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局部工业化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385字2022-10-1318:01:07
9月15日,复兴工程委员会召开月度工作会议,林冠华代表中财委,正式做了有关“局部工业化”思路阐述。
在此前几个月当中曾陆陆续续提到过一些思路,但当初考虑到统一尚未完成、货币与市场供应未能实现正常化,加上很多工厂、设备、交通等处于恢复中,暂时还没能力进行全局估算,所以打算推迟讨论。
一方面希望林冠华能有更充分、更扎实依据的报告;
另一方面也是看国家整体面貌与经济形势是否能支撑这个设想。
毕竟,历史上1949-1952三年间一直都是经济恢复期,没有工业化设想也来不及搞这个,但现在情况显然不太一样。
台湾统一、朝战尚未进行,使国家能有比较宽松的窗口期,虽然窗口期能维持多久不知道,但至少目前场面比较好,财政开支也减少很多,光东南沿线减少应付国民党的压力,西南剿匪顺利推进等等,无形中就省了不少钱。
另外是大批工程师、专家、设备抵达,使国家有了相对良好的工业准备。这底子相比较其他国家肯定很薄弱,但与历史同期相比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是通过时空贸易这条通道,道新中国赚到了不少钱,这些钱一部分用于满足民生、平抑物价;另一方面有效扩充了武备,降低了朝战的经济压力。
林冠华开口道:“整体而言,从资本、技术、设备、原料、基建、人力六个维度来权衡,前5个都还不具备全面工业化条件,人力是满足程度最高的一项,但受制于粮食供应,无法大规模扩充工业化人口。”
六项条件中,以原料制约最为致命。
以钢产量为例,上半年度45万吨,下半年度预计可完成60-65万吨,全年有望达到105-110万吨,相比历史上1950全年的61万吨,增加了一大半,但就算如此,也不过是工业国一个零头,甚至连比利时都比不过。
比利时的版图,放中国连较大的省都不够格。
就算按110万吨钢计算,有近40万吨脱胎于电炉炼钢,其基本原料是废钢铁,国内只能满足20%的废钢铁供应,剩余80%都依赖进口,一旦开战,美国封锁的情况下,这部分钢产量可能会被打断。
所以林冠华认为对1951的钢产量不宜预估太高,可能也就是150-180万吨之间。
就算放大到180万吨,全国2000多个县城,近300个中大型城市,分配到每个城市的钢铁产量非常少,平均下来,每个城市甚至都搞不到1000吨钢材。
这还是把所有钢材转为民用的计算前提,如要考虑军工生产,需把钢材用于生产火炮、弹药、装甲车辆等,那民用就更不够,以钢铁来衡量,这是不可能匹配全面工业化的。
比钢铁制约稍微好一点的是电力供应,但也强得有限。
1949年全国发电量43亿度,甚至不如朝鲜;1950年上半年,依靠增加检修力度、加大发电厂机组出力时间等办法,使发电量突破了25亿度,下半年,随着台湾收复,部分新机组并网发电及设备设施进一步完善,可能也就是35-40亿度左右的水平。
全年合计不会超过65亿,虽然比历史上1951年的57亿度要强,但按人头分配,每人每年也就是11-12度电的配额,要知道,林冠华那辆特斯拉充次电需都要70度呢!
