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整钱(5)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28章:整钱(5)

一名敦实的农民挤出看热闹的人群,刚走两步就被后面喊上:“大壮,政府布告上面说了些啥?”

“明年农业征购政策“啥?这地都还没种,明年征购政策已有了?”

大壮憨厚地笑笑:“政府怕我们吃亏,先预告了再说,要不然征购跌价你不得骂娘?”

“也是,也是啊,具体咋说?”

“小麦、大麦、稻谷、大豆、玉米、高梁的收购价会提高,鼓励种植;黄麻、红麻收购价估计会降低;油菜基本持平或略涨,反正肯定不跌……”

“等等,这黄麻是什么?”

“就是络麻!”

“懂了懂了,涨多少呢?”

“这倒没说,只说会涨,涨多少还不知道,以公布政策为准,但我觉得涨半成总有吧?”

“晓得今年不把存粮卖完了。”

大壮哈哈大笑:“不卖存粮?那你明年卖就是陈粮,陈粮要打折呦,不涨2成都补不上亏钱。”

“我也是糊涂了,政府其他还说啥?”

“鼓励多养猪,明年生猪收购价可能会上调1成。不过这只是预估的,以最终实际为准,但我觉得大差不差,政府不至于骗人,去年说要涨收购价,今年不是真涨了么;去年说有平价化肥供应,今年不是买到了么?

好好,我琢磨琢磨给猪搭猪圈去。”

提前公示下一年度征购价变动给予农民提示,是元旦后财经会议上林冠华提出来的建议。

虽然可通过市场反馈、物价激励这只无形的手进行调节,但如有充分预判,提前发布引导会更好。

鼓励多种植粮食,显然是为接下去的粮荒做准备。

1952年,苏联打肿脸充胖子,公布粮食产量有1.3亿吨,其实只有9000多万吨,粮食供应已非常紧张,开始调用库存并隐秘地从国际市场进口;

1953年,苏联粮食预计只有8250方吨,是最近几年以来最少的;哪怕到1954年,苏联粮食也不过8500方吨,依然不足以支撑。

这是林冠华囤积粮食的最大底气,这波农产品期货炒作其实有一部分韭菜就来自于莫斯科。

莫斯科吹嘘有1.3亿吨,喜获大丰收,那你就该出口啊,一出口就坏事。

除此之外,中国面临1954年大洪水考验,虽在竭尽全力地兴修水利,但到底能不能抗住,或者说最终实际减产多少,林冠华心里没底,也必须弄粮食做储备。

在这种局面下,面对土地有限的格局,当然要调整种植方向。

就中国的国情而言,黄麻极大不足,历史上为避免花外汇进口,都鼓励农民扩大种植;但现在山南省已成为中国领土,作为世界著名的黄麻产地,其产能供应国内绰绰有余,不用在其他地区反复折腾了。

除此之外,孟加拉、南印各国也有不少黄麻产量乃至库存,现在林冠华已用人民币尽可能全部收掉囤积起来,准备为扩大后的麻纺厂提供原料。

黄泛区复兴农场大规模种植葵花籽后,油料供应逐年扩大,且产出十分稳定,不但帮助土壤进行改良,还开辟了机械化作业新路,没必要强行扩大油菜种植,适当套种即可。

目前局面远好于历史同期,台湾、山南建设兵团和农业底蕴提供了极大回旋余地;南印、孟加拉、缅甸、泰国等粮食主产地为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

历史上中国工业品走不出去只能强行用剪刀差卖给农民,现在就可以依靠人民币媒介输出给这些农业国。

在有军事优势的局面下,东南亚、南亚很多国家完全纳入中国经济一体循环带。

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会继续产生。

通过积极向苏联移民,3年预计安排400万人,这部分人口到苏联后会加剧莫斯科的粮食压力,因为里面很多边疆游牧民族,他们去苏联后带走了较多牲畜,加剧了国内的肉类供应压力。

为增加肉类供应,尤其是增加城市肉类供应,林冠华被迫从南美大规模采购,Y—1换肉食称得上是大手笔。

对中国这样人口6亿,肉食产量300多方吨的国家而言,光靠进口很难满足完整需求,哪怕能从南美进口30万吨也不过解决了10%而已,主要着眼点还得致力于自力更生。

农业部此前根据中共中央精神发起了爱国丰产运动,明确农家肥在实现农业增产方面的重要作用,号召家家养猪,搭猪圈。

生猪数量增加后又出现新挑战,饲料缺乏成为制约生猪进一步增产的关键要素。

通常来说,一头生猪每增重1公斤需消耗3至4公斤精饲料。如想增加100万吨肉食供应,得考虑增加400万吨饲料供应才行。

因饲料供应短缺,1952年初《人民日报》刊登了苏南松江、南汇两县因缺少饲料而发生的杀猪、卖猪现象,认为是1951年冬季养猪规模扩大后的结果。

好在应对及时,大规模压缩大豆出口,把压榨下来的豆粕全力接济农户,最终使这起事件在小范围上演后就稳住了,存栏生猪从1951年的7440万头增加到了1952年末的9300余万头,其他牛、羊存栏头数也基本能保持增长,随着工业化推进和全国基建全面展开,对肉食需求量进一步上升,即便在农村,由于粮食增加,人民不再饿肚子后,也努力寻求副食品和肉食供食应的改善。

可1952年肉类产量也不过350万吨,均摊到每人头上还不足12斤。而苏联所谓的粮食供应短缺,是人均800多斤粮食和60多斤肉。

如不提前引导,肉食短缺会造成极大压力,乃至直接把物价拉飞,让CPI变得极其难看。

中财委开会时特意强调:1953年要确保生猪存栏头数超过1.2亿,肉食产量要保证400万吨,另再考虑进口30—40万吨肉类。

林冠华又找几个主任单独沟通,建议把这个数字当做最低控制数来完成,实际内部指标数定在480万吨。

中间差额部分,一方面通过玉来、天豆等饲料扩大来满足,另一方面压减所有粮食出口,无论主粮和饲料粮,1953年开始一律禁止出口,随意出口按走私行为严厉打击。

邓子恢和林冠华开玩笑:“480万吨那就是每人16斤肉了,我印象中大家没吃过这么多肉,收购上来的肉万一卖不完怎么办?”

林冠华笑道:“储备起来准备1954年卖高价,咱们储备局目前在大规模新建地下冷库了。

再说16斤肉也不多,一个月也就是一斤多,换我的胃口,一周就吃完了。如果咱们16斤都吃不完,那苏联6、70斤怎么干完的?”

邓子恢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忽然灵机一动:“你该不是准备向苏联出口肉类吧?”

没准呢!加工成香肠卖过去也可以嘛!”

“那不对啊,我们先进口肉类,再出口肉类,倒腾来倒腾去有啥意思?”

林冠华哈哈大笑:“老邓,一块肉放在肉摊上,你用手拿起来又放回去,肉会少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