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航空事业(上)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314字2022-09-1023:20:59
“林老师,新货到了!”
虽已刻意压低了声音,但林冠华依然能感受出杨立三言语中的兴奋,“这次来了6架流星散件,还有100多台英国喷气发动机,都到航空厂啦!”
“走,一起看看去!”
国防航空研究所成立后安排在南苑,主要利用29路军抗战时用过的南苑兵营,其司令部就是研究所核心办公点,为中西结合的哥特式建筑,包括影壁、大门、卫兵室等,其后有四排办公住房为采用苏式彩画的清代园林式建筑。
考虑到司令部建筑面积只有区区800平方米,不足以支撑后续的研发团队,统筹安排时又将旁边配套的兵营按此规格重新调整并设计,形成占地12000多平方,建筑面积3800平方的完整院落。
到5月中旬,整体场面已基本修缮、建筑完毕,处于最后的装修与绿化阶段。
这只是南苑大动作的缩影,南苑此时已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工地,足有2万多人在昼夜不停施工,且用上用了北京所能收集到的全部机械化工具,那些退役的日本战车、斯图亚特等改造的推土机、压路机都在一线帮忙。
第一阶段建设重点是三个:
一是南苑机场跑道、航站楼(含空军指挥部)与航空厂项目。
南苑机场跑道已可起降包括B-25、B-24、C-46、C-47等在内的各型号飞机,但尚不能容纳B-29级别的飞机起降,首先要做的是将跑道延伸至3000米,在抗战时期,中国便已有B-29级跑道建设经验,延伸工作毫不费力。
与主跑道延伸形成配套的是新建跑道。
南苑是北京唯一的机场,混杂着民航、空军驻防的不同需求,如后续还要再增加航空厂新设备,则场地就显得捉襟见肘,扩建方案势在必然。
在利用原有单向跑道基础上,准备将其修筑为三条交叉、呈三角形部署的跑道,2条军用,1条民用。
军用的又细分为战备军用与航空试验,前者供驻扎此地的航空兵使用,后者供航空所、航校、航空厂试验使用。
跑道扩建了,航站楼与空军指挥部,包括停机坪、雷达站、防空火力、军队营房都有相应扩建要求。
第二是骨干道路建设。
民国时期,从南苑到北京城的主要道路只有一条石板路,确定南苑大发展,还要建设北航、人大两所高等级院校后,道路立即变得拥挤起来,于是按类似规格,在西郊沥青公路修建完成后,再次修建南苑沥青公路并串联京城、南苑、大兴、亦庄等多地。
毕竟,除了南苑机场,还有北航、人大的学校也要贯通,所有材料、人员入场都需要道路先行。
另一面则是铁路。
南苑机场铁路站始建于1909年,原属京苑铁路(窄轨铁路)的尽头站。1941改为标准轨距。1947年国党准备建设南苑机场环场铁路,但直到解放,还只有图纸未实际铺开施工,这次就利用遗留下来的图纸进行全面建设与衔接。
建成后,南苑机场既可通过火车直达北京站(在市中心),又可通过铁路快速向南接入廊坊,直抵天津,像这次英国军火送抵,就是在天津港下船,直接走廊坊支线到现场。
为避免对南苑区域形成干扰,北京铁路局规定,其他进京列车照常走以前的C字铁路线,只有南苑站所属的专列才允许走专线,这使南苑线运速非常快,从南苑车站被北京站一共26公里,按以往晃晃悠悠至少40分钟,在南苑线上,就是标准且精确的22分钟,中间不再停靠其他站点。
无论到南苑上班的工人阶级、要去南苑坐车的航空旅客,都可以坐这条线,极大便利了往来,毕竟此时南苑各类生活区还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依靠这班火车摆渡,能有效解决主城与新区的通勤问题。
第三是生活区建设。
南苑附近地广人稀,除曾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南海子留存有一批建筑,形成院落居住外,其他就没什么像样建筑物,既然要大力发展,就准备大规模新修生活区。
