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智慧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76章:智慧

众人-片叹息:交学费正常,但有些学费交得实在太冤枉。

陈云道:“放任自流,想怎么搞怎么搞当然不妥,--刀切、丝毫不允许各地办企业肯定也不对。

我们达成初步共识,寻求上下都可接受的平衡点,把投资2万元确定为规模以上企业。

县级不允许用国有资产、财政收入或银行贷款去新办规模以上企业,--定要办,需地专级、省级政府双重审核;

地专级可办规模以上企业,20万投资以下,由地专级领导班子听取职能部门]集体讨论后决定;20-100万投资规模,由省级政府审核把关;100-500万规模,须加报各大区审核把关。

500-1000万的单一项目新增投资,均须由省级政府主持并报各大区审核通过,并向中央主管部委报备。

拟投资1000万以上的地方新项目,均由大区与中央部委联合会签并报政务院备案,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属地或行业垂直管理,中央部委主管合适的,由部委主管;大区主管合适的,由大区管理。

如不涉及中央财力支出、不动用中央配套、不占用外汇指标,原则上均可交大区管理。

涉及跨行业、跨大区协调或涉及3000万以上投资规模或需要动用外汇与进口设备的,由中央各对口部委管理,报政务院审核备案。

总体实现分级、分类、分层管理,这既有利于抓大放小,调动基层积极性,也有助于减少浪费、降低失败率。

我们会召集省部级干部开会,宣讲政策,原则上北方老解放区、条件好的、靠近中心城市的城市率先参考实行;条件较差的,土改还未完成的,或刚刚稳定下来不久,重中之重还是摸清家底、完成土改、扫盲宣讲,不急于上项目。

涉及大型水利设施兴建的地市与县级,优先保证水利工程,工业再缓-缓。

小林特别加了-条,以3年为考核周期,由中央派调查组验收各地备案项目,经营良好、运作顺畅、各方面突出的,建议提升该大区、该省份审核权,甚至实现部分审核权、审核指标下放;

如搞得不理想,要么收紧审核权,要么暂停新项目,先把老项目盘活、整顿好再说。

主席点头道:“这意见很好。走路肯定要摔跤,为了不摔跤所以干脆不走路行不行呢?我看不行!

分级分类管理,管出经验、管出水平后,场面就畅通了,定期验收,看能不能提高标准、增加项目、宣传示范。

和军队一样,8个军校生分配到基层,谁也不知道到底能耐如何,那就先带--个排、带一一个班试试看,带得好给他压担子,让他当连长、营长、团长,-步步升上去;带不好就帮助他,帮助后依然不见效,那就只能当普通战士。"

实际情况远比短短的汇报复杂许多。

1950年2月,政务院召开全国财政会议,提出节约支出、整顿收入、统一全国财政的工作方针。

接着政务院颁发了《关于统-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结束以往分散经营,统-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把国家财力集中起来用于克服财政困难,稳定经济,并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

文件归文件,实际上由于预算体制根本没有,整个财经体系只统一了财政支出,尚未统-财政收入,基本属于分散经营。由于征收困难、拨付资金和实物也困难,为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允许地方征收后先用。

这在当时也有必要性,比如大部分县级没多少工商业收入,只有公粮。

假如把公粮先交上去、再由上面拨付下来,粮食转--圈损耗很大、时间也拖得太长,不利于迅速响应。

收支两条线当然是很科学的财政管理体系,但在货币一天-个价、公粮输送任务庞大、通信与金融体系根本不具备的情况下,非要玩收支两条线,那就先把自己给搞死。

陈大掌柜没死抱着文件和中央精神不放,而是默许地方诸侯分权甚至截留款项,因为诸侯也有理由,有时候你没法甄别真假,为顾全大局只能调和,中央开支和野战部队费用准备用公债弥债补。

这点他和主席有矛盾,主席希望全面、彻底地统收统支,号召集中-切财力而不愿意搞公债。

钱收不上来,公债不能发,又要维持开支,陈大掌柜只能开动印钞机发票子,到最后熬不过去,还是发了胜利折实公债,票子也毛了很多,最终把解放全中国这件事给办妥了,.上海金融战争也打赢了。

