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惊吓
林彪转头问身后的解方:“电报都拍了?”
“正在拍,从3点半开始一共拍3次,每次间隔5分钟。"解方道,“约定凌晨4点让他们回复,同样间隔5分钟--次。
聂总长饶有兴致问道:"第一拍问什么?”
"报告你部方位、当前温度、风力情.况..
林彪点点头:“看能收到几个正确回答,大致就能明白覆盖范围能到哪里。”
随后众人又兴致勃勃地参观起专列来,广播设备全被封闭在箱子里,看不出具体模样,最吸引人的还是那高高耸立的天线。
林冠华指着最高的垂直天线解释道:"这主要是接收天线,在各方向上的接收和发射能力相同,适合做全向接收,可大范围搜集能捕捉到的信号并纪录下.来...”
又指着那部20多米高的八瓣笼状天线道:“这是宽频谱信道,每瓣都可覆盖-个频率区隔,和美国战列舰上的电台天线基本-样,因上半部分重量比较大,没法架设太高,太高禁不住风力。”
无线电传播距离首先与波长有关,其次与功率有关,并不是每个频率都可干扰。
比如甚低频(VLF)频率在3-30Khz间,主要通过地波传输,还可深入海水,且衰减非常小,可与深潜状态下的潜艇实现无线电联系,而其他更高的频率,碰到水后的衰减幅度非常大,根本无法穿透。
甚低频虽有这种不受干扰、距离远的优势,但有致命弱点:信息承载能力低下,几十分钟可能才传递出几个字母。这就使这种通信方式只能用于事先约定的编码而进行工作。
遭受核打击后,幸存指挥部会给海底核潜艇发4位数编号,等指挥官看到编号,再核对绝密代码本上的意思,就明白核弹头该向哪里发射。
军用电台,尤其战术性质的无线电台,其频率基本集中在中频(MF)、高频(HF)、甚高频(VHF)三个波段,以3-30Mhz最常见,3003000Khz,30-100Mhz也有不少使用。
后世吹得神乎其神的俄罗斯摩尔曼斯克BN综合电子战系统其工作频率主要就是对抗3-30Mhz范围内的短波通信,当然林冠华对所谓5000公里作用范围的说法完全嗤之以鼻。
如果讲该系统发出的干扰功率能在5000公里外被检索到,这大概没问题,但说他--开机就能让5000公里范围变成无线电黑洞,这完全是种妄想。
功率会随着距离以指数级方式衰减,随着频率宽度扩大而衰减,既要覆盖大,又要压制频率宽,这根本超过了发射机自身功效。
摩尔曼斯克BN的真正价值,在于能用快速分析的办法捕捉对方的密度频率,然后针对性予以干扰,对无法快捷变频的部分低端无人机、GRPS接收器当然很有用。
由于俄罗斯在上面采用大量电子管,使其抗干扰能力超过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对手,这是苏联时代坚持保留大量小型电子管的根源:核战争冲击下,电子管生存性比集成电路高得多。
真正论捷变跳频、计算机响应速度与电子对抗,俄罗斯连给欧美提鞋都不配,民用版本星链就足够突破封锁了。
林冠华这套系统的思路和摩尔曼斯克-BN比较接近,但压制频率宽得多,可覆盖300Khz-100Mhz,对一-般波段进行低功率压制,对高强度波段使用大功率压制,这才是要给这些老古董加装固态模块和计算机联调的用意所在。
他虽搞不到500或1000KW的大功率发射机,但可用12套系统组合起来,再加固态模块增益、扩大,形成3000KW全频道频率群,再用计算机分析和变频,重点应付对手变频并实施定向干扰,速度吊打目前还只能采用机械扫描甚至人工切换的变频模式。
当着这么多人面,他不能讲太细,只能大致把原理说--说,具体怎么捕捉分析、怎么快速变频、怎么定向干扰,都是当前的绝密资料。
4点钟,李成栋按林冠华的示意,关掉干扰,林冠华接入了一一个频率,列车喇叭响起了抑扬顿挫的英语声。
邓华愣了下:“美国台?'
“不,这是伦敦BBC,你要听美国台也不....."林冠华又切换了新频率,很快喇叭里又传出一阵俄语。
有人听了片刻,好奇道:“咦,这不是苏联台么?
林冠华笑华着摇头:"这是美国台,是美国专用于对苏的广播,叫美国之音,在欧洲叫自由欧洲电台!”
鼎盛时期的美国之音覆盖全球,每天用43种语言,连续24小时广播。
在其国内设有5座发射台,在菲律宾、泰国、斯里兰卡、英国、摩洛哥、希腊、西德、安提瓜等国家和地区设有14座转播台,使用发射机117部,总发射功率达到2.6万千瓦。
林冠华拥有的干扰装备,是鼎盛时期美国之音功率的九分之--,刚才动用了50%,相当于十八分之一!
5分钟过去,机要员和解方报告:“参谋长,XX组报告说预定时间的电报没收到,全是杂音,请我们再发一-遍!”
如走马灯似地,-个又一个机要员都来汇报收到的回电,意思和刚才差不多:不是电台临时故障就说刚才那位置信号不好,反正是央求总部再发--遍!
大家起初笑意盈盈,听着听着,脸色忽然凝重起来,林彪最开始圈定的范围内,没有-个组能准确回答,勉强回答一部分的是哈尔滨组,即便如此,还有一半内容有所缺失,因为他不知道你到底问什么。
450公里外的赤峰组是40多个组里唯一能正确回答的!
解方用征询的目光投向林彪,后者道:“告诉他们,4点半再发一轮,这次大家务必打起精神来。”
解方传达下去:“4点半等我指令,拍发第二次,询问今天参加行动的负责同志姓名、籍贯、年龄...
聂总长道:“林老师这次推75%吧,看能不能把哈尔滨给包进去?”
4点半,李成栋再次推上电闸,这回输出功率提高到2200KW。
趁机要员们忙碌的间隙,林冠华问道:“林总,您认为如果大规模战役时期,敌我双方全被干扰情况下,以干扰哪个层面的通信为最佳?
战略层,相当于华盛顿到日本的通信;
战区层,相当于远东盟军司令部对南朝鲜、菲律宾、琉球等地的通信;
战术指挥层,相当于集团军对军、师--级部队的指挥;
战术执行层,相当于师对团、各战术分队、对空联络的指挥;
战术接敌层,相当于团一级单位对各下属部队的指挥。”
再往下林冠华就不说了,那不该是这部战略干扰机的使命。
战略层众人一致排除,战术接敌层,大多数人也觉得可以排除,因为已在目视范围内,就算干扰了无线电,还有野战电话、通信兵可用;战区层,大家讨论一番后,觉得意义也不算太大。
争论焦点在于战术指挥层和战术执行层之间的侧重点。
林彪缓缓道:"林副主任提了很好的问题,比如要打断敌人的指挥链条,到底是打断总部对军、师一级的掌握重要,还是打断师--级对各配属战役单元的联络更重要。
表面看,是种大规模进攻的辅助战术,实际反映了背后的战术特征与渊源。
我们回头深入讨论--次,把讨论结果再加这次无线电演习的经验总结完整纪录下来,给林老师做全面汇报,便于他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更好地改进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