎么办?

中央对此很重视,林冠华在中财委技术局会议上提出了生产子午线轮胎的要求,认为这是面对快速机械化、卡车化后的必然之路。

但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生产子午线轮胎,别说中国,此时苏联、甚至德国都不掌握子午线轮胎技术,该成果是法国米其林公司在4年前刚刚提出的,除了法国人,也就是英、美还有点技术专家,显然不可能派遣到中国来。

林冠华对此提了设想:集日本(普利司通)、德国(马牌)及中国三国工程师的力量,攻克子午线轮胎,除此之外,还要对坦克橡胶内衬、飞机轮胎等各种高端橡胶领域进行攻关,实现全面国产化。

德国这边好说,马牌(大陆轮胎公司)已被盟军搞得半死不活,没有拒绝余地,普利司通虽然处境也一般,但至少在日本国内还可以维持,算是独立企业,更麻烦在于,过段时间就是朝战,普利司通一旦也掌握该项技术,岂不是直接能在日本现场给美国搞子午线轮胎?这就不太令人高兴。

所以,林冠华要和石桥正二郎好好谈一谈,最大限度兴利除弊、为我所用。

石桥很坦率,上来道:“我去青岛厂看了,技术还停留在7-8年前的水平上,没太多创新,但工厂管理还可以,基本执行了当初的一整套规范,员工也有干劲,积极性比我们管理时要高不少。”

“他们现在翻身当了主人,民族自豪感与过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林冠华问,“普利司通在日本情况怎么样?”

“一般般,战争结束好久了,轮胎和橡胶需求量不算很大,美国又有大量轮胎和橡胶制品倾销,我们也没法对中国、南洋地区输出,所以竞争压力很大。我这次特意问了工人的生活水平,以前是日本本土好些,现在我看中国工人不差,甚至青岛厂的工人还更好些,难怪这么多人跑中国来了……”

解放后,农民最大的处境改善是土改;工人最大的处境改善是生活待遇提升。特别类似橡胶厂这样的紧俏行当,有多少产能全被吸收了,国营工厂管理趋于民主化,再加物价稳定、通货膨胀得到遏制,工人生活水平相比解放前提高了一大截。

而日本国内民生凋敝、物资短缺,此消彼长下,中国待遇与生活水平已超过了日本,若再考虑技术员因素的加成,那中国待遇就更有吸引力。

“您说的没错,技术方面确实没太大进步,主要是以恢复生产为主。中国工人还是不错的,但技术这块稍微欠缺了些,目前在努力引入日本、德国专家、技师来华工作。”

石桥正二郎点点头:“您看,能不能有敝社一丝可效劳之处?”

“有两项工作非常需要……”

林冠华拿出了有关子午线轮胎的技术特征及有关介绍,“其一,我们想攻下子午线轮胎;其二,我们想完成国内橡胶工业的整合升级和技术人才培养,让其他中大型橡胶企业至少能提高到青岛厂的水平!”

相比较传统轮胎,子午线轮胎接地面积大、附着性能好、胎面滑移小、对地面单位压力也小,因而滚动阻力小且使用寿命长、不易刺穿、行驶时变形小,可显著降低油耗。

日后除特殊领域外,大部分常见的汽车轮胎都是子午线轮胎。

石桥正二郎吃了一惊:子午线轮胎他也知道不久,现在中国已有完整技术资料了?稍微仔细一瞄,发现林冠华所言不虚,有关内容很详细且是他从来没见识过的。

他用焦急而诚恳的语气道:“敝社愿意与德国专家一起承担这样的重任,只是希望……”

“既然是三家共同研发,那一旦成功,普利司通公司肯定也享有专利,鉴于我们还要整合、发展全国橡胶工业,培养后备人才,所以想加个时间限制,希望来华专家能服务至少满5年再回日本,因为5年有点长,可带家眷一起来,生活待遇我们会从优考虑……”

石桥正二郎觉得这要求也合理:虽有技术资料参考,但研发还得1-2年,再培训掌握、熟练生产也得2年,不定个约束,刚搞好就跑,中国轮胎厂和有关改造项目怎么办?岂不抓瞎?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办好了,普利司通在中国的关系和路子就能完全打通,今后想要谋求更进一步发展,天然比其他企业具有优势!

他深深鞠了一躬:“敝社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我马上回国选调最好的技术专家来中国服务,他们必须帮贵国服务好才能离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