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工农红军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5章:工农红军

夜色苍范中,一大群人马在悄然向曼德勒市区挺进。

今天是中国农历除夕,虽然缅甸人不过春节,但作为缅甸古都、拥有较多华人华侨居住的曼德勒,多少有些过年围。

最起码,辞旧迎新之际的鞭炮声络绎不绝,这是其他民族也基本习惯的场面只不过今天的鞭炮声似乎格外长、格外多、格外清脆!

“突突突!”

“哒哒哒!”

“轰轰轰!”

终于有人反应过来了,这压根不是鞭炮,而是交火。

查明曼德勒已进驻缅军先头部队4个营后,陈明仁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出击!

靠解放军去打不太好,得要缅共出手。一堆人思考并推演半天,最后形成一致观点:派遣200名解放军带800名缅共游击队员共同出击!

虽然李弥包括缅共都说缅军实力一般,但陈明仁料敌从宽,决定多派些兵马。

作为起义将领,他对中共很多细节还不是很了解,但毕竟当初厮混过那么久,大致脉络能把握住等抵达胡康谷地营地,听完缅共有关历史和情况介绍后,他忍不住感慨:复杂!贼复杂!

缅共在抗日时期陆续成立,被称为缅甸国父的昂山最初是缅共成员,后觉得共产党这条路不好走,干脆与日本合作。

同样与日本合作,昂山和汪精卫有重大区别。

作为殖民地,日本起码给了缅甸面上的独立和军队组建,然后昂山在1944—1945年反水,最终独立成功。

这也是缅军与日军有千丝万缕关系,甚至军歌都是日本调,却不被国际社会视为日本跟随者的渊源。

抗战胜利后缅共召开三大,通过决议,准备实行美国共产党白劳德路线的“和平发展模式”。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一个东南亚共产党,怎么会贸然学习美共?就算不学苏共,那也得学中共吧?

考虑到二战期间缅共与英美的接触,就很容易理解此总路线的由来。当时英美认为缅共威胁不大、抗战得力,相比昂山这种与日本藕断丝连的人,共产党更具反法西斯特征,但横竖要有合法理由,便学美共。

毕竟美共在美国是合法政党,可参与议会活动,缅共当初也准备参与政权,起码得是个联合政府吧?

面对三大决议,缅共有人不服,德钦索此时秘密访问苏联,感觉取到真经,认为白劳德路线是反动的、投降的右倾主义,是敌我矛盾,坚决要求处理。

此要求不被接受后,他与其它7个中央委员脱离缅共另组红旗共产党,并任中央总书记,缅甸共产党重组中央,选举德钦丹东出任主席(白旗共产党)。

德钦丹东一方面改变白劳德路线,另一方面试图让缅共获得合法生存的空间。

但这条道路走不通,缅甸独立后吴努政府掌握政权就开始对共产党动手,1948年8月向缅甸共产党全面进攻,缅共被迫转入地下并开展武装斗争。

吴努动手时可不分红旗、白旗,只要挂共产党旗号都打,甚至稍微左倾都算通共分子。

转入武装斗争的还有红旗共产党、人民志愿军和部分国防军,整编后建立人民统一阵线,并组成民主联军,协同作战,声势一度非常浩大。

但缅共和仰光政权一样,有大缅族主义传统,对少数民族不能平等相待,很快联军分裂并发生内战。

克伦自卫军与缅共发生武装冲突,缅共与红旗共产党也打,掸邦与缅共关系也不好,吴努政府抓住时间发动三次大规模进攻,51年初,缅共已丢掉全部城镇,被迫转入农村德钦丹东审时度势后认为要学习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缅甸南部的勃固山区建立武装力量,继续斗争。

勃固山区虽便于隐匿,但过于靠近仰光,同样便利于缅军围剿。与中共联系上后,北京希望他们派遣一部分力量去缅北发展,主要活动范围在克钦邦、实皆邦北部。

胡康河谷新平洋盆地是缅共呆得最久的地方。

当初为收容走出野人山的中国远征军,不但修筑有公路,且每隔几十公里就有接待站,是先期到达印度的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设立的。

将近10年过去,虽然公路已稀烂得不成人样,但最起码这块地方还能活动与居住,甚至连房屋都现成有。

胡康河谷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能进出的小道很少,人烟稀少,属于绝对的安全地带。

这地方也别想搞到足够的生存物资,一般人根本生存不下去。

好在缅共有云南方面接济,Y—1每次可满载送来1.5吨物资,武器、弹药、粮食、日用品应有尽有,对纯粹是轻步兵且不需要对外作战的缅共而言,日常消耗非常低,6架Y—1投喂1次就够500人维持个月。

后来投喂机队扩大到12架,频率从每月1次增加到每周1次,在营地里慢慢拉起近800人的缅共游击队,还有7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政工干部为其提供指导,进行全面的军事、党务和根据地建设培训。

军事训练强化较多、基层政权和发动群众做得较少,因为都没什么人,政权和群众没啥意义。

培训最重要的是野外生存和居住条件改善,靠着努力,在这个被外人视为畏途的河谷里,居然营建起了一小片根据地。

解放军干部丝毫没嫌弃环境恶劣,甚至认为这块根据地真是天赐良机,如果红军和抗战时期有强有力的保障体系能给部队送给养、装备、弹药、药品,搞游击战不要太轻松。

他们没有等靠要,尽可能带着缅共成员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甚至还在里面种菜、种植粮食、饲养家畜、酿酒以改善生活。

其他不说,就冲这么好的雨林条件,种水稻、种甘蔗酿酒与榨糖都有出路,更不必说旁边还有翡翠矿,随便搞点石头都能拿去换物资。

缅共主席德钦丹东目瞪口呆。

虽然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虽然他在日本组织的政权中当过农业部长,但老实说,富家子弟出身、一路读到仰光大学的他,其实从未深入了解过农村,也基本不懂在原始丛林里如何活下去,中央意思很明确,缅共还很不成熟,很多人和泰共一样是小资产阶级想法,靠肃反、清党、整风不现实,直接就把自己搞死了,还得要在艰苦的地方训练,自我磨砺、自我淬炼、自我升华。

缅共营地的政治训练就是学习毛选和工农红军战史,相对来说,缅共核心干部文化程度比中共略高,很多人懂英文、汉语,学习毫不费力。他们不但把3卷毛选学得滚瓜烂熟,很多条例直接搬来使用。

诸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支部建在连上“都十分自然,人数虽少,却远比越共精纯。

中共干部看到缅共那如饥似渴学习的样子,就想起自已幼年时苦苦挣扎的模样,总算缅共比较幸运,没碰上指手画脚的共产国际代表和李德似的人物。

派给游击队最高职务的中国特派员也不过是正团职的周启瑞,好多工作都直接要和中央汇报,便于及时掌握动向。

将近一年的培训中,也有缅共成员忍受不了想退出,一般都以欢送,大部分人退出后默默回家,极少数不要脸的转头当了叛徒回头告密,但吴努政权没放在心上。

缅军就那么点实力,一说野人山、胡康河谷营地,谁都不想去,甚至还认为告密者在哄骗他们,试图把国防军骗进去坑杀。

别说围剿这种高难度动作,连想派人去看看的愿望都不足。

陈明仁抵达后,毫不犹豫将此处设立为主营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