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整肃与补救
米高扬和布尔加宁最终带着近9亿卢布的单子回了莫斯科。
军工体大获全胜,二手设备出清大批换钱,运输问题也由中方承担,甚至PT—76坦克援建项目并采购320辆坦克也基本敲定,又可开足马力造造造了。
细节上谈了不少,苏方物品分两类,不敏感的比如吉普车、卡车这种,走铁路到希腊运输,中国或中国雇佣的船队都可承运。
敏感的军事物资,交货地为黑海几个主要港口,如敖德萨、新罗西斯克、塞瓦斯托波尔、索契等。
某些装备在远东,则就近使用铁路运输,反正怎么方便怎么来。
中国船队使用苏联港口、停泊、仓库租用包括加油、补给后勤物资等按优惠价计算,由中方以卢布现金支付,不算双边贸易口径。
这条是中方特意提出的,苏方觉得正常,按贸易口径再扣36%分成更不合适。
林冠华松了口气,中国从苏联倒爷处收了大批卢布现金,得要有合适渠道花出去,正好可在这好好销账一部分。
按此协议,苏方可入账近9亿卢布,非但一下子把前面逆差给摆平,还出现了近5亿顺差。
斯大林考虑一番后最终全部同意。
有个特别情况向您汇报下。“布尔加宁低声道,“中国同志提出了购买特种弹药的要求。”
斯大林眉头一皱:“这东西很敏感啊。”
我们也这么劝,但中国同志觉得未来可能要和美帝国主义打仗,需要点威手段,主要是防备,不会首先使用。”
一战开始,沙俄便研发毒气,战后这个化学武器库被红军继承下来,并在内战中加以使用。当然,此时苏联的化学武器并不先进,真正技术突飞猛进的是20年代与德国合作,在苏联秘密发展各类化武。
1929年,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市郊建成并投入使用第91号化工厂,最初规划年产9000吨芥子气,后因德国专家陆续撤走,到1937年才达到预计目标。
二战中,苏联并未开发出类似芥子气、塔崩、沙林和梭曼这样的高性能化学武器,但在战胜德国后获得了全套技术乃至大批库存。法本公司曾委派奥托·安布罗斯博士管理并建设西里西亚戴赫福斯毒气工厂,重点生产塔崩。
苏军第16、第18化学旅的专家将这座工厂搜刮一遍,装箱拉回苏联,启动代号奥索维亚基姆行动,将法本公司的冯·博克博士及团队带往苏联,1946年,第91号化工厂重建沙林、塔崩生产线,2年后列装为苏军正式军火储备。
本来苏联以为这都是高度机密,布尔加宁甚至想支支吾吾用“几十吨专供学术研究“这样的整脚理由塘塞过去,哪晓得林冠华不但给对面看美国化武研究进展、主持人物、产能与分布图,并合理推断苏联化武的产能与规模。
他甚至特意用“美国情报“显示了91号化工厂的能力和布局,表明你们那点东西美国人早知道了,吓得布尔加宁半天不敢叽声。
走时他甚至想要这份“美国情报”,但一想到给不给特种武器还得斯天林点头,就没造次:方一掌了情报最后又不给中国,不是以后没法谈了?
管苏联要化学武器是林冠华逼不得已的选择,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用过生化武器,中国没反制手段,吃了大亏。
中国现在想自研也来不及,德国这肯定没库存,英国也不会卖,法本的技术和设备倒可以想办法在中国重建,问题需要时间和研究,来不及啦。
毕竟法本自已也对搞化学武器遮遮掩掩,知道这东西不能见人。难为总监大人开口军用化工厂、闭口特种农药厂,大家才心领神会。
现在只能问苏联买一批库存起来,一方面展开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建立反制机制,提醒美国人不要乱来:老子的DF—2/3是可以装化学弹头的!
“他们要多少?”
“芥子气、塔崩、沙林、梭曼四大类各300吨。”
“您的意思呢?”
“要不……卖吧。”布尔加宁低声道,“这次得收亚洲美元,不能走海运,由军区直接派化学旅押送。还有,他们手里那些美国化学武器情报得给我们一份。”
“您可以使用必要且恰当的方式进行培训与科研,帮中国同志有效防御帝国主义的特种武器,当然,技未和生产装备不能扩散。”
这笔交易最后以700万美元达成,另外帮忙中国培训化学旅又收了一笔卢布,是苏联整个军火交易中最赚钱的部分。
林冠华和聂总长听说苏联最终放行,又松了口气:技术不要紧,以后有的是办法,有现成货物就好。
由此,三种特种弹药已有着落凝固汽油弹,由英国提供技术资料与部分成品,中国已基本掌握;
化学弹,由苏联提供成品,中国将会拥有;
白磷弹,由德国专家协助研发,中国已在甜瓜手雷、120mm迫击炮弹上获得初步成功,下一步就是中大口径火炮与航空炸弹上采用。
本以为都差不多了,听到林冠华口中陆续爆出来的云爆弹、温压弹、集束炸弹等一连串名词,饶是久经战阵的老总们也感觉头皮发麻、后背发冷。
“能怎么办呢?”
朱老总叹气,“只有继续砸钱下去搞研究,然后组建新类型部队归军委直辖。有些同志对我们提高文化要求不满意,但这没办法,不走技术建军的道路,就要用血肉之驱去填坑,谁不是父母生父母养的?
目前这些技术兵种,如防化兵、导弹兵、雷达兵哪个不要初中以上文化?接下去还有电子对抗、特种通信、生物武器防治、核武器测试,全都要高学历兵员,既要优化队伍、还要压住军费,只能继续走调结构裁军之路。
聂总长道:“这一下子又多9亿贸易差,年终不要紧吧?”
“且宽心,包在我身上。”
林冠华道,“我和来高扬同志沟通好了,今年是关键一年,天家尽可能把数据做好看点,都要较天幅度超过预定金额。最后结算时我们会控制好节奏,确保给苏联2亿卢布也就是2000方美元的结算款。
米高扬心领神会:所谓控制节奏,那就是年底如果中国出口太多,中方会主动把一笔款子压到元旦后结算,反正钱不会少,不一定非要强行计入1952年。
他对此表态很感激,承诺下次如果还有什么便宜军火,可继续再沟通。
朱老总随即又犯愁了,吉普车、高射炮还好说,这美国坦克参差不齐的,咋整?
谢尔曼没问题,军队肯定抢着要,可M3格兰特/李就不好用了,没听“7兄弟棺材“的说法么?
林冠华笑道:“东西要看怎么用,你当他坦克,那自然极其糟糕,得7个乘员才够用;我们把顶削掉,改为工程车辆,那不就是马力强、载人多么?地方上也可以用,那么多工程没施工机械可不好。
都当勤务坦克了,也不用计较装甲不够厚了吧?
皮薄馅天用于打仗自然全是缺点,干工程反过来就是优点。
“M3斯图亚特也一样,当坦克肯定不好使,但机动灵活,把炮塔拆了给改装为运兵车、弹药车、后勤车、拖电车不好么?那玩意在山地环境下跑得贼溜快。”
林冠华补充道,“别说M3斯图亚特了,6月份如果苏联铁路效率还没改善,米高扬同志顶不住顺差,我们就再谈谈看,把T—26\BT—7等老坦克也搜罗过来,那些玩意跑得贼快,打断履带都能跑!便宜才最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