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军备复苏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70章:军备复苏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301字2022-10-0800:28:18

别的不说,德国人思维非常严谨,西德情报机构“盖伦组织”秘密评估了这段时间以来乔冠华所有的工作,最终拼凑成完整真相:苏联、英国、法国及本国“废钢铁”四项凑拢在一起,另外再加德国工程师,便构成了中国很多工业化项目。

二战时期东线外军处负责人,盖伦组织头头,原国防军少将莱因哈德·盖伦进一步得出结论:这对德国有利!

这种有利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出国的德国工程师、技术工人有效缓解了德国内部的就业压力;

第二,保存了德国科技的精华,为德国军备复苏提供了某种可能;

第三,为德国工业谋求了一个未来的广阔市场和丰富的原料产地。

一战结束后,不甘心军备受限制的德国在欧洲各国秘密开设分基地,他们在荷兰搞潜艇、在瑞典搞火炮、在苏联发展坦克、在瑞士研究机枪和飞机……想尽一切办法突破《凡尔赛合约》。

二战后,有惨痛教训的欧洲各国不敢再收留德国军备,再加美苏在德国驻军及德国本身的分裂,使军备重整要想予以恢复困难重重。

西德人本来自己也绝望了,虽然西德才是德国工业的精华所在,但军备毕竟是项协作化生产,离开东德和原东普鲁士、捷克等国的工厂,很多事办起来就不那么顺畅。

万万没想到,这个版图最后居然能靠各路“废钢铁”并以综合协作这样匪夷所思的方式汇聚在一起。

没错,东西德不可能明摆着合作,捷克更没法与西德凑拢在一起。但在中国算啥?别说东西德、德捷,就连德日都能给你凑一块!

爱知公司当年就师承亨克尔公司的装备搞出了彗星俯冲轰炸机,现在中国搞流星改,以前的人马居然又见面了!某些日本工程师对亨克尔风格的熟悉,甚至超过梅塞施密特对亨克尔项目的熟悉。

战前德国曾与国民政府有过一揽子协议,达成批量工业项目尤其是国防工业合作,这水平虽然不能与156项目相比,但相比英美援蒋从来都给成品,很少给工业机器、设备、图纸的做法,显然更进一步。

更重要的是,德国当初对中国进行过工业基建普查,甚至还规划了庞大的发展计划,那些东西都是完整且系统的,德国对中国的熟悉程度仅次于日本。

除了猪鬃和桐油,美国人大体说不出来中国还有啥资源,有的话分布在哪里、该怎么开采。

德国工程师一到中国,听说要搞坦克与火炮,第一句话,你们有钨,钨芯弹随便用;第二句话,铅、砂、锑、锰、锡、铜我们知道哪里有,如果还没开展,建议尽快!

稍微军衔等级高、经历过魏玛国防军时代的德国军官听说到中国服务,冯·法肯豪森、冯·西克特的名字脱口而出,没太多抵触情绪,因为当初就这么干,要不然不哪来德械师?

本来大家还有点担忧,生怕美国人知道后会对德国如何如何。结果牛牛把军舰一卖,德国人心思直接活了;等法国人把豹式和其他东西也卖出去后,德国人就更忍不住。

英法卖得我为啥卖不得?我也得吃饭呐!

今天阿登纳找艾哈德,显然不是为了区区装备与工业化目标,也不是为走私“废钢铁”,他的目标很明确:是否可以重启军备?或者说,重建国防军。

“您真想好了么?重建国防军可不是件容易事……”艾哈德劝道,“更别说您的理由是防御苏联入侵。一头防御苏联,一头要和中共合作,怎么看在逻辑上都很怪异。”

阿登纳点点头:“这我想过了,曼陀菲尔提醒我,这并非不可能,只要我们往中国塞的人足够多!那些上尉、中尉、少校、中校,专业军士都可以往中国送!如果英美不注意,年轻点的将军也可以送。”

他信任的军事幕僚有两个:一是阿道夫·豪辛格(副总参谋长、主持过陆军总参谋部工作,与720事件有关,但成功洗脱),另外就是哈索·埃卡德·冯·曼陀菲尔。

艾哈德吃惊地张大了嘴,随即又重重点头:“他说得没错,这符合他一贯胆大妄为的军事作风,但您如何确信中国会予以接受并妥善安置?这必然会……”

“我本来也不相信,不过我收到了一封信。”

看着信件里夹着的照片,艾哈德陷入沉思,少倾道:“我总感觉在报纸上见过这个年轻人!”

