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J-1(10月第900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12章:J-1(10月第900月票加更)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399字2022-10-2523:37:57

林冠华没去刘公岛,他有更重要的任务:参加新中国首款喷气式J-1战斗机验证飞行!

南苑附近的试验场上,看着验证机在空中肆意盘旋,林冠华放下望远镜无奈道:“博士这么拼的么?怎么自己上去了?我以为亲自试飞这种事只有谭克博士才干得出来!”

有人低声补了一句:“就因为您上次提到了谭克先生,博士才坚持要自己上!”

“这样啊,失策了,都是我的错!”

林冠华一摊手,“下次千万不能再让博士上了,中国这不是美国,买不来高额保险,他要是把飞机摔了,我们只能给他开追悼会,沉痛宣布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但这样传出去对舆论不太好听,毕竟希特勒都没要博士亲自试飞,我可没希特勒这么厉害……”

几个德国专家想笑又不敢笑,最后实在熬不住,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作为公司董事长,梅塞施密特博士好多年前就不亲自驾机上天了,但那一天林冠华和他聊天时忽然提起在阿根廷的谭克博士,梅塞施密特就不服:凭啥?老子和谭克可是同龄人!谭克能在阿根廷亲自驾机试飞,我为什么做不到?

在原型机研发过程中,梅塞施密特坚持自己试飞,说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气动特性,不过助手们都清楚完全都是托词。

也不单是因为林冠华提到谭克,英美的监狱生涯、公司转行汽车的不顺,生产缝纫机的丢人,都让博让士憋了一肚子无名火!这股火都憋了5年了,必须得发泄出来才行!

试飞归试飞,博士也不会随便瞎整,那不是拿自己小命开玩笑么?

团队先按图纸制作了Mig-17F模型,进行了全静态承压试验,随后制作了1:1木制滑翔机,没错,就是用轻木胶合体系的玩意,德国人玩这手驾轻就熟。

根据设计改动需求与测试结果,博士略微调整了机体部署。

新飞机上,按林冠华的要求,用4门MG213/20mm转膛机炮取代了Mig-17F装备的一门37mmN-37机关炮(40发炮弹)+两门23mmNR-23机关炮(各80发炮弹)的配置。

MG213重量轻于N-37但重于NR-23,不过在威力上相当可圈可点。

即便是20mm炮弹,由于采用薄壳弹技术,里面包裹的炸药量相当于苏式弹药3倍,爆炸威力远超大3mm口径的NR-23配套弹药,且薄壳弹初速极高,弹道更平直,配合转膛炮的射速绝对是空战大杀器。

梅塞施密特针对该需求做了特别优化:4挺机炮以两两分组的方式分配,最靠近机体的那一组机炮弹链存储位置并不在机翼内部,而使用原先图纸中37机炮腾出来的位置,实现了空间的合理利用。

经如此改进后,计算结果显示,如其他部位保持不变,在弹药量增加(每门配150发弹链)的前提下,机体前半部分将增重75公斤,这会改变全机重心乃至飞行包线数据,必须加以平衡。

平衡有两个办法,一是把驾驶舱稍微往后移动几公分,毕竟75公斤相对整架飞机而言并不是很大的分量,在杠杆原理下,稍微挪动几公分便可平衡,甚至连布局也不用变,因为德系驾驶舱配置本来就比苏系要紧凑、精致,分量也轻些。

另一种思路是林冠华提出来的,争取给全机减重!

目前使用的尼恩II发动机推力高于Mig-15比斯的VK-1发动机,但低于苏联使用的VK-1F,如不减重只能有两个选择。

第一,接受比Mig-17F更慢的速度;

第二,等待推力更大的新发动机到来。

研发团队经过热烈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减重是最好的出路,梅塞施密特博士本人也认为一架空重接近4吨的飞机实在太重,拥有两台发动机的Me-262也不过4吨而已!

