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新课题
从骡马化向机械化过渡,是军事发展的必然课题,哪个将领不想?但凡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德国实力,二战也没能实现机械化,依然有大量骡马部队,英国、苏联也差不多。
全球非要说彻底机械化,只有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其他人别说二战,就是到了1950年代,依然也只有美军是完全机械化。
林冠华不是睁眼说瞎话,不顾客观实际要求取消骡马,这个建议有前提条件。
其一,战略部队这个局部压缩骡马化,全国不变;
其二,朝战战区这个局部压缩骡马化,东北地区不变;
其三,战区接敌-线、前线作战部队局部实现机械化,二线缓缓。
理由很明显,随着战略部队重装备越来越多,骡马应付起来日益力不从心。
从105榴开始,骡马就有些对付不了,甚至比105榴更轻的比如75反坦克炮,因国产骡马体型瘦小,同样拖曳2吨多重的火炮在野外行军,欧洲只需要4-6马,但国产马需要6-8匹。
相当于1辆欧宝闪电需要用6-8匹马冲抵。
这种需求带来了极大困难:
一方面购买困难,买汽车很容易,尤其美国剩余物资价格不贵,短时间内凑拢800辆汽车有可能,但要凑齐5万匹受过训练的马,难度就太大;
另一方面是技术困难,骡马编制增加后,必然增加对马夫、兽医等编制需求,虽然部队说学习汽车不简单,但与学汽车相比,学习赶车、当马夫就更麻烦,更不容易放量。
朝鲜的特殊情况放大了这种困难。
严寒天气不利于骡马生存,非战斗减员强度很大,人可以靠毛泽东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顶一顶,骡马绝对顶不住。除此之外,美军空中优势使骡马很容易受惊,不是老把式根本应付不过来。
用骡马并未比用汽车省多少。购置费优势不明显,后续使用同样不便宜。--批成年马600公斤重,日常需12公斤左右的饲料,战时需要更多,8匹马至少100公斤。按照一天行军30公里路程,100公斤燃油足够汽车应付了。
燃油虽然比草料贵,但没有保质期,可长期通用并提前储存,草料就不适合,夏天还能把马放出去啃点青草,冬天只能吃雪,非常麻烦。
正意识到其中的困难与挑战,总后勤部在配给战略部队时,已尽可能减少了骡马化编制。
比如传令兵很多用马,现在一律改为边三轮或28寸自行车;以前部分高级指挥员也用马,现在改为桶车或摩托车。
新增的重型装备,比如1吨以上的拖曳火炮全交给汽车来完成,不再使用骡马,独立炮兵师变化最为明显,5个炮兵师所有火炮拖曳乃至弹药输送都已全部换成十轮大卡或太脱拉了。
杨立三沉吟道:"现在骡马化已压缩了不少,太重的东西不配骡马;单独载人、传达军令也不配骡马。,
目前用骡马较多的还在步兵连、排-级,比如运载弹药、驮载迫击炮、灶具之类...林副主任的意思,是希望用黄河750和布伦车顶掉这块需求,这样前线就彻底不需要骡马了。
骡马最多集中在二线、三线后勤、行政部门,相对来说接敌风险很小的部门。”
刘鼎道:"黄河750、长江750目前已全部国产化,速度快点,-一个月3000部没问题;唯独布伦车自产不了,虽然买了1万个底盘,但有些改为了自行火炮、有些改为了自行反坦克炮,还有些打算改为自行迫击....
总而言之,这东西不大,但很好用,很方便改造,通行能力也强,唯独国产化不行,浪费钱。”
杨立三咬牙道:“一线部队如果编制不再扩张,如果汽车兵、驾驶员真能满足需求,我觉得局部或者前线实现基本机械化有可能,但布伦车底盘还不够,得增加。”
林冠华道:“还需要多少?”
“最少5000个。
"那就再买1万!”
聂总长两眼放光:“还能再买1万?我记得已买1万个了。”
“二战中,英国人前前后后造了6万多近7万部布伦车,损失了-部分,目前还有较多库存,能不能再买1万我没把握,但可以谈谈看,5000部绝对不成问题。”
杨立三大喜:“如果再有1万,汽车也能跟上,我觉得实现50万编制的基本机械化很有希望。其实我也盼着前线能基本机械化,这样后勤就不用费心思去搞草料,一门心思送汽油、柴油、润滑油就行,整那玩意比整草料简单。”
聂总长笑骂道:“是简单呀,不就是费钱嘛!我可告诉你们,军费今年大大超标了标,过完年说不定我得去和中央检讨。”
“不不不,您不能这么想...
杨立三摇头道,”战略兵团的油料供应只是费钱,海军才要命。舰队补给--次,把港口燃油库抽空都不够,上次去山东补给,我们提前在青岛灌满了燃油,结果两艘战列舰还只喝了个半...
有时候不光是钱的问题,基础设施首先不匹配,咱们从没有过这么大的舰队,姑且不说修啊、造啊,连供应油料都他娘的是个大问题,还得紧急补课。
全国能满足舰队一次性加油的港口只有4个:上海、高雄、基隆、广州。高雄和基隆都在台湾,很不方便,天津也差点意思。
大连或许也可以,但首长有过吩咐,千万不要去大连加油。所以这次中财委发中央直投基建目标,林副主任一-给我透露消息,我连夜去中财委抢了5个油库扩建指标,3个给海军,陆、空军才各自抢到一个!”
刘鼎笑道:“油库修好还得一段时间,光有库没船也白瞎,又和中财委财神老爷们发恳求,要油船,1-2条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得多要几条;船有了,库也有了,还得送到部队手里不是?又得采购油罐车皮、油罐卡车..."
聂总长想起来了,台湾战役为了保障油料供应,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要不是赤子号专门跑了一趟,厦门前线那燃油就是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里的格局。
“林副主任算过了,50万部队,您只给25000辆车肯定不够,得按5-6万辆配。”杨立三笑道,“万一打仗还有战损,按8万辆配比较保险!”
聂总长不由感觉阵阵腮帮子疼,车多了油的需求更多,油多了之后的运输又增加对车辆的需求,这是个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螺旋上升过程,那可如何是好?
总而言之,军费肯定大大超标了。
林冠华笑眯眯道:“军费没事,下周就是1月份,把账做到1951年不就结了?明年明年再说嘛!布伦车咱们去和英国人谈,卡车多进口一点也没那么困难,离3月份还有好一-阵子呢。”
“也只能先这么着了。”
聂总长叮嘱杨立三,“元旦后你再辛苦下,和林总好好沟通,抽调一一个师或一一个军试试看基本机械化场面,再根据数量、比例算出后勤需求,我好心里有底,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行咱们不要勉强。”
当聂总长谋划局部机械化时,美国人还继续在跟踪吴福成的生意。
“这个共产党商人终于露出马脚了。”胡佛端详着报告,有些自言自语。
手下面面相觑,不知道顶头上司如何从简单的采购物资中就推断出来。
“你们看...."胡佛道,“他这个月收了贝尔实验室的钱,又采购了好些二手火车头,说要转卖去英国。”
“老大,这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