“从粮食方面来评估,目前也未恢复到解放前最好的1936-1937年光景……核心原料中供应形势较好的是煤炭,一方面新建了很多项目,增产迅猛,另一方面通过在城市推广蜂窝煤,有效降低能耗,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减少了对苏出口,比较充裕。”
对苏煤炭出口原本是中国一个重要创汇来源,随着中国工业体系推进,对煤炭需求越来越大,然后林冠华一直觉得直接出口原煤不经济,逐步限制甚至减少了出口,现在苏联原煤的第一大供应商已成了朝鲜。
朝鲜不但给苏联供应煤炭,也给中国供应煤炭、铜矿、铁矿,毕竟朝鲜也需要中国的粮食、军火和布料,又没有硬通货,只能拿矿产抵。
听到这一系列数据,众人都是眉头紧皱,要搞工业化首先得要有原料,钢铁、电力、粮食都不足,哪怕明天就有现成项目,他也跑不起来。
“另外也要考虑到技术复制的难度与损耗……”
林冠华进一步解释道,“县级工业化基础是五小工业,五小他再小,也是完整的工业化设备,必须靠大工厂生产制造,目前能生产机器的机械厂,水平和规模还不够充分,暂时难以实现机器对机器、技术对技术的复制。
别说县级工业化做不到,就是一般城市工业化也很难实现。
以缝纫机和自行车为例,为扩大产能同时加速发展,我们对天津、上海、广州等多个工厂进行了产业链重组,同时将型号压缩到最简单的1个,也费了好大劲,现在型号扩充至3个后,又一阵鸡飞狗跳,到8月底才基本稳定下来。
上海、天津、广州已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了,改造依然十分困难,县级推广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有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目前国内搞机械最好的一批人都在兵工厂,军工体系大改组后,非但没往外释放人员,反而还从社会上吸引了不少技术工人,这也抑制了民用工业。
从反过来也说明,军工体系爆产能不结束前,民用设备工业要想大发展不太可能。”
所有领导都点头表示理解。
这是必然情况,否则中国现在连38D都折腾上了,还怕区区缝纫机和自行车?就是为了保证军工产能,最好的人员、最好的设备、最充分的原料和资源都在往兵工厂送,才造成了对民用工业的挤压。
“现阶段经济层面的主要矛盾是两个:第一,人民群众有限的支付能力与基本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第二,生产力不发达与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你说现在是过剩经济吧,人民生活水平还异常低下,物质极大匮乏;
你说是短缺经济吧,商场里其实供应还比较充足,特别是林冠华手里掌握着时空贸易通道后,物资供应更极大丰富,与苏联那种需要排队抢购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反差。
现在问题是,商场里东西不算贵,但人民就是消费不起。比如,在苏联售价18卢布一组的黄桃罐头,莫斯科人排队抢购,一箱箱往家里搬。
在国内,同样东西标价只要24000元,不到苏联售价的三分之二,但一般工薪阶层依然不太买不起。
因为这组罐头,相当于12斤大米或普通工人3天的工资,没有一定家底,是万不敢按箱买的,就算薪资稍微高点的工厂干部、知识分子,一般也就是买几个回去给孩子尝尝鲜。
一比对就嗯看出差异:莫斯科的罐头论箱买,北京的罐头论个买。这物价体系还不能随意变更,如果国内售价压得太低,莫斯科就会有意见,认为你们故意瞎整,故意卖高价给我们。
现在这个定价体系,能保证莫斯科售价除去35%的扣率与运费后大致相等,苏联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中财委高层也赞同林冠华的意见,认为不能胡乱降价,罐头们定价这么高重点是要出口创汇的,全国内消化了,拿什么卖给苏联人?卖罐头总比卖原煤、铜矿、大豆好吧?
这道理和搞的确良一样,不是没能力降价,只是如果再降价,需求再大,国内棉纺织业还要更完蛋,目前定的价格与数量是刚好完成进口棉花、棉布替代,同时适当留有剩余,倘若全用2023年的物资冲击,那1950不就直接变成倾销市场而无法自我循环了?
关于劳动力过剩,表面看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不多,但实际上隐含失业极多,尤其是农村,大量劳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其实种田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劳动力。
为什么大家一直解决不了温饱,一直无法拥有足够的支付手段?
表象是穷!
核心是生产力低下导致就业困难,赚不到钱,无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要提高生产力,就必须推进工业化,没有全面工业化,不可能吸纳过剩劳动力,更不可能提供支付手段。考虑各方面限制,当下局部工业化的焦点,或者说民用工业的发展重心在于尽可能安排吸纳劳动力人口多,但对资源、原料、设备依赖相对少的基础性项目……”
林冠华的双眼炯炯有神,“至于资本,既无法指望外国投资,也不可能由民间投资,只能由国家以负债来实现总投入,想方设法用社会工程把这列沉寂已久的列车拉动起来!”
总理道:“这个思路,倒是和罗斯福新政时期搞凯恩斯主义有点像,也通过国家大规模新建公共工程这一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