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红4军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预备.唱!”
随着缅共中央委员、政治部主任德钦巴登顶起头,部队很快唱起嗪亮的歌声。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一,行动要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38岁的巴登顶同志和很多中共领袖一样,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年轻时代领导学潮,是不折不扣的学生领袖,当时主要搞反英独立;日军打来后就从事反日斗争并加入缅共巴登顶军事才能很一般,但外交力、政治力、组织力在缅共内部有口皆碑,更难的是在语言上颇有天赋。除英语外,还能说传统的中国官话、西南官话,甚至还能说好几种云南方言。
引入翻译毛选、中国革命史、学习建立各项制度等工作,主要由他牵头落实,甚至还把这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在基本继承原意、保持旋律不变的基础上,改成缅甸歌词。
既然吴努、奈温反动政权天天引日本军歌改缅甸军歌,那缅甸共产党引中国军歌改为自已的歌有何不可?
周启瑞有时候觉得巴登顶同志的党史、红军史学得比自己好。
日常政治培训时,讲到一个要点,对方便能与红军史上的案例、战例结合起来考虑。
在曼德勒起义成功,缅共游击队宣布改编时,大多数缅共中央委员都打算用缅甸工农红军第1军旗号,唯独巴登顶同志力主用红4军番号,他列举两个理由:
用红4军可充分迷惑仰光当局,使他们分不清我们具体有多少兵力;
—红4军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在南昌起义后亲自领导、组建的部队。
这两条理由说服了其他同志,队伍便宣告成立,巴登顶同志在曼德勒找到布匹,制作旗号,样式和当年中央红军几乎一模一样,闪闪的红星中嵌入镰刀斧头图案,靠近旗杆处用缅甸文书写着缅甸工农红军第4军字样。
夜深了。
听到这亮的歌声,大街小巷慢慢亮起灯,好多人家打开房门,站在门口看着这支打着火把的队伍向前行进,听到歌词里的声音,若有所思甚至频频点头。
一开始,缅共占领曼德勒令所有居民都害怕,基本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商店关门、场所停业,谁都不安。
乱兵洗劫从来不是小事,更别说曼德勒还是缅甸古都,有数不清的财富,只要豁出去干,抢个盆满钵满不成问题。比较体面的做法是当地父老乡绅凑拢一笔钱,请大军在城外驻扎,避免骚扰城区历来大军占领城市都这么干。
甚至缅军自己也没让大部队进城,只有部分兵力和指挥部驻扎城内,这才是缅共能分割包围并通过夜战予以消灭的奥妙。
缅共占领城市后,一没敲诈勒索,二没纵兵劫掠,只忙着收拢武器、清点政府资产,这就让大家安心不少。
第二天、第三天,缅共一边用卡车向江边码头转移缴获,一边根据部分内线报告召开公审大会。
老百姓本来只麻木地看,等看到一直在城里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抢男霸女的人物都被一一宣判公审并被拉出去当众枪毙打靶后,忍不住叫好。
没收他们的财产,烧掉他们手里的地契、欠条等,老百姓终于意识到,共产党和普通乱兵完全不一样。
类似的事也同样发生在俘虏内部,当缅共举行诉苦大会,清算平时作恶多端的几个高级军官后,俘虏们骚动了,本来听说遣散时有路费拿,大家都倾向于拿钱跑路,现在这么干,居然有600多人自愿留下来,想加入红军。
甚至在曼德勒念书的好多学生也想报名参加革命。
本来说好在曼德勒休整3天,但因事情千头万绪,民众又极热情,最终从3天拖到了5天。
得知曼德勒失守、败兵退回仰光后,奈温一开始气急败坏,想马上纠集队伍反扑,但得知基本上整个师完蛋后,他忽然有点犯术:一夜歼灭大半个师,这战斗力非同小可。
他认为这绝不是缅共,必然是解放军冒充缅共出兵了,让手下不要轻举妄动,先派遣各种人物、甚至出动飞机去侦查。
侦查了3天,报告回来的情况大同小异:确实是缅共,不过装备很不错。
废话,1000人干了5000人,还掌到近乎全套主力装备,能差么?
