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留学
“同学们,我们已上了一年的计算机课程,大家利用掌握的知识,获得了很多计算结果,有效帮助各行各业的专家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计算负担从新学期开始,我们要进入新的研究领域:超大规模并行计算。
以往计算,通常在局部完成,通常每个课题组相互独立,就算偶尔有多个课题组联合,也采用条块分割办法予以处理,大家都各管一摊。
但在超大规模并行计算中,你们将变成一个整体并集中发挥算力,目前有两个主要研究领域:一是气象学;二是密码学。”
听到“密码“字眼,台下一堆人兴奋不已,彼此用眼神交流,仿佛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玩意。
说起来也正常,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大学生,对军事运用会有本能敏感,密码这东西一听就让人兴致益然。
林冠华对台下扫视一眼后,人群立即全神贯注,重新行注目礼。
他继续道:“目前中心接到的第一项正式任务是密码破译问题,需要同学们充分开动脑筋,好好研究探索。
我不是密码专家,也从没编制过密码,并无任何破译经验,所以这过程需要大家一起探索。
逻辑思维告诉我们,密码破译一般有两种办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依靠有经验的密码专家的经验积累、天才推测乃至灵机一动的灵感,找到路子进行破译,这是归纳法。
二战时,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采用转子进行加密,在事先不知道加密规则情况下,利用26个字母分布规律频次,英国专家利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反向推导出加密规则从而破译电文,这就是演绎法!
归纳法依赖天赋和经验,演绎穷举法依赖算力……
当然,归纳法和演绎法并不完全对立,两者相互结合,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今天先起个头,过段时间密码专家会给大家来上课,让大家掌握一般原理,咱们就可以开始实践了。
密码学是门很枯燥的学科,如果学不进去或感觉见效不大,咱也不要勉强,我这还有好多学科在排队,希望能用超大规模并行计算,东方不亮西方亮,同学们干方不要气……”
台下忍不住都笑了起来。
林教授确实特别有意思,一般老师肯定千叮嘱万交代要刻苦钻研、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这才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只有林教授会说“不行咱就算了吧,换个领域试试看,咱不和他一般见识!”
在课堂最后旁听的李克农也笑了,他知道这才是林冠华的真实想法:密码学非常吃天赋,不行就是不行。
中央的密码破译工作,以往没有计算机可利用,主要就靠归纳法猜想思路,集中在少数天才人员的闪光一现上。但这只是一条腿,林冠华认为要把另一条腿也补上。
现在设备有了,但会用设备的人不太懂密码,懂密码的人还不知道如何驾驭设备。
可以想办法让懂密码的人学习计算机,也可以让懂计算机的人学密码。
对李克农而言,本能选择是前者,但深入了解后又觉得不行,目前能破译电文的人才实在太少,再抽人去学计算机,恐怕好多正常工作都瘫痪了。
为什么中央对戴镜元被查那么痛心?因为戴是机要系统里少数懂密码破译的专家,他一出事,很多工作直接就瘫痪了。
但事情在了又不能不查,否则从上到下全部崩溃,本事再大也不能用。
最后经过讨论,决定扩大选材范围,先把最简单的办法教会给青年大学生,再从中选优秀苗子。
用林冠华的话说,不要搞近亲繁殖、内部推举,社会部和机要局负责密码破译工作没错,但不等于外面人就不会,都可以学。
学计算机比学密码容易,优秀的密码专家学计算机通常不费力,反过来就不一定了,只有扩大选材范围,才能选足够的优秀人才。
林冠华开完头后,准备把课堂交给密码专家来讲原理性的东西,但稍微停顿了几秒钟,讲起了另一件事。
“公派留学生考试已开始,请报名同学好好准备,认真考试。虽然竞争比较激烈,但还是要有奋勇争先的精神,当然实在没考上也没事……比如录取50名,你考51名,将来毕业也可以吹牛,现留在国内就属我最厉害了!
台下先一楞,随后笑得前俯后仰,就连准备上课的密码专家也忍俊不禁,空气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建国后,中央对全国文化水平大致进行了调研摸底,得出两个结论:
—区委和区委以上干部将近50%的人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
—为数不多的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地主和城市资产阶级的孩子,高校学生不仅没有工农子弟,甚至连富农子弟也很少。
全国科研、教育、工程技术工业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不到7万人,所需人才缺口很大,一般性中专以上人员,缺口以百万计。
这也是林冠华一直强调反对建小钢铁厂、小机械厂的原因,这些县级企业别说大学生,正儿八经中专生都没一个,最多就是有1—2在所谓大工厂里看过人家整的初中生土专家,靠他们搞现代工业,绝对是胡整。
1950年6月1日,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有计划地派遣具有相当工作经验及学术基础的知识分子出国学习,以期切实而深入地吸取外国尤其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
中央专门成立了由聂荣臻、李富春、陆定一主持的留学生派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方针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一步派遣的留学生主要面向苏东,在《中苏同盟友好互助条约》有关实施细则里,中苏签订了关于中国公民在苏联进行生产技术实践和在苏联高等学校学习的协定。
类似协定也发生在中(东)德、中捷、中波之间,从1950年至1951年一共派遣了近200名留学生。
但林冠华认为这派遣力度太小,且从专业技术与人才层次的角度来说,东欧留学生派遣工作不如英美留学生。
因为东欧留学生强调根正苗红“、“政治挂帅“,很多人员是上级点头指定的,并未经过严格考试。
这就带有一系列问题,很多名额被走了后门,大批不适宜留学的人员被强塞出去,好多人出去前既不懂俄语,也不懂波兰语,出国一年连语言关都没过,磕磕不但接收的外方颇有微词,甚至同学间也有隔阅,普通工农子弟不可能和高干子弟共情,他们没准对资产阶级家的优秀同学更有好感些,至少人家念书不差。
正常情况下,靠林冠华来纠正这件事不可能,但三反两禁展开后,大量举报被递交上去,留学生派遣成了举报重灾区,看着名单后直接备注的“XX首长推荐、“XX首长担保“等字眼,主席拍桌子把实际负责选的陆定一等人骂得狗血淋头。
要知道这些留学生将来回国都要准备重用,如果他们学不成什么东西,回国再摇身一变成为某部门、某学科的“专家”,再让他们去指挥,那不从上到下全崩塌了?
陆定一为什么在历史上屡屡挨批,就因为这些事上不能严格把关,当然,也因为他不断放水,一堆老干部觉得他“不错”,聂、李等人跟着一起挨批。
聂总长在军费超支问题上做的自我检讨,还没留学生选拔工作的不正之风自我批评厉害。
最后书记处决定采纳林冠华的建议,对留学生派遣参考以往考试制度选拔,必须经过全国性考试,同时对政审适当放宽要求,只要不反党反社会主义,家庭成分这件事不要紧,可以通融。
好多中央领导原来都是地主子弟,不妨碍他们参加革命。出身不是自己选的,路可以自己选。
像高考一样面对全国海选肯定是不行,留学生选拔主要在高等院校里展开,规定分初试、复试、面试三轮,大二以上、大四以下,不满23周岁可对应报考。
先由所属院校进行初试,最后集中10—12倍的候选人在北京统一复试、政审,再由留学接收方面试。
从整体场面来说,已非常接近当初庚款派遣留学生的体系,当然庚款老早没有了,现在全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