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挤牙膏与等等看
主席抵达莫斯科已整整3周了,但中苏战略同盟条约的签署谈判依然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三周当中,真正算双方都予以认可并落在文字上的意见充其量只有5条:
-苏联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旅顺、大连的苏军于1952年12月31日前撤退完毕并完整移交;
-中东铁路于1951年12月31日前完整移交,自愿留任的苏方人员,由中国按同等岗位执行返聘;
-中苏各类项目与贸易全部以卢布结算,年底清算差额,按4%加计利息并滚入下一个年度,如以美元清偿,可按1:10的优惠汇率计算;
-双方就中国公民在苏联进行生产技术实践、中国公民在苏联高等学校学习达成一致。
在苏联厂矿企业实习的中国技术干部,需支付苏联专家和教师讲课费及实习费,前者按苏方工资计算,后者为实习指导者工资的10%~20%,对留苏大学生和研究生,除教科书和公用事业费外,其助学金由中苏双方各承担一半,以上费用均以卢布计价,纳入年度贸易额清算。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里面内容已不少了,至少大部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核心内容谈到了,但从实际谈判角度看,根本没有涉及关键问题。
特别是前两天大家还对军事同盟、自由迁徙、全球共产主义等议题讨论得一团火热,在斯大林发出"等等看、慢慢来"的指示后,基本全缩了回去,只有“研究研究"了。
就连对战略同盟最热衷、最赞同的布尔加宁元帅,现在口风也很紧,不再大谈特谈军事-体化总路线了。
唯独米高扬还在费力地和中方沟通项目。
也不是他敢忤逆斯大林,而是如果再不谈,今年开始苏联要彻底逆差了,逆差支付卢布倒没问题,问题在于中方不会眼看着出现逆差,必然会压缩原料出口,那他可能会被斯大林和其他部门骂得更狠。
两害相较取其轻,他还得费力折腾,看能不能在斯大林划定的红线与具体操作间找出一点灵活变通的项目来,结果费尽心机只找到一个:电力供应!
眼下东北也缺电,有一部分电力还是朝鲜供应的,他意即由苏联远东地区输出电力,仿效朝鲜模式结算。
主席以为米高扬有什么大项目,一听就这?大失所望,挥挥手让王稼祥去谈了。笑话,区区电力供应还要他来谈,那岂不是太丢人?
苏联的谈判速度甚至还不如东德动作快。
自从知道中国可提供大量咖啡后,东德便想方设法要进行合作,东德总理奥托:格罗提渥亲自出马,迅速找到突破口:光学!
德国大部分工业实体、研发机构及生产基地都位于西部,但并非没有例外,世界顶级的光学企业卡尔蔡司位于东德耶拿。
按雅尔塔协议,耶拿应由苏军占领。但巴顿率部越界进入耶拿,迅速占领蔡司在德累斯顿的工厂,以协助为名,强迫或诱骗技术人员转移,126名蔡司科学家与工程师被弄到了西德,还把卡尔蔡司基金会移到斯图加特,成立CarlZeissAG。
这就是后世为世界熟知的蓝色标签CarlZeissAG。
苏军接收时,只剩空荡荡的厂房和美军带不走的一流光学玻璃和生产机具。苏联以战争赔偿为由,立刻查封蔡司厂所有机器,并将一部分留下来的科学家用飞机运回本国,为苏联光学工业效命数年之久。
虽然被美、苏两国掠夺--空,但耶拿和德累斯顿毕竟身为光学器材生产重镇已长达近-世纪,当地留下的技术人员重新恢复了蔡司工厂,称卡尔蔡司耶拿人民企业。
由于都叫蔡司,双方还为此打了--次官司,决定谁是蔡司正宗持有人。结果西德蔡司成功获取正宗地位,东德可继续用蔡司这个词,但得加耶拿这后缀。
在分裂早期,两家蔡司公司依然进行密切合作,共同研发产品。
东德蔡司除可以生产战前蔡司的拳头产品康泰时相机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五棱镜单镜反光相机,取名为ContaxS。
林冠华对蔡司照相机不是很感兴趣,不是说中国不需要照相机,而是中国照相机有办法解决更多、更好的,他需要基础光学产业。阿登纳政府确实也派了人,但因光学在战后受管制很小,用处又大,光学系列科学家来华不多,想办厂还差点意思。
