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不懂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61章:不懂

“老刘,你们这种的全是葵花籽?一颗粮食也没有?”

“没有!专家来看过好几回,说俺们这盐碱地不能种粮食,必须得种葵花籽才能改良土地,长势倒挺好,收割也方便。”

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暴晒和雨水浇灌,葵花籽们已完全成熟,静待收割,远处能听到收割机有节奏的轰鸣声。

原中南大区第二书记、新任中财委副主任的邓子恢点点头,露出欣慰的笑容,但很快又收敛起来,表情变得很严肃。

“那农民口粮怎么办?靠上级调拨么?”

老刘怯生生道:“俺们这没有农民。”

“没有农民?“邓子恢鳄然,用手指指远处的人影,“那他们算什么?”

“工人!“陪同视察的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省长吴芝圃赶紧道,“所有在农场工作的同志全是干部或工人编制,60%以上是复员、转业回来的。”

邓子恢疑惑道:“那原来的农民呢?黄泛区我知道,不可能人全死了吧?他们难道不回来要土地?记得当初土改我还给你们批示,走的人如果回来,是要给土地的。”

“走了!也不用再分土地。”

吴芝圃怕他误解,补充道,“中央几个月前有文件,黄泛区国营农场建成后,如有失地农民,由中央负责统筹安置并发放补贴。本以为中央只是象征性说说,但后来吧……嗯……怎么说呢……”

“老吴,你说说看,有什么难言之隐?”

“中央给的安置费太多了,很多不属于黄泛区安置的农民也闹着要享受这政策。县里、市里、省里没办法,最后也报了上去。”吴芝圃哭丧着脸道,“我们一口气报了72万。”

邓子恢满脸震惊:“72万?老吴,你可真有本事。”

吴芝圃嘟曦道:“我是报了72万,可中央却嫌我们胆子太小,批评我们作风软弱、思想保守,像小脚老太婆,说人家浙江光淳安、遂昌两个县建设水电站就一口气报了45万移民,全省报了200万指标。

我们这么大一个省,这么多人,居然才72万,肯定是省委班子工作不力。

我做了两回检讨才过关,又咬牙加了30方。中央实在不耐烦了,文件批复148方,政策一定两年。”

关于吸收过剩人口移民边疆,每个省政策乃至于补贴并非完全相同,甚至各省想法也不一样。

有些省比如浙江,觉得中央既然有好政策,那就使劲靠上去满足,尽可能让老百姓拿实惠;虽然移民出去就不是浙江人了,但总归会有亲戚朋友留在老家,到时候一夸赞,还不得说省委敞亮!

有些省觉得中央这政策是不是考验我们对基层的管理能力?

比如河南,如果都把人口推出去,会不会给中央留下不好印象,于是使劲减减减。

经济因素也不得不考虑,因为给移民提供补贴,省里出一半,中央配套一半,省里舍不得出太多钱,自然就想办法压缩人员,浙江因为要搞建设,比较大方,能给钱都尽量给。

是故最后闹出河南自报移民才72万,浙江却有200万的场面。

同样移民,浙江安置费比河南多一半多,当两拔移民一碰头,多的那些笑逐颜开,少的就跳着脚骂娘,骂的省委奠点干部脸色惨白,很难收场。

没人骂中央,因为中央政策大家都知道,省里给多少,中央配多少,有时甚至省里的钱还没到位,中央补助部分已先下来了。

不是没人动脑筋去打中央补助款的名义,但三反两禁高压线下,别说贪污、侵吞,就是挤占挪用也是天条,犯了直接拉出去打靶毕竟,移民一到现场,钱马上要发下去,谁给你从容不迫上下其手的机会?

这就是邓子恢很难理解的政策,用他私下理怨叫做中央似乎疯了一样在搞移民。

好好的宁夏回族老百姓,非得用经济条件引诱他往新疆移民,到新疆拿完钱又跑苏联去,再从河南、浙江、安徽吸引移民重新安置到宁夏、新疆,再发一圈钱。

虽然现在日子比以前好过,中央可能也有点钱,可钱就算再多也不能这么糟踢吧?

“邓书记,您是不是也没想通?

“我现在不是书记了,我只是副主任。邓子恢道,“移民苏联这事你别声,这是支援世界革命,支援苏联老大哥社会主义建设。”

吴芝圃如小鸡啄米一样点头,然后道:“因为补贴差太多,老百姓不满意,省委最后没办法,决定参考浙江同志的标准补发。

我们本来筹集了2000多方准备办几个小钢铁厂、小水泥厂,张书记拍板,项目取消,全落实给移民安置政策今年政策落实了,明年怎么办还不知道呢,明年还要安排70多万移民的补贴,省里又是2个亿起步。”

“那你们有没有人不愿意移民,被拉壮丁走的?

“那倒没有,全都欢天喜地抢着走的,基层干部都说做思想工作很容易,一动员就行!”

吴芝圃笑道,“为争取名额,几个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差点没在会场上动手打起来,最后省委做了和事佬,靠近黄泛区的,特别土地被国营农场包围的,我们优先解决,顺带把土地收回,方便农场全围成片。

偏远山区也抓紧解决;大城市,比如开封、郑州、洛阳,那尽量不安排。

当然啦,这么移民好处也有,土改阻力减轻很多,剩下来的农民分到更多土地,工作好开展了不少,乐观估计今年收公粮情况也不会差。”

邓子恢点点头,脸色毫不轻松:“你要有心理准备,今年公粮征收任务可能有点艰巨。”

吴芝圃顿时有点紧张:“怎么?要加征?加征多少?”

“不是加征,是加钱,中央在考虑提高3—4%的收购价,提高部分由中央承担一半,省里承担一半。”

“啊…那那.吴芝圃有点不情愿,但又不知怎么反驳。

因为他马上想到,如果全国都提高,而河南不跟着提高收购价,老百姓马上就要骂娘,上面板子很快也会打下来。

移民报少了最多说思想保守,公粮征购价如果给低了是要犯大错误的,阶级立场首先就不对。

一直旁听的农场书记老刘大胆插话道:“首长,那粮价提高了,我们农场工人怎么办?大家还是要花钱买粮食的呀。”

邓子恢没好气道:“工人那就涨工资喽,涨4—5%总够了吧?你们工资总不能全用来买粮食吧?”

够了够了,哎呀,还是中央政策好,感谢毛主席、感谢党中央!”老刘欢天喜地道,“那啥时候涨呢?我也好和同志们说说。”

邓子恢白了他一眼:“涨涨涨!同志哥啊,农场工作还没怎么开展,老想涨工资呢?”

“首长,我们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了的,我们农场一共26万亩地,500多名同志,中央要求今年产7000万斤葵花籽,其中一半是油葵,用来榨油;还有一半是食用葵,准备炒葵花籽出口给苏联老天哥。

虽然还没收割完,我估摸看7000方斤肯定不止,可能得有个7300—7400方斤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