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二周(1)
24师投降确证、沃克阵亡的消息很快传回华盛顿,杜鲁门铁青着脸召开了参联会。
“依照现有局势来看,我们在朝鲜还能守住么?”
众人面面相靓,不知该如何回答,最后布莱德利硬着头皮道:“目前联军已在组织北汉江防线,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兵力和装备,有很大机会守住。”
这番话很圆滑:足够的时间、足够的部队、足够的装备。
到底什么叫足够,自己说了不算,要事后才能判断,当下肯定不够。
至于很大的机会更是留有余地。
李奇微不是参联会成员,但因局势恶化,一起受邀参加会议,他沉声道:“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时间,只要有时间,我们可以为朝鲜调度足够的兵力和装备。”
艾奇逊忍不住问:“目前韩国还有多少兵力?”
兵力在账面上还有不少,哪怕把24师排除,把包围圈里的第10军排除,依然还有15万以上地面部队,但这些兵力使用处于不确定中。”
柯林斯沉声道,”加拿大和南非战斗力还可以,他们有大约9000人,巴西实力稍逊一筹,兵力有1万出头,剩余10个国家,兵力看着还行,但几乎不能打仗,只能用于维持治安、保护后方交通线。
事实上麦克阿瑟也这么处理,那些联军部队之所以滞留后方,就是他认为不能用于一线作战。
25师目前只有1.4万人,还包括新补充的4000人。
目前我们计划动用战略空运输送补充兵力给25师恢复到满编,这过程还需要持续至少3天。
同时再调度陆战2师去登陆、展开,预计还要12—14天,我认为按两周算比较合适。
第5师刚做好准备从本土出发,需要横跨太平洋去韩国,至少需要4周时间!
目前设想是能不能从兴南包围圈里救援出一批骨干来,以他们为核心,把日本伤愈复出的官兵,再加空运补充部队和临时调度的装备重组出部队来,如果能保留骨干架构,也可就地实现战地重建。
另外还有想法是看能不能接应出第八集团军剩余力量,依托原有编制重组出师级战斗群.”
柯林斯零零散散讲了一堆,杜鲁门大致明白了。
当初将部队扩容至13个师后,第2、5装甲和步兵第28师已送去德国,完成欧洲部署,这部分兵力不能轻动。
目前国内还可动用第4、5、6三个步兵师和82空降师。根据参联会决议,先把已满员的第5步兵师和陆战2师调拨给朝鲜,同时给25师紧急补充战损。
至于第4、6两个步兵师,要想满员、满装备还得要一段时间。
这里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编组,如联军不需要补充兵力,那本土新募集兵力可有条不紊充实4、6两师。
本是齐头并进的工作,但因前线不断战损,麦克阿瑟不断从中央预备队抽人,以至于4、6两师虽然完成架构搭建却一直没法满员:稍微有点经验的部队都给朝鲜吸走了。
那些没经验的新兵此时还在中央预备队进行训练,甚至7月份征召的第一批新兵都送去了战场。
好不容易前几天补充了一批,结果志愿军出兵,又得紧急把兵员补给前线。
目前难题就是既乏重装备,也缺有经验的官兵,偏偏前线又等着要人,这才是将4个国民警卫队师转为现役的无奈。
可惜国民警卫队与野战军之间存在重大鸿沟,从中抽调人员去重组部队,经适应性培训勉强还有机会。
直接把国民警卫队师改头换面投放到朝鲜战场这种高强度对抗的战场上,就好比第三帝国在末期征召的人民掷弹兵师,似乎有装备、有人头,却根本没有战斗力。
在李奇微强烈建议下,陆军不应该急着派新番号步兵师去朝鲜,而是把目前已在朝鲜的25师缺口补上再说。
从政治角度而言,能避免太过冲击杜鲁门的大选,毕竟大规模征兵容易引起社会极大反感。
陆军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3天内,通过空运,帮助第25师尽快满编;
—2周内,追加完整的陆战2师上岸;
3—14天,抢救包围圈里的第8集团军、第10军骨干,让他们撤回防线以南,再用每天2000增补兵力进行战地重组,重新恢复实力
—4周内,增补第5师到位;
—8周内,将第4、6两个师再送去朝鲜。
至于再进一步的兵力编组与征召就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看现有部队的突围和救援情况,最关键要看征兵情况在不能大规模征兵的情况下,只能征召志愿兵,士气还过得去,但水平参差不齐。
至于参加过二战的老兵(非军官或专业军士),基本都结婚生子,有一份稳定工作,对再去远东作战兴趣不大。
况且麦大帅自己说”大选前结束战争”,大战都结束了,当什么兵呢?
总体而言,参联会对守住奶酪防线的整体前景比较悲观,唯一稍微乐观点的预计是2周内志愿军还不会发起重大打击。
除陆军外,空军也在加速抽调人员,预定4个战斗机联队、420架飞机去增援,不是空军不想调度更多飞机,实在是这420架是国内仅有的F—95\F—100总和。
目前本土除培训基地拥有的F—95与F—100外,其他飞机都已调派出去,普遍需要4—6周才能抵达前线。
至于从远东其他基地抽取的一波飞机,有一半已损失了,还有一半猬集在日本苟延残喘。
艾奇逊道:“我理解你们的预估,2周内敌人大概不会继续大规模进攻,但怎样把时间拖延到4周甚至6周以上呢?”
马歇尔将军发来初步调查意见,在朝鲜的前日军确实有不少,麦克阿瑟已承认不妥,只要后续调拔足够兵力,他同意逐步遣返日本军人……”
布莱德利缓缓道,”大概以每天2000人的速度遣返并把他们安顿到对马岛上去看管后勤物资。”
经过连续激战,联军物资损失太大,连一贯富裕的美军都开始感觉东西捉襟见肘,一般日用物资尚可从周边国家采购,军备棘手得多。
好在麦大帅和马歇尔不等不靠,很快想出了新办法:用苏式武器!
从人民军手里缴获的苏联装备部分调拨给了印度人,剩下的调拔给遣返日军在对马岛使用,还有部分拨给韩国人用做训练。
日军也苦笑不得,但又能怎么办呢?现在对马岛上开始出现苏联卡车和火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