虽然东蔡最尖端的团队被美国人一锅端了,但底蕴毕竟还在,同意帮助中国从头到脚建立光学产业。
毕竟,林冠华可以进口照相机、显微镜,但搞不来各式各样的军用瞄准镜、炮镜,而东德因害怕苏联对研发军用系列有什么想法,也乐得把这部分产能全部往中国放。
后来就出现了很奇特的场面,在德国已分裂的东蔡、西蔡到中国后又-起合起作,办起了中国光学总公司。
中国光学后来得了个绰号:中蔡!因为他对外出口可以打自己标,也可以用CarlZeissCN的标,两德和蔡司基金会都认可,不认为这叫山寨,也不用授权费。
表态如此慷慨是因为中国给两家做了承诺,你们不方便在本土搞的尖端军用光学都可以来我这,研发费用我管够。
国防科工委之所以要想尽办法拉住东蔡,因为东蔡在历史上后来不但是光学企业,还发展为电子信息和半导体基地,是苏东集团的硅谷,苏东集团光刻机就是东蔡牵头搞出来的。
当东蔡搞光刻机时,后世那些鼎鼎大名的阿斯麦、尼康、佳能光刻机都还是小弟弟。
除光学外,东德和中国签署的另--项重要援建是汽车,里面包括宝马与奥迪。
宝马制造汽车来源于20年代收购了东德图林根埃森纳赫汽车厂,宝马埃森纳赫由此成为宝马汽车业务的最主要工厂。二战前,慕尼黑宝马把摩托车制造也丢给宝马埃森纳赫,自己去钻研活塞发动机去了。
宝马埃森纳赫直到1942年才停掉民用小汽车生产,主营活塞发动机业务,德国战败后,巴伐利亚的慕尼黑宝马被美英接收,处于东德图林根的埃森纳赫宝马则被苏军接收,简称西宝马、东宝马。
西宝马压根没有汽车生产经验,从1945年到1950年,所有挂宝马标的汽车全是东宝马生产的,主要包括BMW340和敞篷版BMW327,使用6缸直列四冲程汽油机,分别生产了21250辆和400辆。
无论款式、材料还是发动机都可以看出是高档车,这些没进入民用市场,全送给苏联特供级高级干部专享。
奥迪场面和蔡司差不多,虽然奥迪和霍希(奥迪旗下顶级品牌,对标英国劳斯莱斯和宾利)都被东德打包接收,但一部分奥迪工程师在两德分裂前跑到了西部,也管自己叫奥迪,但东奥迪叫AutoUnion,西奥迪叫AutoUnionGmbH。
由于技术--般、人员水平也不够,西奥迪远不如东奥迪,只是大众看上了奥迪的牌子将其收购,西奥迪才摇身一变抖了起来,若干年后弄出奥迪100也就是奥迪A6的前身,才感觉自己像是正统。
但奥迪有个好处,东西蔡司为蔡司商标打官司,而霍希和正牌奥迪则因为其"腐朽的资本主义气息"被苏联勒令关闭,整个厂被改名为萨克森宁汽车厂,既然你主动放弃,那西奥迪就心安理得拿过来用。
霍希也曾推出红色豪华车霍希P240,供给苏东集团正部级乃至国级高级官员使用,采用直列6缸四冲程发动机,和宝马340同级。
但苏联不想看到东德生产豪华车,内部竞标时,霍希居然输给捷克斯洛伐克的太脱拉T603,不被接纳为政府专车,由于苏东集团豪华车辆唯一消费者就是体制内的高级官僚,竞标失败基本标志这霍希和奥迪这两个品牌在东德的彻底死亡,只能去转产两冲程的卫星牌小汽车,即所谓人民汽车。
胳膊是万万拧不过大腿的,面对宝马、霍希、奥迪都要被干掉的前景,东德人也有点舍不得,没有中国插手,就只能打落牙齿含泪往肚里吞,现在有了中国,东德立即想起援建法宝,拼命暗示想把生产线转移过来。
生产线不是一条,是三条!即把宝马、霍希、奥迪的高档车生产线、各类型号图纸、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技术资料、工程师和开发专家全送到中国来。
考虑到中国对高档汽车需求不大,东德方面唯恐中国拒绝,谈判时可怜兮兮表示:我们也可增加中档和普及型轿车生产,比如你们手里那个太脱拉T97,我们承包改进。
整体援建项目也不收现金,只收咖啡、大豆或其他轻工业品就行。
送上门来的东西,中方哪有不要的道理,捷克确实送了T97,但只有技术资料和图纸,没有实际生产线,现在东德上门,全系列带生产线都有了,自然一体笑纳。
林冠华此时在军舰上,得知消息后又给北京拍了电报,要求把宝马、霍希、奥迪的品牌和Logo全交给中国,不是授权使用,而是在援建协议中-起转让给中国,万一我们将来对外出口可以挂这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