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土地问题
“主席!”
"总理!”
“老总!”
阔别4个月之久,林冠华终于再次见到访问归来的主席,大家热情地打着招呼,彼此交流所见所闻。
"这次中苏同盟条约顺利签署,唐努乌梁海能通过谈判回归,同志们都是首功啊。”
主席笑道,“军委指挥海军打了大胜仗,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士气,震撼了帝国主义,也震住了斯大林同志;
总理具体参与谈判,一个字一个词地据理力争,-块地、一个项目和苏联人耐心磨,要是根铁棒,都快要被磨成针了;
少奇、弼时、陈云同志,稳定了土地改革、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的大局;
小林同志功劳更不小,各种各样的资料和装备让我们有的放矢,无论军事还是政治,都全面掌握了主动。
只有我干事最少,在莫斯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去其他国家也走马观花、游山玩水,这不,人都胖了一圈喽。
来来来,我先做检讨,等会把苏联同志送我们的礼物给身边的同志们发一点。
比如那个鱼子酱,苏联人说的神乎其神,差点就当成绝世美味,一定要请我吃,我吃后感觉也就那样,大家-起尝尝,也可以在中南海食堂搞个会餐嘛,让勤务员、警卫员还有一般干部都来分...
众人哈哈大笑。
让林冠华非常感动的是,虽然回来后一堆重要事务等着处理,但他和聂总长等人从东北回京的第二天,主席就提议召开复兴工程会议,讨论重要事务。
少奇同志首先汇报了土地改革与公粮征收情况。
去年年初,经中央讨论通过,他牵头起草《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征收公粮的指示》。
先派得力干部进行典型试验,大量训练土地改革的干部,迅速组织农民协会,召开各级农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农民委员会并召开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彻底改造区乡政权机关,并注意团结--切赞成土地改革的开明士绅。
在前期准备充分的基础上确定了在新解放地区分阶段、分地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时间、步骤和政策:
按进度约定,1950年秋收后,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陕西9省和甘肃、宁夏、青海3省的汉人地区,凡准备工作充足,群众的觉悟与组织已达应有水平的地区,由各省人民政府实行分配土地的改革;
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绥远6省,在1951年秋收后由各省人民政府决定实行;
新疆和全国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及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的地区,则在1951年秋收后另行决定;
所有新解放区实行分配土地前,--律先行减租。
随着形势变化,土改方针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微调。
台湾解放后,中央-方面从大陆抽调干部对台湾土地重新统计和摸底;另一方面,承认国党政权推进三七五减租的有效性,并决定进一步落实、深化。
西藏解放后,中央也确定土地改革的决心,但因基础数据更为缺乏,且民族干部和人手更不充足,准备将士改推迟到1953年秋收后。
黄泛区兴建国营农场的政策制定后,原定在黄泛区实行土改被紧急叫停,原拟回迁安置的农民由各省先收留下来,由中央给予补贴并进行调整。
“到目前为止,纳入1950年土改的新解放区都达到了既定目标,整体完成率90%以上,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约1.28亿农村人口在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斗争基础上完成了第一批土改。
老解放区完成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清理,特别是完成了台湾国军将士、原大陆民众回归后的土改安排。”
台湾解放后,除-部分兵力跟随常凯申集团去琉球外,尚有大量大陆人口滞留台湾,据不完全统计,高达200余万,这些人在台湾搭建房舍生活下来,由大陆人构成的生活社区被称为“眷村”,条件非常艰苦。
中央决定,在自愿基础上进行分流安置,甚至默许他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逃亡琉球。
结果,99%的人群愿意回归大陆,只有不到千分之--的人口跑路去琉球,剩下的千分之九选择留在台湾。
由此,原籍省份对这批人口重新进行安置与分田,一般士兵和低级军官,各方面都没有意见,特别高级的政要会安排进功德林,但对中上层军官,比如团长、师长等军官分不分田,田内部有很大争议。
最后主席拍板,除在当地有劣迹需要镇压的极少数人外,其余都正常安置与分田,不得歧视,亦不得在后续因这些历史因素追究责任。
当初迅猛增加的海运吨位,就是这200多万人口浩浩荡荡回归大陆的交通承载量。
“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冒了出来....
少奇同志道,“去年以来,随着军委快速裁剪兵力,将很多同志安置到各大工业项目上,进城安排当工人。各地陆续发来请示,对这些同志分不分田,如果分的话,具体按什么标准?”
这里有很复杂的因素。
按一般逻辑,都已安排你进城当工人,算城市户籍,那就不该再分田,因为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里,明确规定市区人口不分田,毕竟城市生活待遇其实比农村要好。
该指示下达后,部队有不少抵触情绪,-部分战士不愿意转业,-部分退伍战士不愿意按组织安排去城市工厂报到。
一开始零零星星发生了,后来人数多了,各大军区都有报告,引起军委和中央的高度重视。
所谓不愿意转业,是因为家乡土改还未落地,他怕去工厂工作后就分不到地了;所谓不愿意去工厂报到,其实并不是不想进城,而是不愿意失去已分到手的土地。
"要想妥善解决问题,那就是一方面承认他们可以分田,另--方面又把他们安置在城市工作。
少奇同志无奈道,“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土地空心化,人地脱节,江南等人口密集的地方还无所谓;江北老区,特别最早土改的革命老区,参军同志最多,转业安置去工厂的同志也非常多,有些村的土地经常-空一大片,基层干部非常头疼。”
主席问:"这些土地抛荒了么?”
"拋荒倒也没有,留驻同村的父母、兄弟、亲戚还是会帮忙照看一-二,通常而言,委托照看的收成不如亲自伺候。”
众人相互交换了下眼神,默默点头。
人性非常复杂,农村尤其如此,你以为你去当兵了,留在老家的田地会在兄弟、朋友、姑舅等照看下收成照常?甚至比你亲自照看还要好?通常这不可能!水、肥、力都有限!
如果自己不在的情况下收成还能更好,通常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兄弟关系确实非常好,不仅兄弟关系要好,妯娌关系、婆媳关系也得顶呱呱;二是当地基层政权特别给力,愿意帮你树典型.....
主席叹了口气:“现在这问题怎么解决?”
"先承认可以分地,公粮指标不变,至于人地分离的矛盾,等下一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