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贵有贵的道理
“怎么这么贵呢?"聂总长无奈道,“按你们报的价格,4条168级就等于-艘乔治五世级,......感觉不太合理。”
杨立三问:“是不是因为验证艇的缘故?第1艘特别贵勉强也说得过去,倘若后续都这么贵,那装备部要采购难度就很大,这预算盘子首先就摆不平。
你们也知道今年军工采购体制改革了,军品不再无偿划拨,而要走财务核算与预算支出流程,这件事你们都是知情者,甚至好多规矩就是你们牵头负责制定的,这么贵的东西,我签不了字啊!
1950年财政预决算数据在一月底时已拿了出来,虽然收入创造了高峰,达到90.56亿,但支出更厉害,高达97.24亿,-年赤字6个多亿,赤字率近7%。
所谓财政收入里,不单单是税收或其他国有企业盈余,还包括各类公债收入。
从内债角度说,胜利折实公债虽在陆续兑付,但建设公债发行范围更大,故内债处于净上升;
从外债角度看,虽然欠苏东国家贷款下降不少,但境外美元债提升力度很大,已高达2个多亿,综合平衡下,外债其实也在上升,且好多还以美元计价。
从国家储备说,去年甚至还出清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黄金。
综合而言,内外债合并后,大体上负债17.4亿人民币,接近于年赤岸镇收入的20%,在可预计的将来,负债比例还会持续上升,比如刚和英国达成的4800万美元分期付款,其实也是一-笔债务。
好在通胀得到控制,不用开动印刷机搞票子,在此前提下,为进一步理顺内部关系,军工部、中财委、国防科工委联合提出国有企业产品转移与购买核算体制改革,军品因为数量多、牵扯面广、额度大,被列入第-期试点。
以往体系下,既然都属国有,那要什么、做什么、给什么,都是领导与文件一句话,从不考虑经济性,甚至都不提供任何价格依据。
见到最多的就是:X月X日,拨付XXX炮弹多少发、子弹多少发,已验收入库。
军工厂也是这模式,X月X日,收到鞍山钢铁公司交付钢铁XX吨..
这种模式适合根据地时代产品急缺的时代,只要有东西都好说,钱反正是个数字,稍不留神通货膨胀就把钱搞毛了,就算你记XX元也是白瞎。上半年的100万和下半年的100万压根不是一-回事。
到1950年中后期,该体系就不能这么运作下去了,因为引入了外部力量。
国有军工体系下,哪怕类似钟林这样的火箭专家,依然也执行供给制,顶多稍微条件好一点,不存在任何个人工资与收入,随着外国专家大批到来,这套体系开始变得不适合,技术局就迅速牵头制定了根据水平、职级确定的工资等级。
该工资等级与历史上行政干部工资等级有紧密联系又有重要区别,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于顶尖人才,中央同意工资-事-议且突破体制。
比如第一等级中,中央主席副主席、总理副总理月收入是560元人民币,放国内已是非常了不得的高薪,但摊在知识分子头上,压根不值一提。500多元也就是200多美元的水平,别说亨克尔、梅塞施密特这种行业大拿,就是普通德国工程师,随随便便也是500美元起步的月薪。
以钱学森为例,他在加州理工当教授,标准薪酬2000美元/月,另有授课津贴、国防工程补贴、研究项目经费,-年算下来,年收入高达15万美元,去年9月份冯卡门安排解聘,安排的补偿金就有8万多美元!
如何确定工资是很令人头疼的事,最终林冠华提了意见:德、日专家按苏、东专家的津贴标准予以拨付,但汇率套用中国标准。在工资计算时,75%以人民币形式支付,25%以外汇券形式支付,允许他们将外汇券换成美元汇回本土。
另外,苏联专家在中国居住、伙食、书报乃至于交通、旅游全免费,德、日专家使用个人工资支付的。
如此一来,外国专家们都特别高兴,只要在中国实地生活过就很清楚,单纯算美元,那怎样都不如欧美,但中国物价实在低廉,假设以购买力水平来衡量,差距就没这么大,大大激发了工作积极性。
中国知识分子的收入水平远不如外国同行,行但在工资等级确定后,也大幅度提升了,中央、军委包括各部委都召开过谈心会。
--方面坦白告诉大家确实存在工资差异,同岗不同酬现象很普遍,国内飞机设计师,可能一个月才200多人民币,-一个德国航空工程师可能有400多;另一-方面也请大家谅解,国家财政很不宽裕,我们自己人稍微苦一-苦,组织会记得大家的贡献!
