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备战(12月2700月票加更)
主席又问:“林彪这怎么样,可随时出动么?”
聂总长道:“整体超过预期,好多地方还差点意思,打是能打了,不建议马上拉出去打,但也不能拖太久……”
少奇同志笑了:“你这短短几句话信息量很大啊,先说超过预期,又说差点意思,一说能打了,一说不建议马上拉出去打,还说不能拖太久。”
聂总长一拍脑袋:“瞧我这语言,确实没组织好。整体超过预期,是去年下达的演练任务基本完成了;说差点意思,是今年新调整了要求,目前还不具备;打肯定能打,但既然有不足就建议再多练练。
至于不能拖太久,也是基于装备因素,部分装备消耗已很大,再拖2—3年,恐怕彻底不能用了。”
中国对德式装备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为装备战略集团应对朝鲜战争使用,除个人装具外,基本没大规模启动任何生产线,当然德国国内的生产线尽可能都搞到了手。
无论MG42还是STG44,无论坦克还是半履带装甲车,都处于生产线陆续修复、安装中,未大规模启用。
要保持高强度练兵的消耗强度还是很惊人的。再怎么制造精良、经久耐用,长期操作下肯定会出现报废,这就只有回炉一途。之所以消耗惊人但又没到触发大规模生产的地步,是因为陆陆续续得到了一些补充。
英国、法国、挪威经常会从仓库里翻出乱七八糟的德国货后卖给中国;
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换装苏式装备后,不断有德国装备退出并冲抵贸易额;
东、西德在国土整治、废墟清理时,经常会翻到一些有价值的仓库或掩埋品,然后就塞过来搞物资。
除此之外,意大利知道中国对德国廉价武器的收集癖后,也将手头库存拿出来换取其他东西,你还别说,意大利北部好些山洞、仓库里积累了不少东西,成色非常好靠着这些物资、弹药、配件陆陆续续补给,顶住了部分消耗,但这些东西肯定越来越少,再拖下去就彻底没戏了:警如3/4号混合底盘这种东西,本来存世就少,用一个少一个,中国不会犯傻再去生产。
考虑到战争会持续一段时间,故军委起初要求战略兵团把40%的装备储备起来便于替换。2年已过完了,40%储备率红线已坚持不住,这次军委实地考察、验收后,终于将红线从40%下降到30%,减轻了一线首长的思想顾虑。
毕竟战争最大限度地延期了,甚至今年志愿军是否要入朝也不好说,林冠华本人就很乐观,觉得以目前朝鲜半岛的局面,国庆前肯定不用出动志愿军。
虽未继续生产,但很多研发工作并未停滞,光突击步枪研发就有3个项目进行比对。
一是利用从苏联得到AK—47步枪图纸生产的少数国内仿制品;
二是利用毛瑟公司路德维希·福尔格里姆勒的技术成果,在国内复现STG45并使用德式短弹;
三是利用比利时FNFAL成果适配新弹药。
林冠华很清楚,沿着STG45走下去就是G3步枪,无非西德G3用北约弹,中国用什么弹药还在讨论中。
中国的好处在于一张白纸,因为军工实力薄弱,再加目前暂停大批量生产弹药、枪械,专以维护、休整为主,转型痛苦最小。
目前国内保存量最大的是美国加兰德步枪,产能(非实际产量)最高是友坂6.5步枪弹,库存最大是7.92德弹,完全不是同样的东西,让人知道底细甚至能笑死。
事实证明一点风险也没有,又没什么激烈战事,哪怕在停产状态下,消耗也比不过补充。光台湾战役、万生海战乃至第一次朝鲜战争获得的缴获或物资交换就远比自身消耗多得多。
更别说庞大的需求被裁车压缩,库存弹药越积越多。
新弹药林冠华倾向于用英国和比利时联合研发的7x43mm步枪弹,这款步枪弹虽在北约统一弹药中落选,但论实际性能,其实超过北约弹。
美国人能中标是因为性能好么?无非喉咙粗罢了,英国人和比利时人都不服气。
故林冠华一问他们要7×43mm弹药资料,牛牛和比利时都很兴奋,觉得北京才是识货人。
FN公司甚至自带干粮上路,拿着新研发的步枪、子弹到中国交流,如能拐走些合同就更好,没合同也没关系,彼此关系不就密切了嘛,迟早会有生意中国一和比利时恢复邦交,铁路器材、钢铁产品都进口不少,FN觉得眼光要放长远些。
更有利的是,这时空不受苏联体系影响,苏式装备对中国压根没什么制约力,尤其那个152/155选择被林冠华否定后,刘鼎向下传达还加了一句:“英美海军舰炮都是152口径,所以他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帝国主文只需用灭炮口径就可以证明了?
