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转化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73章:转化

“在外面呆了好几个月,主要就看了几本书,有一本是小林推荐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逊写的《经济学》。”

主席解释道,"这书写得还不错,那些复杂的数学方程和运算我没看懂,基本原理却了解到一些,所谓的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背后的经济学含义,也大体理解了。

可以想办法找几个教授,依据这版本搞个简明的西方经济学读本,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起配套看,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都应该学-学,这样才能知己知彼。

你们如果有兴趣,我建议找个完整版本看一看。”

陈大掌柜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林冠华这才明白:为什么今天开会前,陈云特意和少奇同志沟通,请他先汇报土改与公粮征收情况,然后他再汇报财政预算思路。

表面看只是简单的次序对调,其实大有深意。

少奇同志继续道:“去年秋收,根据目前统计,粮食总体增收,且幅度尚可,总产量折算下来大致是1.37亿吨;今年粮食收成定了1.52-1.55亿吨的指标,力争接近1.6亿吨,增产幅度在10.95%-16.79%间。

去年全国公粮征收(含附加)基本完成预定指标,扣除各类减免,实得公粮1823万余吨,总体农民负担比例在13.31%,比1949年的14.35%减轻不少,今年如按1.55亿吨计,预备征收公粮2000万吨,负担比例12.9%,如能达到1.6亿,则负担可进一步减轻为12.5%。

按2000万吨计,则公粮收入递增9.71%,比增产幅度要...

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品种结构调整、垦荒复种及化肥使用。

化肥使用是很不确定的因素,以前因化肥供应量不足,想搞都没办法。去年以来,化肥供应量快速上升,供应缺口解决不少,但如何把化肥增量转化为粮食增量,可不是电脑游戏_上鼠标一点,数据自动就会转化的。

-方面需要政府宣传,让农民相信化肥使用对庄稼增产的重大意义,甚至还需要政府托底冒风险,先把化肥发下去给农民试用,等秋收后确实有所增产,才能让农民用粮食来冲抵;

另--方面还需要农技人员指导,告诉农民具体怎么使用化肥,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条件下使用化肥。

去年以来,县级政权任务很明确,除个别特别发达、靠近工业城市的县外,兴办企业、搞活工业基本不是县级政府的职责。

北方老解放区的县级责任主要是三条。

第一,落实土改、征收公粮;

第二,宣传化肥、指导种田;

第三,大力扫盲、宣讲政策!

新解放区任务更为繁杂,有肃反的,有剿匪的,有清理反动会道门、恶霸以便进-步巩固政权的,1950年压根顾及不到化肥推广、扫盲、移风易俗等策略,今年局面基本安定了,才能把化肥推广等事宜提上议事日程。

所有这些事务的出发点,都要靠培养干部队伍、发动党员群众才能实现,故而很多事急不得。

任书记沉吟道:"如果今年工业人口增加1500-1800万,等于现有基础.上要增加四分之-一的人口供养量,而公粮递增却不到10%,这中间缺口很大,这部分粮食怎么解决?

“这确实是关键问题所在,我们讨论了好一-阵子,打算用这几个办法。”

少奇同志解释道,"--是减少粮食出口,我们本身粮食不富裕,去年为换取各类资源、设备,被迫出口了大批粮食,总数我看了下,前前后后累计近200万吨,今年打算削减80-100万吨;

第二是增加财政购粮,由于公粮征收比例低于粮食增产比例,中间差额部分拟考虑用现金收购,额外解决80-100万吨;

第三是增加粮食进口,通过美厚、嘉庚等同志提供的情况,去年南洋地区粮食产量总体丰收,库存余粮尚可,考虑动用外汇从泰国、马来亚进口40-60万吨大米,运能目前也比较有把握。

三项合计可解决200-240万吨的缺口,大致实现增加25%的商品粮供应。”

总理沉吟道:"转化1500-1800万非农人口确实太多了,如单纯为抵消新增的农业人口,我觉得可下调下200万指标,中苏同盟条约中有5年迁徙500万人口条款,路上我和主席商量了下,打算今年安排迁徙200万。

我的疑问倒不在粮食上,无论1300-1600万还是1500-1800万,粮食进出口调整能稍微挤-挤,住房问题怎么办呢?

上海、武汉、北京等负责同志告诉我,城市住房十分紧张,别说增长25%,就是增长10%也非常吃力,目前他们都在协调钢材、木材、砖瓦等基建材料。

除住房外,其他配套设施也怕不够,医院、学校、托儿所都短缺..农村人口到城市来,粮食当然是最大问题,但粮食问题解决后,背后还有更多伴随问题需要解决。

虽然我们搞了一系列大项目,但我个人觉得,恐怕这些项目全面启动都消化不了1000万人口。”

主席道:“同志们谈得很好,搞经济是全国--盘棋,各方面都要统筹兼顾,小林提了这么高的指标,肯定也不是一拍脑门定的,具体再听听他的思路。”

林冠华道:“刚才确实没说得很清楚,1500-1800万的人口转化,不是一-次性到位的,在1951-1953有过渡期,我称之为农民工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该阶层大部分工作为城市建设服务,但他除商品粮外,尚未完全享受城市待遇,客观上是身份在农村、就业在城市的特殊状态,只有等城市配套完善后才能逐步吸纳他们。

这1500-1800万人的就业岗位,有三分之一弱通过工业化项目吸纳,三分之二强以基建形式吸纳,基建重心在于长江流域水利建...

随后,他从皮包里掏出资料递给众人,同时打开视频和动画配套介绍,众人稍一看,脸色无比凝重。

1954年,长江中下游爆发严重的洪涝灾害,灾难等级为近百年最大。

长江干支流洪水叠加,枝城以下1800公里河段最高水位全面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半个武汉城被淹,为保住剩下的半个武汉,被迫启用分洪、泄洪区。

总体而言,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有123个县市受灾,淹没耕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京广铁路不能正常通车达100天,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听到"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溃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淹死群众3.3万,光洞庭湖区就死了3万人”的数据后,主席一下子坐不住了,站起身来回踱步,他和林冠华可都是湖南人!

这结果还是在建国初期全面恢复整修江河堤防、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和汛期军民全力抗洪抢险情况下发生的,倘若没4年前期投入,只怕损失更大。

林冠华用动画演示了大体的决口场面,洪水覆盖范围令人触目惊心:江南精华地带,半数淹没水中!

“4月初在总结全国重点基建项目会上,召开了有较多水利专家参加的专题会,我在会上用径流量和灾害等级数据进行通报,让专家们根据本轮基建效率模拟测算大概需要多少劳动力人次才能压住如此场面。

回去后,水利部组成了学术课题组,罗列了-堆方程和公式,并动用超算中心的力量组织计算,得出结论是,按今冬基建效率,预防百年--遇的标准,及2000公里流域整治,需至少动员2.5-3亿人次!”

林冠华补充道,“这是最少的一位专家的测算,因为他动用了2个分洪区泄洪、蓄水,只不过人员提前转移,损失小点;其他专家算出来的结果都在3亿以上!

我想了想,不能再犯淮河水灾的错误了,料敌从宽吧,就按3亿匹配!

动员3亿民工的人工费用,按现行价格需要60亿人民币,加上其他材料费用支出,估计更是天文数字。

考虑到水灾损失超过100亿,与其这100亿白白让洪水冲掉,我觉得还不如国家财政拿60亿出来给大家发工钱,至少堤坝修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3亿人工分解中,我打算今年摊销1.2亿左右,即每个月动用800万民工参与全长江流域水利设施与河道整治,这些人全脱产!

冬闲时节4个月,每月额外增加400万人,即冬季施工达到1200万人/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