正因为陈大掌柜前期对各路诸侯比较体谅,打金融战役时,各山头也比较配合。

现在处于建设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中间又夹杂着大区这级,冲突很多。

省级抱怨中央管得太多,大区又横插一杠;大区认为省级不听话,中央的指示又经常落不了地。简单认为谁有理都不科学,必须综合权衡、大小制衡、权责相符。

无论财力还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现在肯定比2年前甚至1年前强,但强了之后并不代表中央可凌驾--切之上,更不要觉得发个文件下面就会乖乖听命,如果办事都这么简单,还有"政令不出中南海”、“九龙治水”的写照?

陈大掌柜的智慧,在于一方面加强中央管控,另--方面又在事实上承认地方主动权及大区对基层主导权。中财委其实和各大区是平级,甚至还有人资历比他更老,真正能一竿子管到底也就只有华北大区。

这种智慧,林冠华是接触一年多后慢慢认识到的。

历史上12大后,稻上飞为选拔年轻干部,从各地遴选大批新锐入京,升迁速度特别快,汽车厂长-马当先,41岁当中央委员,随后又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和中办主任,44岁时当中央书记处书记。

当上高级干部后,厂长急于表现,选择从端正党风、减少中央领导特权入手,主张取消中央特供,这举动无疑捅了马蜂窝,引起元老们强烈反弹,“目中无人”,“不尊重老同志”是他们的评价,甚至还说“王洪文第二”、"比四人帮还要坏”。

随后总书记落马,厂长居然出面"揭发",陈大掌柜摇了摇头,写了批示:..人不适合高层政治生活,建议到基层锻炼。

稻上飞顺水推舟,把厂长送出京城,很多年后才重回核心圈,但那时候别说总书记了,入政治局都是安慰性的。

最开始看到这份材料时,林冠华还只是年轻大学生,同样愤愤不平,觉得厂长可能确实有点操之过急了,但用意不错,也敢于对自己、对不正之风下手,陈大掌柜的批示有点)L不能坚持原则。

工作后,特别是进入1950年代的中央圈层工作,直接与形形色色的高级领导人打交道后,他终于明白那句“不适合高层政治生活”是什么意思,甚至能充分体谅陈大掌柜的用意。

若他不是当机立断把厂长送走,以后者个性,没准下场更惨,说不定哪天就是"XXX余孽'而被打倒。

放逐地方固然使厂长失去角逐中央的机会,但何尝不是种变相保护?

再联想到一贯"右倾”、掌握经济大权多年的陈大掌柜居然能在文革中全身而退,既不讲违心话、办违心事,也不必挨批斗游街、被人打成”叛徒、内奸、工贼”,足以说明他的政治水平和处世智慧。

就像搞工业化项目,明明他赞同林冠华对基层收权、限制的策略,实际也在贯彻该思路,但施政公告上却更像在放权,鼓励地方因地制宜,这就让林冠华学会很多。

所有权力都捏着自己手里,有时并非是件好事!

就像这次会议,林冠华提了很激进的方针和预算案,他自己都觉得可能要被否决或大幅度调降,但和陈大掌柜事先充分沟通与汇报后,又经过他的斡旋与解释说明,居然能有基本通过的曙光。

少奇同志关心道:“第二财政还能额外预备多少机动费?”

林冠华道:“最近华北制药新增了吗啡生产线,已和施贵宝达成协议,大批量对其出口,一个月可增加50万美元,另外能对东南亚出口,相应又减少进口,--进一出大约增加100万美元/月。

去年与施贵宝的交易是7000多万美元,加上2个专利转让,最后-共收了9400万;

今年1-3月,销售已达4800万,争取再转让1-2个专利,加大对东南亚地区出口,预计全年净利润2.7-2.8亿美元,这是最大的外汇来源。

另安排手表、照相机、硅片、小型管、精细化工产品销售,预计回笼4000万美元,全年乐观预计3.2亿美元净收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