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大家都学- -学
评估会结束后,聂总长有些好奇:“刚才这德国人你认识?”
林冠华淡淡一笑:“他是第三帝国首席坦克王牌,实战成绩超过150辆坦克,相当于干掉了-整个装甲师。”
聂总长"嘶”地倒抽一-口冷气,林彪也颇为动容,难怪这次演习,这个车组战绩如此彪悍。
表面看演习结果是平手,其实德军战斗力也比第一次上升了一一个档次。
一方面是东线老兵已从长期的俘虏生涯中恢复过来,自觉形成了新团队,彼此配合更加娴熟;另一-方面是阿登纳政府为重建防务,后续派遣前往中国的士官、军官更加厉害。
第一批是中方直接从战俘营里拉出来的,有什么就用什么;第二批是西线上百万战俘堆里选出来的,个个都是百里挑--的水平。
以战斗机为例,在美国,击落5架就是王牌;在解放军航校里,击落20架连王牌影子都看不见,动不动就是50架、100架的人物。航校学员被虐得死去活来,空中对抗只要逃出来就算成绩合格,能正常毕业去越南打仗了。
用飞行员们私下交流的话说,训练场是最令人头皮发麻的地方,每次对抗都大汗淋漓,以为自己要挂在这;到云、桂真刀真枪与法国人干仗,却仿佛轻松地如同在训练。
听说中国已有流星式喷气教练机,甚至还在开发自己的喷气机,阿登纳当局也壮着胆子,把战前飞过Me-262的飞行员搜罗起来往远东送,想着攒-批喷气机人才,是故训练场很快就会升级,从单一-的活塞式对抗变为活塞、喷气的混合对抗!
虽然训练会加速消耗喷气引擎的寿命,但提前熟悉很重要。
除空军外,这次对抗中,装甲力量前所未有地增加了,1-8号反坦克车悉数亮相,和自行高炮-样,在德国教官带动下也获得了-堆绰号,有些甚至还不止一个。
1号自行反坦克炮:勇敢者/刺猬,布伦车底盘+47mmL32;
2号自行反坦克炮:追猎者,38T底盘+75mmL48;
3号自行反坦克炮:三秃子,3号突击炮;
4号自行反坦克炮:四秃子,4号突击炮;
5号自行反坦克炮:挑战者,38D底盘+88mmL56;
6号自行反坦克炮:冲锋者,谢尔曼底盘+88mmL71;
7号自行反坦克炮:突击者,谢尔曼底盘+105mmSKC/33;
8号自行反坦克炮:毁灭者,IS-3底盘+128mmL55。
本来从1号开始都想以动物命名,奈何后面还有一堆自行强击火炮要命令,所以喊了刺猬后,后续换成了与追猎者-样的画风。倒也有战士提议叫什么五一、劳动之类,奈何这么叫德国人容易混淆,为让大家都能接受,协调处特意坐下来绞尽脑汁取了-连串名字。
但刺猬这名字德国人也接受,于是将错就错积淀下来。
本来按军工局意思,6-7号应该合并,奈何长88库存实在不多,国内暂时也生产不出来,而谢尔曼底盘还有不少,最后德国工程师想了办法,把库存的、曾用在海军里的105拿来使用,装上去效果居然也不错,就这么配合着用了。
刺猬也类似,英国、意大利、奥地利乃至挪威强卖47mm炮后,有了富余,多出来的不好处理,正好布伦车底盘源源不断抵达,工程师们灵机一动进行搭配,效果非常好,大家看他满场”飞奔又能扎人,就得了刺猬的诨号!