奈温这才放心大胆纠集了2个师+2000印度兵一起扑过来,但这样一来就延误了速度,到第5天察觉敌人已重兵推进后,缅共红4军终于要转移了。
很快,有曼德勒老百姓给战士们送鞋子、送鸡蛋,大家翻箱倒柜,看能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自己的部队。
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也听到了歌声和歌词,总领事点点头道:“同志们不容易啊,仓库里是不是还有饼干、茶叶什么的?都送给他们吧,稍微小心点,用个人名义。”
来时不过1000人的队伍,到离开时,已变成2000多人,里面不但有缅军转化过来的新战士,也有报名参加革命的新同志。
德钦丹东、德钦辛、德钦漆等缅共骨干对部队壮大的前景都分外高兴,当然大家也清楚,人多并不意味着力量大,新补充1000多人,如不进行转化、培训、教育,没准比1000人时还差。
缅共前年拉队伍时只求快,一口气干到过万,结果又怎样?人越多,思想越不统一,队伍就越难管理。大家都赞同周委员说的“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主意。
缅共本来可以乘卡车行军转移,甚至还可以装备装甲车,但德钦丹东也放弃了,打算拉着队伍用铁脚板行军。
路上肯定有人熬不住会离开,这样最好,不伤感情:连行军这点苦都受不了,那一被捕还不是直接当叛徒?至于卡车什么的,应该运输更重要的装备、物资送去密支那!
利用缅甸一片混乱的局面。不但满载货物的蓝江号大摇大摆去了密支那,后续好几艘船也往密支那输送关键物资。这批物资陆续抵达后,云南军区暂时停止大规模空运水泥,而代之以空运日用品,克钦部和商人们拿了人民币没法花,必须有地方采购物资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同样5吨货,5吨棉布比5吨水泥值钱多了,哪怕5吨白酒也能卖出大价钱。中央有过交代,出售给缅甸方面的物资,重点用来交易他们手里的产品以及把人民币推出去的,不要过于计较空运成本,这部分可算在军费里单独报账。
西南局、云南军区秉承该指示,大胆把空运费用按3:7分摊,30%计入贸易成本,70%由军方承担,毕竟走传统茶马古道、商帮跑货也要运费嘛。
就这么算下来,中国商品依然竞争力满满,密支那出现购销两旺、人头动的热销模样,缅币在克钦部被慢慢驱离。尤其是克钦山民帮着解放军干活,身上掏出来全是人民币后,缅币就更没人用了。
缅币既不稳定,还买不到中国货,捏着干什么,干脆全交给南方商帮换物资,而这更激发了仰光方向的贸易热潮。
打仗归打仗,军头们各种各样的骚操作层出不穷,没点关系,你能把货从仰光卖到密支那?
常凯申下令封锁中央苏区,孔祥熙与苏区做生意又不是没发生过,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云南方面兴奋得不行,先是中央拨款准备大造铁路,要发动百万民工,甚至连进口粮食、器材、承担工资的话都说了;现在更妙,用运输机帮着运货去缅甸,还帮忙承担大部分运费,真是随便怎么整都能卖空。
虽是春节,所有人都忙碌不休。密支那联络处建起了中国商会,云南商业、外贸、轻工各几个系统都派人奠点,你要不说,还真没有人当军事设施。
前敌指挥部不和他们搅和在一起,还真是明智。
缅共、云南、克钦持续血赚,中央更不亏。
虽然要不断给军区拨付军费,但最起码,密支那场面铺开并经营起来了,更重要的是,是胡康河谷营地和机场也陆续建设起来了,主力运输机群还没法在那里降落,Y—2集群已可大规模投入使用当初做预算时说每天运输420吨,争取500吨。
从目前场面看,只要天气没问题,每天在胡康河谷可降落60架次(上、下午各一半),输送200吨以上物资;密支那机场吞吐量可达300架次,实现1000吨物资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