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电表(12月1800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7章:电表(12月1800月票加更)

靠着时空电商,燃眉之急总算解决了,甚至林冠华还委托几个快活不下去的电表厂生产了一批英美牌子的老式电表,安排卖去东南亚,利润不菲,你非要刨根问底,那就是走私货。

好在东南亚侨商都很知趣,面对性能好、价格低的电表,没人那么不开眼。

怎么,让你知道底细,想抢生意不成?

国内电表市场被轻松拿下,苏东集团这块业务出口又没了。

总靠淘宝也不是事,林冠华在技术局调研一番,发现虽然电表基本都进口,但凡事总有例外:从美国求学回来的丁佐成在1929年研发出了R型直流电表。

生产电表所用的磁钢、漆包线和电阻丝等基本原材料当时国内无法生产,为阻挠中国自产,原本说好供应材料的外方直接变卦。

最终丁佐成用进口钢琴的钢丝,改制成仪表轴心,以钢带自制游丝,以薄铝板做指针和表壳,经艰难努力实现电表国产化。当然,产能很小,市场主流还是进口货。

当初所欠缺的原料到1951年底基本都能保障国产。德国专家的到来,使中国仪表工业有了飞速发展,甚至苏联援建的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也基本建成,完全具备了自产电表的能力。

电表只是方便不方便,航空仪表才是真正关键。

正好丁佐成申请公私合营,大华科学仪器公司与新华、太平洋、中国磁钢四厂合并,正式更名为大华仪表厂。

由此,国内仪表产业形成哈尔滨、北京、上海、青岛4个龙头城市,考虑仪表属于建厂快、技术要求高、批量产能的特点,1952年中财委又圈定天津、杭州、武汉三地为新发展城市,主要生产DD1\S—1\Dx1等常见电表。

电表有了,如何尽快推广使用又是麻烦事。

如果费用全由电力系统承担,数千万户更替量太大、太费钱,一下子跟不上;如果用户掏钱,一块电表动20—24元,价格不菲。专家楼倒能消耗一些,但当初林冠华买的库存还有一些。

年底方案落实下来:群众和电力系统各承担一部分,加速新电表推广以便进一步降低成本。

北京定的方案比较有意思,如家庭愿意采用电表入户,支付电表使用费12元、各类线路安装改造费4元即可更替,合计总成本16元。

付出该成本后,电力系统会给予结算优惠:单表用户电价从0.56元下降为0.4元/度。

好多人一盘算,每度电便宜0.16,16元成本,岂不是100度电用完就赚回来了?

也有人不这么想,毕竟100度电是很大的数字,一般人家里一个月也就4—5度电,100度得用2年。

家里只有1个灯头的用电户,对这样的改造兴趣并不浓。

类似赵家这种拥有2个以上灯头的,降价0.16元就显得很有吸引力,赵父便填了申请表准备安装,持类似想法的人也有不少。

更换新表的节奏整体上既没挤破头,也没到问者骞骞的地步。

林冠华认为,要促进家庭消费,提高家电覆盖率,必须把电价降下来。

虽然国家电力供应目前相对宽裕了些,但还没资格开用,中国照样从朝鲜、苏联进口电力,虽然有平衡双边贸易的考虑在内,客观上进口电力再销售出去也有利可图。

与此同时,目前正大力推行并网,将原本孤立分散的城市电网逐渐拉成大片,需要巨额投资,这也是拆分燃料工业部并单独组建电力部的用意。

电力部并不只管发电站建设,还负责经营城市电网,这笔巨大的开支中有很多设备需要进口。林冠华依据申请,下了不少采购单给德国、捷克、苏联。

这次美国货包括二手货就相对搞得不多,因为美国货更匹配100V和60Hz,电压还能改改,频率真心麻烦。总算苏联、东欧、西欧,包括英国都采用同一套或即将改为统一的220V/50Hz标准,场面尚可控制。