“他是埃里希·哈特曼!”

阿登纳介绍道,“他母亲给我写过恳求信,让我想办法和苏联沟通释放他儿子,苏联人置之不理……最近这张照片显示他在中国过得不错,还让他未婚妻乌施及母亲一起去中国。他母亲怀疑是个圈套,又我找我核实,但我相信这没错!”

苏联当然不会随便放人啦,一个小型管可以换5个普通德国战俘,但哈特曼这个德空首席王牌是中国花10个小型管才换回来的,转会费高达3000美元!

“您有什么具体想法?”

阿登纳一口气讲了4条:

“第一,帮助中国把那些工业设备组装并重新开动起来,获得他们的信任;

第二,帮助他们培训现代化的军事技能;

第三,在此过程中梳理我们的军备体系,无论是军官教育还是军备研发,如有可能,最好能在中国搞一点新东西,尤其是陆军装备;

第四,和中国达成广泛深入的经济合作,中国市场很大、原料也丰富,和我们又没什么致命冲突,今后经贸空间会很广阔,欧洲市场实在太狭窄了……”

艾哈德耸耸肩:“您的设想我都表示赞同,问题是,派谁去呢?我们和中国不熟,熟悉的那位常凯申委员长已沦落到去无名小岛苟延残喘了。找中国乔也有点尴尬,目前他不是官方身份,我们也不能用官方身份。”

“沃尔特·温克将军怎么样?他是迪尔公司董事,可以让他找中国乔或干脆找克虏伯开介绍信,克虏伯和中国人很熟,就差把所有的家当都搬去中国啦……”

阿登纳微笑道,“至于理由,就说去中国洽谈些商务,让曼陀菲尔当他的副手,他毕竟是德律风根公司的出口部经理,中国处于大发展前夜,肯定也需要民用无线电设备。”

“我同意……但是,绝不能告诉美国人。”

“这当然!”

温克与曼陀菲尔坦然接受了该任务,拿到了前往香港的签证,皮包里装满了有关工业设备、电信设备的资料,仿佛真是两个工业推销员!

只有他们私下小声讨论时,才能明白两个前装甲指挥官的厉害:真正的大项目全藏在他们脑海里。

当他们搭乘的客机出发时,在遥远的东北,库尔兰战役包围圈最高指挥官、在卢比扬卡监狱度过整整5个春秋的迪特里希·冯·绍肯正矗立在台上训话。

作为一名上将,绍肯是所有战俘中身价最高的,中方花了整整50个小型管才为其赎身!由于他的重要性,有关释放书由贝利亚亲自签发。

本来苏联不是很情愿释放这种高级别俘虏,哈特曼只是名气大,本质还是个战士,绍肯可是能指挥几十万装甲部队的高级将领。

但FBI和CIA利用苏联人对小型管的极度渴望,联手在华盛顿等处设下连锁圈套,一口气干掉了17个苏联间谍或为苏联服务的人员,使苏联从美国直接获得有关小型管资料的梦想变成泡影,只能老老实实依靠中国“走私”过去的货物。

中国走私渠道稳定与否还不一定,科学家们又催得紧,搞不到小型管岂不是显示他无能?贝利亚权衡之下便放了绍肯。也幸亏提前释放,经过抢救、调养的绍肯,身体慢慢恢复了元气,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下半辈子只能坐轮椅了。

“战士们……”他清了清嗓子,“在库尔兰我曾经向你们承诺,我的战士在哪里,我就在哪里!你们去战俘营,我也去;现在你们很多人来了中国,我也跟着来了!”

台下齐刷刷敬礼:上将本来可以自己跑路,但他没有,留了下来,在他带动下,11名将军带着库尔兰包围圈德军进入了战俘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