下面鸦雀无声!
对中国来说,7.62北约弹也是换,苏东弹也是换,7×43mm还是换。既然都是换,为什么不挑个最满意而非要和别人保持一致?
林冠华甚至掌法国退出北约举例:“尚若条件合适,把英国人也从北约体系里钓出来会怎样?北约会不会解体?
主席对此战略推论很感兴趣,一直都在琢磨行不行,行了又会怎样。
光靠7×43mm子弹不可能把牛牛从北约喊出来,倘若其他利益更多、更大,尤其牛牛经济能完全立足后,场面肯定大不一样。
英国即将爆炸原子弹的事他也做了汇报,截止4月下旬,英国原子弹基本研发成功,所欠缺的无非是在澳大利亚找个核试验场地而已。没准今年朝鲜激战正时,牛牛家大炮仗就要点燃了,这会是很大的变数。
既然步枪没法定,顺带班用机枪也没法定,要不要搞重机枪更是未知数。
部队目前普遍的共识是,如果真要搞12—15mm口径的重机,美帝M2最合适,架不住库存实在大且各方面都已掌握!最要紧的是,弹药已完全国产化。
一时半会没法定,那步兵枪械继续停产,让军工体系去研究、折腾其他产品。
个要准备打仗的国家居然不生产步枪、机枪,完全是出怪事,现实就这么残酷,中国目前精力有限,实力更有限,能把转膛炮、加特林菩萨、40mm新博福斯完全吃透掌握并开足马力生产都已很不容易了。
聂总长道:“所谓差点意思,是这次和苏联达成协议后,又收获了一大堆高射炮、坦克底盘等,国内底盘有富余,再加库存燃油比较充分,小林建议战略部队全面机械化。
拖电高炮改自行火炮、拖电式反坦克炮、步兵炮、榴弹炮全改自行火炮、自行反坦克炮。
我们审慎评估,认为再有6—8个月时间可以办到。
毕竟,战略部队目前能驾驶卡车的有42万同志,能驾驶包括布伦车在内至少一种装甲车辆的有17万人,争取利用6—8个月时间把这比例再提一提,当然,会修理的人没那么多,基本只有三分之一强。
我们秘密确定原则,若入朝作战,德方除少数观察员、参谋组和特殊兵种外,不派部队上一线,在后方替我们做好后勤与维护工作,由于他们以军官、军士为主,又彼此磨合了2年,情况非常熟悉。
为防万一也做了应变准备,防止里应外合叛乱,我个人认为,德方和我们从未交战,素无怨恨,他们好多人连家属、子女都在我国,或许小规模捣乱会有,大规模叛乱完全没必要。
不完全排除可能,但可能性不高,林彪同志已做妥善安排,具体委派洪学智同志负责并镇守后方。”
众人点点头:该考虑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入朝作战还要考虑空军、海军、防空兵等配合……”
聂总长介绍道,“预计到8月底,喷气式J—1完全造完,合计总数1200余架;从9月开始,J—2进入量产阶段,我们问英国订购了1800台J—2使用的喷气发动机,一直在持续交付,预计年底前付清。可生产J—2战斗机1500架,其余发动机为维修备用。
国庆后,双方洽谈下一阶段新发动机交易合同,在老合同履行完毕,新合同还未签署前,如英方已完成交付,可继续按原条件交付发动机,承诺照单全收。
预计国庆前后,空军将有1000名飞行员满200个喷气机飞行小时,相对历史水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