中国要换成220V/60Hz严格意义来说也不是不能搞,毕竟电力设备不多,麻烦在于中国国产设备供应不上,全靠进口定制,一旦采用非主流标准的设备,价格肯定会更高。

司时林冠华还要考虑与时空设备组合的需要,不适宜在基础参数上搞大动作,与70年后能有序衔接才最好。

这次电力系统调整中,早期部分城市投资的电网和电力资产,一旦发现不符合全国统一标准,都要求予以尽快更替、改造,对拒绝改造的资产(少部分外资)按“不符合统一用电规范“原则进行脱钩处理。

令人欣慰的是,迄今为止还未发现那么头铁的外资,都老老实实根据要求完成改造并接受统一的上网电价,你可以低,低了我会全额采购,但绝对不能高,高了我1度电都不要,从整体平衡角度而言,这笔投资对电力系统是很大负担,故电价不能降低太多,单独建表先优惠,不建表等后面慢慢再说,新政策要靠群众口碑交流才能推进,目前统计局已成立,并开始编制覆盖全国24个大型城市的CPI指数,林冠华建议把电价包含进去,更体现物价波动丰富性,他认为50年代一度电的价格不应该高于1斤米,目前北京大米供应价是11.4分,电价还有很大下降空间,尽可以平衡城市因粮食价格上扬而攀升的CPI指数。

如此电网没增加太大负担、仪表厂产能提升降低成本、居民开支也未显著上升的事,完全可多做些。

如届时有人抱怨粮价涨,那电价也是民生,这价格跌了不也一样?

电价降低还有个隐含好处是进一步降低工业生产成本。目前中国好多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不明显,很大程度也和电价高有关,尤其高耗能的电炉炼钢、铝锭,对电价非常敏感。

一竿子降到底不可能,得慢慢降,至少不能让柴油发电机组产出来的电价比市政电价还便宜这种事频繁发生,那完全扭曲了资源配置。

假设居民电价一直不降低,怎么会有动力去买电视机、电冰箱?就算白送他也用不起。

捣鼓半小时后,林冠华不但把电表换好了,顺带室内走线也进行更换。

此时电线非常落后,还是非常原始的橡胶包线,塑料想都别想,即便如此落后的玩意,还是这2年因为苏、德项目援建、英美设备采购后才有能力生产的。

搞电线就要用铜,精炼铜水平不够那导电性能就差,质量差就容易造成线路发热引发故障或火灾,这可比单纯做电线麻烦多了。

民国时代,1942年才有了昆明电缆厂,到建国时全国4个厂,年产能耗铜6000余吨,经2年紧赶慢赶,这两年电缆厂的耗铜量终于干到4方吨以上。

但这反过来又对精炼铜产业提出较高要求,毕竟铜企不光用于电线耗费,设备、军工制造等处处都要。总算世界上还有地方花钱就能进口,能解燃眉之急。

这次安排从苏联进口10万吨精炼铜,从英美搞40万吨。

进口精炼铜其实很肉痛,毕竟智利、朝鲜、本土的铜矿如都能精炼,能省不少钱,好在WAA库存了大量电线、电话线,按批量发卖价格比买精炼铜后再生产还便宜,这些全送去了远东。

美泰和WAA关系铁当然有原因,他真有门道把角角落落的剩余物资给你干掉!

中国积贫积弱太久,像一架老爷车,先开起来需要耗费远比别人多得多的资源和心血,还只能一点点往前爬,稍不留神、不匹配就可能散架。

各地搞酒厂,失败也出不了大事;瞎整重工业真是会完蛋的。

“亮了,亮了,转了,转了。“赵凯旋拍手道,“冠华,你动手能力挺不错嘛。”

试试看新买的台灯好不好用。”

赵凯旋将插头插入新安装的插座、转动开关,台灯随即便发出柔和的光芒

“比煤油灯亮多了,还没那股味道,但是……赵凯旋看看电灯,疑惑道,“电灯好像暗了?不是说只要总电流、电压足够,并联电路不会相互干扰么?”

赵父无奈摇头:“你这丫头有时也犯傻,近距离看过这么亮的台灯,当然觉得电灯暗,台灯照多大地方,电灯又照多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