此时南苑还有不少池塘、沼泽,按一般想法,尽可能填平了事,统一规划容易打理;但梁思成等鉴于林冠华原先的考虑,着力建议形成与生态自然相对和谐的生活环境。
上面考虑后答应了,规划处便紧锣密鼓地设计起来:一方面把沼泽、湿地、池塘变更为公园;另一方面则统一修建工人阶级生活区——工人新村。
苏联此时已有了赫鲁晓夫楼概念,但未大规模推广。专家们学习后认为中国没法直接套用,苏联人力成本高、材料便宜,所以在工厂统一浇筑后再运送出来组装非常合适。
中国正好相反,人力便宜材料贵,运送大块头的建筑材料还要耗费本来就不多的卡车运力,还得是因地制宜搞现浇。
最终决定第一批生活区以铁道部门规划的真武庙“邻里住宅”设计为蓝本展开。这种建筑物均为砖混结构一,木屋架,坡屋顶,外墙用水泥拉毛和横线条水泥抹灰,类型分两种。
一种是三层联排街坊式住宅,下设各类商店;另一种是两层花园式住宅楼,坐北朝南,首层两户分别由东、西山墙开门;二层两户由中间楼梯入户,但下面不设店铺。
无论两层还是三层,都没有赫鲁晓夫楼或筒子楼那么高。1
梁思成认为该设计比较合适,一方面建筑成本低,建设时间快,另一方面现在多用些土地,占住了地盘,将来人口扩充、技术进步后,直接把这些建筑物拆除再建高层,能方便提升容积率。
房屋采用的砖头是石景山砖厂干出来的,林冠华提供了煤渣制砖机,可将石灰、煤渣和石膏加水拌和后,经常压或高压的蒸汽养护以提高强度并成型。一般厂子搞高压蒸汽困难,但对火电厂确实小事一桩,顺带还能把煤渣给处理了。
煤渣砖不比红砖好,问题红砖需要占用大量黏土,会破坏水土和田亩,对发展农业不利,同时因为有烧制过程,成本也较高,煤渣砖搞起来又快又好还便宜。
军工局附属的石景山机械厂根据这套成品,因地制宜地复制了机器,陆续发往全国推广,基本上各大城市火电厂都以此配套建立砖厂,迎合各地的基本建设,生意十分兴隆。
相对前两项,生活区建设因规模较大、涉及面多,优先度又不如前两项,进度相对滞后,但规划蓝图很宏伟:南苑生活区建成面积至少要达到24平方公里,称之为南苑新城也不过分。
最早的一批家属楼被设计为48幢,其中包括32幢三层楼,2.4万平方米;16幢两层楼,8000平方米。
按设计要求,一般工人阶级居住在三层楼,每家30-35平方米,有部分设施归各家公用;技术员、工程师居住在两层楼,按资历和级别不同,可分到38-68平方米,每套独立。
当然,上述所有全是实用面积,不算公摊。总体而言,第一期建设量打算容纳6000户工人阶级,1200户左右的技术和管理干部。1
如果这批建筑成功,那下一批北航、人大的教师家属院乃至各中央部委的家属院也准备按此格局开整!
林冠华本想给工地引入活动板房,一打听才知道不现实:制造活动板房的机器很简单,麻烦在于原料。
无论外围的镀锌彩涂钢板还是中间夹芯的泡沫,此时中国都没能解决,引入生产线还得连原料一起搬,如此浩大的工程最终只能放弃。
当林冠华的凯迪拉克抵达航空厂时,第一架流星喷气机已组装完毕,外面围了一圈人,大家都在啧啧称奇。
“陆老师,怎么样?和你在英国干的是不是一模一样?”
“林副局长……”陆孝彭刚起了个头,就被林冠华笑着打断了,“别局来局去的,都是为人民服务。”
周围人顿时一片笑声。
“哦,林老师……差异稍微有点,主要发动机升级了,其他仪表、航电略有更换,但总体差异不大。”
陆孝彭在中央大学毕业后到成都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学习,1943年分配到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任设计员。后去美国麦克唐纳公司实习,还参加了麦克唐纳舰载喷气式战斗机方案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