正因为组织态度如此真诚,中国专家能很高兴地接受这种安排,很多老专家甚至在工资确定并提高后,还专门留-部分钱交党费或交给部门,支付晚上加班的餐补、部门纸笔墨水等费用。
除工资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合资计算问题。
几乎所有的德国国防工业巨头都在中国开办了分身,他们尽可能把所有技术资料、图纸、研发经验乃至实验设备、半成品全都搬到了中国,这部分如果要算钱,那价格就不好说了,毕竟苏联光--汽-个项目就收取了300万卢布的设计费。
如按苏联标准,那戴姆勒+莱茵金属+西门子+克虏伯+梅塞施密特+亨克尔+MAN等几十家企业的全套技术资料合计起来,卖几十亿卢布完全没问题,好在这些企业风雨飘摇中没这么较真,阿登纳政权又想偷偷摸摸搞军备复苏。
最终谈判下来,所有的技术资料全赠送给中国,但后期基于这些技术重新研发的其他新设备、新产品,主要由中国负责投入,到时候德国公司也拿-份知识产权算共享。
德国政府也给这些大企业补贴,一旦将来分配政府订单,他们优先选用同时免税25%,然后用该补贴换到了波恩派人在中国培训军事骨干的许可。
整个过程相当于中国借鸡生蛋,用德国技术和图纸发展工业,德国企业用这个办法保存研发团队和实力,德国政府用默许、纵容甚至鼓励的办法让军工体在中国复活,尽可能保留一支精干的军官、士官队伍在远东培训。
克虏伯在德国就是家造电梯的、人畜无害的公司,但在中国就是搞火炮、搞装甲钢的;
戴姆勒在德国就是研究小汽车、三蹦子的猥琐企业,但在中国就是搞坦克、装甲车、发动机的公司;
莱茵金属在德国就是研究汽车、卡车零配件配套的,在中国还负责各种各样的高射炮、坦克炮,博福斯新40mm高射炮就归莱茵金属国产化;
德律风根在本土就是捣鼓收音机的,但在中国专门钻研各类型雷达、军用电台。
这些德国团队不仅自己搞研发,还承担生产、培训、教育的职责,像Jumo222发动机,浑身上下全是气缸,还带两组涡轮废气增压,精密得不得了,最初几台试验时,连车床加工都由德国人操刀,性能平稳后才陆续教给中国技术工人。
莫洛托夫有句猜测非常恰如其分:在中国,学德语的人远比学俄语的人要多,甚至学日语的人都说不定要超过俄语。毕竟,苏联专家才1000多个,德、日专家、顾问及其家属哪个不是以10万级别来衡量?
甚至在转移一波火炮、坦克、钢铁技术后,连捷克专家目前都比苏联要多了。
这些费用统统都要求入账,如果不入账,研发部门就不知道自己要用多少钱,生产部门就不知道自己占用了多少资源,而军委和中央恐怕也不明白装备到底价值多少。
刘鼎解释道:"这不是1艘的钱,目前500多万是按第一批建造8艘的标准摊薄计算的,如只算第1艘,那就真飞上天了,没准比战列舰还贵!”
林冠华补充道:“专家工资,以往全记在技术局头上,由中财委单列并承担,从今年开始工资下放,全计入研发成本!”
这一-说就通透了,别看168级吨位不大,全身上下的配件几乎是全新的。
发动机用了3台Jumo222,4500匹马力,全新的发动机体系,图纸虽然不要钱,但把图纸变成实物再制造出来,前期损耗不可小视;
为适应新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系统全部重新设计;
火控雷达、对海搜索雷达,全新设计打造,由研发工程师手搓出来并不断调试,很贵....
船体设计里牵扯到37位专家;发动机研发和生产,牵扯到59位专家;雷达研发,涉及70多名专家和工程师,其他林林总总,在168级上-共动用了近400位专家和工程师。
除航海操纵设备可与S-100通用,其他基本全新打造,前头那]37mm炮还是旧的,若换成新的博福斯40高射炮,价格还得上去。
“价格贵还与我们国家生产力水平低有很大关系,咱们一辆自行车都卖150元呢!”
众人一愣,按这计算,一艘168级相当于3-4万辆自行车,勉强也说得过去。
“我差不多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