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预期(3
刚交代完李强大规模扩容磁芯存储器生产为研发电子计算机打基础,林冠华又谈了收音机扩大生产的事,去年11月份,经林冠华提议,电子工业部报经军委和国防科工委同意,大幅度压缩军用电台生产并转产民用收音机,到目前已过了3个多月。
产品生产进度越来越快,从开始几百台/月上升到了上千台/月,1月份时更达到了一个高峰,2400台/月。
但电子工业部上下依然不满足,北京电子管厂在陆续放量,从每个月5—8万支上升到了10—14万支,以往因电子管不够不能敬开生产,现在局面反过来了,电子管出现较多富余而生产一时半会消化不了。
当然这和一开始转产进度慢有关系,也和民用收音机不断调整设计、外观有关,虽然生产了几千台收音机,但款式各异,总体以大规模测试为主,准备进一步改进。
大规模公开测试(公测)的思路也是林冠华牵头并落实下去的。
以往研发新品种一般只有小规模内部测试,顶多喊些专家评估,就没考虑太多最终用户的需求,或者说就算考虑,因为研发者、评估者自己就是专业人士,看问题容易简单化,很难体会非专业人士的痛苦。
他们觉得非常简单的问题,非专业人士就是不懂。如是军用品当然可以培训,若民用品呢?是不是应该越傻瓜越好?
公测就是让完全不懂的人去操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收音机如此,汽车更如此。部队和政府有汽车兵与机修兵,一般民间只有驾驶员,他最多只能排除简单故障,使用越简单越好。
军用品关注的是性能,外观如何不重要;民用品的性能不一定能完整发挥,外观设计却极端要紧。
中国出口东欧、苏联的电热水壶是专门设计过的,样式特别好看,放在货架上一眼就区别出来。烧水都是烧水,谁不想要个更赏心悦目的东西?
李强在这方面能力特别突出,抓傻瓜设计、抓公测乃至抓用户意见评估都特别好,但他有顾虑:消费市场怎么办?
如是一般干部,林冠华说生产多少,很可能直接落实下去,但李强既出身于技术,又对经贸极感兴趣,一直在思考这件事如何处理,光生产不销售会肠梗塞。
林冠华道:“办法我基本想好了,等我再酿酿,争取51前推出,你们多完善型号和性能,多生产点库存备用,咱们尽可能一炮打响!”
“估计要多少?”
“一年怎么着也不能少于20万台吧?”
“能卖这么多?李强大吃一惊,”如果这么大的量,恐怕工厂要扩容。”
可以扩容,多招女工,再筹划电子工业基地系统建设方案,全国搞他20—24个基地,如果条件允许,适当多搞些也可以。”
林冠华道,”下一步要实现晶体管大规模生产,还有大型计算机、电视机的生产,雷达工业也会加速。把电子基地截然分成军用与民用,我感觉可能太割裂了,就目前这局势,军民品可以互换。
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军民不分又容易出事,轻则影响质量和工期,重则影响保密。这方面我没太多经验,希望同志们好好琢磨。
从整体来说,我认为军用派遣优秀干部去民用基地担任骨干并进行人才、工人培养;产业规模扩大后再从民用线抽调优秀人员到军用线反哺。
我们国家目前特点是人才分布不均,最好的工业人才全集中在军事项目上,机械实力最强的在兵工厂、坦克厂;电子实力最强的在雷达厂、电台厂;化工实力最强的在弹药厂……
以后如果没有大规模战争,可释放一点到民用企业。”
李强点点头:“我也关注到了这点,正如您说的,工业全面军事化就会不均衡。
电子工业基地我筹划了一个基本方案,但只有12个,按您扩大产业规模及军民既有联系、又要分开的场面争取再优化优化。您有什么大体的指导意见么?”
林冠华町着地图缓缓道:“考虑到现有电子工业基础,京畿地带可安排4—6个;上海4个;南京、杭州、苏州、武汉、株洲、广州、厦门、青岛、大连、成都、重庆、台北、西安、太原、郑州这些都可以安排,其他地方你们再考虑考虑。
等基地圈好,在周围安排一圈配套工业,大致格局就能定下来。
除极少数特别高精尖型号放偏僻、保密的基地外,大部分都放大城市,靠近消费地,重点带动并吸纳女工就业。
目前城镇人口在不断扩张,基建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如果女性就业得不到平衡,那城市城稳定就要出事。
只有夫妻俩在城市都有工作,才能真正把劳动人民从农业上吸引出来;只有让女性赚到足够钱,才能让父母重视女儿培养,让她念书接受教育,而不至于认为生女儿就是赔钱货。
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嫌管理女同志麻烦,又怕沾染这个那个风声,干脆一刀切,以军事保密为由不希望女性进来,民用化后就不能这样了。
现实一再证明,论电子元件组装,其实女性更心灵手巧,更适合这件事。”
李强记得很快,几乎林冠华说一些他大致脑子就留心了。
本还想再多交流几句,谋划5—10年的电子工业发展报告应该怎么写,邓子恢和叶季壮忽然来了办公室,看样子神色很着急。
李强便道:“那我先根据您的思路起草大纲,春节过完部里开会讨论,大家基本认可后,我带人再实地走访,边看下面情况,边把初稿掌出来。”
李强走后,林冠华一边招呼两人落座,一边刚想开口,邓子恢已着急地直接开口:“出事了!化肥运输量已连续12天下跌了,甚至我们的船到苏联港口也被告知没什么化肥可装载。”
叶季壮也:“上周我已让莫斯科方面查过原因,结果他们告诉我化肥产能不足,好多化工装置在检修;还有消息说苏联要留着化肥自己用。”
林冠华默默点头,在思考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装置检修是可能的,一般说来会进行错峰,别说苏联这种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就是一般国家,行业协会也会协调骨干企业不要集中检修,这一条可能没有撒谎,但至少不是充分理由;
产能不足有一定可能,因为苏联主要使用石油、天然气为基本原料合成化肥,当中国减少矿产品和原料输出时,苏联为获取这些必不可少的东西,自然需要用外汇去购买,莫斯科其他又没搞外汇的渠道,唯独原油、天然气能换来不少。
一旦出口的石化燃料多了,那化肥减产很有可能留着自己用的可能性也不能轻易排除。
1952年苏联宣称1.3亿吨粮食产量,实际只有9000方吨,这大幅度低于苏联粮食安全线,迫使官方动用库存粮食,甚至存粮都耗费完了。
苏联产量到底多少,外面不清楚,难道莫斯科也不清楚?要改变粮食短缺局面,只能在农业上下功夫,多使用化肥显然是很重要的因素。
历史上中国没向苏联进口这么多化肥,所以不存在该变量;现在中国进口不少,一旦砍掉对华化肥出口,马上就能投入本国农业更多,这或许有助于1953年粮食产能恢复。
毕竟其他人不是林冠华,他们不可能知道苏联今年粮食减产并不是化肥的事,那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
邓子恢愤愤不平:“我觉得那都是借口,存心的!船都到码头了说没货?这不坑人么?前两天天听你们说钢材、水泥输入下降,现在轮到化肥了……他妈的,过完正月十五没几天,南方就要春播了呀!
好多农民去年用了化肥,产量增加不少,今年还准备扩大投放呢,一下子来个减少,怎么受得了!”
林冠华问叶季壮:“还有多少库存化肥?”
“假设苏联后面一直不发货,现在库存化肥加我们自己生产的只够南方顶到3月末。”
“从东德、波兰、捷克进口有没有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