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人选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357字2022-10-0916:53:11
关于战略兵团司令员,在主席脑海中,基本有四个人选:林、粟、陈、彭。
粟裕他是寄予厚望的,但拿下台湾后,已病到要去苏联住院了;
陈赓对朝鲜情况很熟悉,唯一的麻烦就是目前还在朝鲜顾问团团长上在任,更重要的是,他对金同志的脾气、秉性比较了解,与朝方关系十分融洽,是能在坚持原则前提下与朝鲜达成最大共识的最有利人选。
比如这次金同志催问步兵什么时候能好,中央希望最好推迟到明年5-6月后,要求陈赓以该口径回答,但陈赓知道金同志的急性子可等不了这么久,所以回答很巧妙。
“按我预估,大概春节前后差不多了,但天寒地冻打不了仗,我觉得让他们在中国过完新年再回朝鲜也来得及吧?大家一直忙着革命,忙着解放事业,从来没好好空下来渡过一个完整、祥和的新年,好不容易今年……”
话说到这,金同志就想起自己的后勤与补给也还没到位,春节前发动进攻确实仓促了些,问中国伸手要似乎也不太理想。
陈赓说的很有道理,春节那会儿多冷啊,对部队战斗力是严重挑战,别说去野外打仗了,就是外面随便晃一圈都冻得慌,没必要人为搞出幺蛾子来。
所以爽快同意春节后再安排归国的事,双方谈的气氛十分融洽,陈赓趁机打听了很多其他东西,金同志脑子一热就把什么坦克、火炮、飞机的事全说了。虽然细节上模模糊糊,但该有的有态度、该定的方向至少已明确了。
陈赓也陪着打哈哈,说中国对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极力赞同,我们解放时你们提供了不少帮助,现在你们解放,我们也会提供对等帮助,粮食啊、军火啊,都会以优惠价给朝鲜同志,没现金不要紧,交换就行。
金同志很高兴地干了两杯白酒。朝鲜这会也没有让中国帮忙打南朝鲜的意思,觉得自己能打下来并完成统一大业,中国不也没有让苏联出兵让他统一全国么,再说中国不是已把中国朝鲜族组成的兵力也交给朝鲜指挥了么?这不比当初朝鲜对中国的支持力度更大?
真要是中国大规模出兵,他还不敢要,到时候打下南朝鲜是听平壤的还是听北京的?
至于物资啥的,中国给的确实算优惠价,尤其比对从苏联购买的价格后,他更深知这点,金同志能当到一国领袖,肯定不是傻子。没必要无缘无故与中国恶化关系。
中央的思路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拖延到明年5-6月后,要知道,历史上这会儿别说北面进攻,连仁川登陆都快上演了,拖到1951年6月,按历史进程可以多一年缓冲期。
别小看这多出来的一年,可以做太多事。
因朝战还没打,所以中国可想方设法从资本主义国家购入军备、装备和其他急缺的东西;
因朝战还没打,中国海外留学生与知识分子可比较方便地回国,部分虽然受到限制,但不严重;
因朝战还没打,日本、德国经济都还没感受到特需景气,国内经济照旧一塌糊涂,从这两国大批招募人员才成为可能,最近都在疯狂涌入;
因朝战还没打,中国就有机会把那些德国工业机器的实力发挥出来,把德国军备武装起来,让国家实力更上一层楼。
每拖延1个月,对中国都是好消息。
中央交代陈赓的任务很明确:必须拖,拖到地老天荒为止!先到4月,再到5-6月,反正想办法往后推。
这任务一般人绝对完不成,非陈赓出面才搞得定,换做林彪、粟裕、彭德怀,直接就能谈崩,搞不好还能和金同志拍桌子骂娘。
至于林彪,一开始并未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甚至对战略兵团这件事十分淡定、淡然,仿佛都不关他的事。
但他在北京期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是养病,其实全在研究二战有关战例,让人想方设法地搜集各类资料,为此军委还专门组建了军史处,由外语好的同志担纲翻译。
同样是战史,他对苏德战场上的东西看得少,对西欧战场研究得深,特别是意大利战场,近乎于要求全面、彻底地了解。
主席摸透了他的想法:与历史相比,中国加强了这么多火力,林彪完全知情,不会有畏难情绪;他的身体状态要好得多,这很关键。
在他本人没明确拒绝的前提下,绕过他任命其他人为司令员不是个好决策,毕竟战略兵团5支部队全是四野兵力,且为组建这支部队,中央、军委将四野编制重组的重组、裁撤的裁撤,现在再把林彪一脚踢开,你让下面怎么想?