128炮确实很少,奈何IS-3底盘更少,国产底盘至少还要等1年以上,故8号产量很少,也就只能对抗中过过瘾,真拉出去打仗还凑不拢一-个营。
虽然!IS-3底盘也很笨重,但受够虎王、费迪南之苦的德国车组表示,伊万的东西还算可靠,也别挑剔了,先用着再说。
对演习涉及的大部分科目,林冠华只能看个热闹,所以然却说不出来,反正这些都有专业人士在打理,也不用他过于操心。他关注的焦点,很多还在后勤和技术领域。
比如,战略部队训练了非常多汽车兵,但目前还只停留在正常行使条件下,关于道路障碍、空袭压制下的特殊科目尚未来得及展开;
又如,自行高射火炮已在陆续下发,特别用布伦车改的梅雨防空车数量很大,但由于很多战士此前对MG151/20mm这种武器不熟悉,掌握不好,对空屡屡扑空,放平横扫倒是一把利器。
德国教官哈哈大笑,说这毛病和德国人--脉相承,彼此彼此。
鉴于MG151口径是20mm起步,同时东南边防军缴获了大量美械,部队列装有不少12.7mm口径的M2勃朗宁重机枪,是故军工部有争论,是否仿制并列装大口径重机枪,为此意见纷呈:
第一种主张仿制勃朗宁,认为使用熟悉、装备数量不少,性能不俗,由4挺勃朗宁M2HB重机枪组成的M45四联装高平两用,战场效果很不错;
第二种主张装备苏式德什卡重机枪,这款武器苏方已同意连授权、图纸和生产线--起转让,仿制进度会比较快;
第三种主张装张备苏制ZPU-4四联高射机枪,用14.5mm口径威力更大;
第四种认为从步兵战术而言,通用机枪已基本能满足需求,再往上又有20mm机炮,中间状态下暂时不需要再列装大口径重机枪,倒不是说战术上没有价值,而是从后勤保障与军工体系考虑,压力太大。
美械部队确实有不少勃朗宁,但很多战术动作可用MG42替代,步兵防空可用20mm机炮替代,不需要再叠床架屋。
4种意见争执许久,谁也不能说服谁,且确实也各有各的道理,甚至军内也有不同意见。口
实地考察后,林冠华认为ZPU-4四联高射机枪首先可以排除,这玩意重量太大,重达两吨,不利于机动,用这玩意还不如4联装FLAK38/20mm算了,重量差不了多少。
如要考虑装备,第一、二种意见中,肯定是完整生产线、能彻底国产化的德什卡重机枪更有利,哪怕性能稍逊于M2勃朗宁。
林冠华唯--顾虑的是目前军工体系的重心在于火炮弹药,枪械领域的重心在于实现转膛炮MG213系列的20mm/30mm的优化升级与国产化,相比之下,大口径重
机枪的优先级还可再往后靠一靠。
这次演习也验证了该观点,在装备MG42+MG151场景下,大口径重机枪,尤其是压制步兵的优先级没那么高,可适度缓一缓。
聂总长最后问:“目前我们大概有多少汽车兵了?”
邓华道:“军委给了兵团17000辆各类卡车,以美国十轮大卡和苏联嘎斯为主,另外还有些太脱拉,主要用在重载火炮上;小汽车主要是德国桶车,大约有1000
辆,合计1.8万辆。
由于大量同志抽调去学习装甲车、布伦车等,故汽车兵还不够多,只有不到2万人,预计春节前能培训到3万,再多也有困难。"
聂总长摇摇头:“人数太少了,春节前必须到5万!”
洪学智面露难色,解释说:"抽不出这么多啊,汽车兵他不是光会开就行,还得学修理,好多同志以前连汽车发动机长啥样都不清楚,上面印着的英文都认识不了几个,现在说要他去修理,真是很难为...
聂总长叹气:“适度简化些要求,修理科目在后期再慢慢学。还有,你们不能专门抽调汽车兵,要想办法把驾驶技能搭配到战斗兵员上。”
解方道:"现在就是按这思路走的,部队都是老兵,-一个新兵蛋子也没有,奈何装备是新的、汽车是新的、战术编组乃至各方面都是新的,要学东西太多,火力、地图、电信、战术、驾驶,--时间确实忙不过来....
另外,各类培训使用消耗的汽油不是小数,听说东北局为保障对我们的供应,出动了几十万民工和工程部队在修油库,大冬天也没停下来,同志们都很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