在日本专家配合下,设计组以外科手术般的精湛,在确保强度系数保证的前提下,削掉了200多公斤,再加尼恩II本身比VK-1F轻一些,使J-1的重量维持在Mig-15比斯的3680公斤,低于Mig-17F的3920公斤。

论减重这件事,日本人是全世界最专业、最敬业的,这次有德国人盯着,诸如大梁上打孔之类肯定就行不通了。

这样调整后,J-1的最大理论速度依然可爬上1115公里/小时,比Mig-15比斯更快。

设计调整过程中最让梅塞施密特博士感到满意的就是计算中心,任何重量、布局、重心调整都会影响飞机的数据与性能,涉及到大量复杂的计算,需要消耗大量时间。

但在中国,这件事比较简单,繁琐的计算公式只要设计组拿出来,立即会有联络员帮忙协调,专家们下班后提出各种设想与参数方程,第二天一上班,所有计算结果都已写明了,又准确又快,不浪费丁点时间。

他不止一次地感到好奇,提出想要参观计算中心,中央经慎重考虑,鉴于很多专家同样好奇,迫切想了解情况,便让林冠华在精心伪装后组织了一次参观。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计算中心有数百人的队伍,里面全都是数学、统计学、物理、电子系的大学生,有巨大的电子计算机运作,提供7X24小时的集体化服务,由于中国“走私”了大量的小型管,使电子计算机设备运作特别高效、先进、稳定,能满足各方面需求。

当其他研究所夜里休息时,这里却维持三班倒。

包括亨克尔、梅塞施密特等各个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很好的思路,1-2个公司养不起如此庞大、先进的计算中心,资本主义下的专利体系也害怕别人知道本公司的关键参数,只有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制度面前,这种体系才完全可行。

计算并不是设计师的强项,但又不得不花费时间,由专人去搞就能让他们从一般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可聚焦于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同样是搞科研,在德国、日本要与层出不穷的盘外招勾心斗角,但在中国只要安心研究就行,所有琐碎事务都会有人负责协调,这对知识分子而言无疑是非常幸福的环境。

很多人由此推广联想,不光飞机、轮船、火箭、弹道、导弹乃至于各种各样的复杂计算,都可以交由计算中心完成。

绝大部分人不怀疑计算中心的计算机水平,少数人感觉有点诧异,按他们的理解,国内可能到不了这个先进程度,但大家都学过保密条例和纪律,不该打听的就不要乱打听。

再说,中国有先进的计算机不好么?就像华北制药搞了那么多新药,外界觉得也很神奇、也很不可思议,但那又怎么了?

成功降落后的梅塞施密特显得很兴奋:“我认为,试飞基本上已达到了所有的设计指标,除了个别小问题还要再解决一下,下个月就可以启动第一批试生产,当然,转膛机炮我没测试,不知道灵验不灵验……”

“那不是您的责任,毛瑟的人会负责的。”刘鼎问,“您建议生产多少?”

“24架吧,让各部队都接洽一二,挑选最好的飞行员实地试飞、体验,争取继续改进……”

梅塞施密特沉吟道,“抓紧的话,圣诞节前后就可以把所有参数确定下来并锁定图纸,明年1月份正式生产,由于发动机都是现成的,生产速度应该会很快。

如果生产质量和材料供应没有问题,乐观点估计每个月可以生产100-120架,那条生产线原来设计的规模是180架/月,不过需要三班制连续作业。”

军委聂总长、空军刘亚楼听了都很兴奋:仓库里现在躺着400多台尼恩II发动机,即便考虑备用替换,至少也能武装起300架喷气战斗机,且这几个月牛牛还会不断送发动机过来,装备数量只多不少!

随后的评估会上,梅塞施密特也提到了动力问题,在中国暂时没有能力生产,只能使用英国发动机的前提下,他更希望用马力稍大些的埃文发动机,并希望通过换发突破音速。

林冠华请他稍微等一等,先等J-1实现装备与陆续改进,再考虑发动机升级换代。

毕竟,埃文比尼恩II发动机的推力大30%,但分量也更重、体积稍大一圈,如埃文上机,需要对机体重新设计,这是非常大的工程量,远比Mig-17F修修补补要复杂。

随后他提了J-2的指标,认为这依然是架亚音速战斗机,但要考虑安装雷达、配备导弹,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如有可能,再把机炮也换一换,比如搞30mm的MG213C,那样将更具威力!

埃文换尼恩不是简单的发动机替换,涉及到不同体系,林冠华有其他考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