林彪不说话,下面也得造反。
至于彭德怀一开始也考虑过,但觉得时机不太成熟。因现在并未宣布入朝,而是组建战略兵团,把彭调过去当司令员,下面首先就有想法,彭自己也不会理解。
再退一步说,西北镇守也离不开人,彭总气质更适合西北。
集体学习过党史后,好几个书记不太赞同让彭入朝,甚至总理这样平时一贯讲团结的人,对此态度也比较鲜明。主席心里有数,那不是大家对彭有意见,而是怕庐山的事重演。
为什么庐山这么多人围攻彭,就因为他在国防部长任上干的很多事工作作风比较粗暴,好多人对他个人有意见,是借机发泄。
在主席的想法深处,另外还有层顾虑是志愿军伤亡。
得知朝战中国方面的牺牲后,他有点不太敢相信,毕竟代价太惨重了。相对而言,公开说过“我不要听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的林彪,在控制伤亡上一直都比较克制,这也是他能服众御下的重要因素。
人选这件事,他脑子里基本有酝酿了,但还是要让五大书记再议一议,民主集中制嘛。
至于为什么迟迟不宣布任命,当初也是中央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是对司令员的一种保护。
比如这次演习,发挥得不好,那司令员就是首要负责人,是不是先要自我检讨?那无形中就会削弱司令员的威望。
打赢呢?
那就更不好,更助长了下面这批骄兵悍将的脾气。中央、军委对部队动向掌握比较清楚,也熟悉部队情绪,这毕竟是党的部队,不是谁的私兵。
只有现在这样,输了,被先进战术压得毫无脾气,才能自我反省,才能持续进步,然后新司令员上任后带着大家陆陆续续提高,从演习战况一边倒,再到有来有回,再到战而胜之,这才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理想认识。
司令员带着大家一起提高、一起打胜仗,有利于更好地巩固提升。
你还别说,主席也赞同这样,他觉得演习输比赢好,出发前一再交代聂总长率领的评判组务必对红方从严处理。
有这个基调,这才出现德军开火,击中、覆盖比例贼高,而红军还击战果却没那么明显,红军稍微感觉到自己有点被压制,但有料敌从宽这句话在前,大家也不能说啥。
再说了,重要的是判断作战目标是否达成,多活几个,少活几个那不是关键!
书记处碰头会上,几个书记都发了言,都赞同让林总挂帅,唯一补充是要不要再加个政委,但政委人选也不好挑。
朱老总道:“如要选政委,那必须罗荣桓同志去,他对部队、下面同志都熟悉,其他人是不行的,可军委总政治部又一堆事,离开他也压不住阵脚。”
最后弼时同志提了折中意见:“政委还是让林彪兼任吧,等入朝时再考虑要不要额外选调人员,如确有必要,那时候再让荣桓同志去也不急。毕竟入朝眼瞅着至少还要一年,先把军委这里理顺也很要紧,特别是野战军裁撤、编制整合、各军区成立,事务性工作太多,离不开罗荣桓同志。
战略兵团这里,只要林彪同志身体没问题,一起兼任吧,他们的当务之急还是练兵,造就现代化军事技能。”
人选就这样定了下来,总理又提了其他意见:“粟裕同志离岗休养后,东南边防军也缺司令员,既然军委在酝酿撤销四大野战军编制,组成新的各大军区,那得把人选充分议论下。”
北京军区人选已初步确定了:阅兵式仍由聂总长以华北军区司令员身份履行,国庆后不再兼任,由杨成武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