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预期(8,1500月票加更)
“首长,我们现在已在苏伊士运河上空陈毅透过专机窗注视看下面,缓缓点头:“哎呀,当初可是坐船过去,没想到现在用上了专机。”
他乘坐的新华号专机是道格拉斯DC—4专门改装而成的,军用型号为C—54作为一款优秀的民航客机,DC—4赢得过不少赞誉,进入50年代后,其速度慢、高度低、发动机马力不足等问题陆续暴露出来。
一般通用办法是将其发动机改为R—2800,随着涡浆发动机逐步成熟,再加中国在依托DC—4E技术资料进行类似机型复原,经专家认证和多次试验,决定使用西德利蟒蛇涡浆发动机改装。
改装后发动机出力功率提高一倍有余,不但最大速度提高到560公里/小时,且升限也能提高到9000米,整体使用寿命虽较传统活塞发动机要短,但因油耗降低,单位里程使用成本依然能削减很多。
专机经多次试飞已充分证明改造是可行的,上次南亚会议,陈毅外长已乘坐专机去科伦坡赴会,体验效果非常好。
比当初两航起义时那架北京号专机更舒适、更安全也更便捷。
改造成功大大鼓舞了英、德、日、华航空专家,准备陆续给其他C—54/DC—4都进行改造。
当然,军用版和民用版在改造中又有所不同,为突出长续航优势,军用版使用和子爵一样的达特涡浆发动机,功率和速度不如蛇,却因为更省油的缘故,能将极限航程扩容到9400多公里。
从哈尔滨出发,到目前中国领土最远端的索科特拉岛都可以直飞,这对于军事战略和远程机动而言非常重要。
这次出访南斯拉夫,新华号就当仁不让地承担了专机任务。
本来按改进后的专机航程可以从北京直飞贝尔格莱德,但那需要通过苏联领空,鉴于中苏间南斯拉夫问题的微妙与敏感,新华号路线选择就比较有意思。
先经停瓜达尔特别市补充燃油,再从瓜达尔起飞,跨过阿拉伯半岛、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抵达南斯拉夫。
本来陈毅还想去阿曼海角看看,可惜这块地盘刚刚确定下来,边界也刚画好,机场选址还在规划中,至少到国庆节后才可能有眉目。
瓜达尔机场其实也还没完全建设好,这次是临时开放主跑道供给专机使用,其他边边角角的设施工程留待下一步继续施工、完善。
这些海外基地根据要求都得部署交叉放射性跑道,长度得干到3600米以上,这样才可以确保战略轰炸机和远程重型运输机的成功起降。
实际上布尔加宁有情况没汇报:中国拥有战略轰炸机集群后,无论从迪化还是从瓜达尔港起飞,都已具备对莫斯科进行单程突击的能力,现在就在琢磨用更省油的涡浆或涡扇发动机改造这批战略重轰,使他们不但能够突击,还要能返航。
至于单程突击上面装载的是什么,那就是可想而知的大国玩意了。
不过他觉得整体威胁不大,也认为中国不至于这么搞,就没人自扰之地去多事多嘴。
听到中国外长来贝尔格莱德访问,甚至表示公开报道也无妨的态度后,铁托喜出望外,立即让人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由二号人物兰科维奇亲目前往迎接,且在专机进入南斯拉夫附近地中海领域后,一口气派遣8架F—84进行全程护航。
他很清楚,中国直接派副总理兼外长过来,连公开也无妨的态度都摆出来,与此前的暖味大不相同,说明自已这一步投石问路走对了。
本以为双方还要再磨蹭几个月,现在看来,建交与相互承认很快就能实现,最多就是1—2周技术细节的商。
中国与南斯拉夫目前又没矛盾,也不存在领土纠纷,甚至在朝鲜战争问题上,当初南斯拉夫对联合国军出兵投过反对票,只是反对无效罢了。
除莫斯科那点事,实在想不出中、南间有什么冲突。
中英都建立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了,甚至艾德礼自称大不列颠是英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难道南斯拉夫还不能是个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用美国飞机当专机,一个用美国飞机护航,仔细想想也比较有趣。
中国现在态度很坦率,我们确实比较落后,飞机、军舰等先进设备都不太会造,特别希望发展友好关系,波音和道格拉斯的民航飞机我们也愿意进口!
当几千人规模的欢迎仪式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时,中央军委正在作战室举行兵棋推演,模拟二次战役局面。
本来作战计划和演习是总参的工作,但因林冠华掌握着”全频段通讯阻断”技术,加上他对空地一体化等策略的倡议,所以一并参与。反正作为总装副部长,适当放宽也不算出格。
根据林彪的意图,二次战役可以先由美军发动进攻,志愿军两端布防兵力适度后退,在涟川—铁原—华川—金化部署阻击线,以逐次抵抗、消耗对手锐气为依托,逐步拉长敌人的战线。
等敌人师老兵疲后,伺机找到对手薄弱点进行穿透,无线电干扰就在那时候使用,一口气以后排兵力插上,将穿插、空降等要素全结合起来,再次分割包围并歼灭对手3—4个师。
具体具战术看的林冠华眼花缭乱,只能吻图吞枣看个大概,不过有林彪、粟裕两人一起帮着完善,他觉得问题不大。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林冠华看不出战术上的精妙,只是觉得美国最大的问题还是兵力不足。
目前志愿军在防线上部署了3个军,20多万人,后面还有2个军为预备队,实力非常雄厚。
虽然美国已往朝鲜调遣了7个师,虽然那些联军七拼八也有不少部队,但他依然认为美军实力严重不足。
既要维持一条连绵的果冻防线,又要在重点地段猛攻,还要保证釜山—对马—日本一线的补给线安全,会非常吃力。
无其美国在1vs1格局下,战斗力对上志愿军根本没有优势。
就算制空权这件事也不是说随意让给美军,而是双方互相拉锯、各有胜负。
美国真如果想在朝鲜做到滴水不漏的滚动进攻,起码得准备30万直接作战兵力,而不是把那些所谓后方支援兵力也算进去凑30万。
虽然他没打过仗,甚至连军校也没念过,但至少钻研过意大利战役,还是军事爱好者,看过几本欧洲二战机械化战争战术手册。
按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的观点,一般来说在二战这种火力密度下,一个连防御宽度是500—1000米,朝鲜半岛腰部虽然狭小,仍有近200公里,要进行连绵战线部署与阵地战,至少得有300个连投入一线,考虑他们后方的火力与支援部队,基本6—8个师已用掉了。
200公里只是直线距离,因朝鲜特殊的山地态势,战线必然不是平直而是七拐八扭,这就更从实质上拉长了战线长度。
或许美军觉得部分山地不可能突破,问题在于他们遭遇的对手是世界第一轻步兵,很少有过不去的山。
就算重装备过不去,到时候用Y—1一投放人员和武器怎么办?
美国一共才7个师,怎么够用?
按意大利战役经验,至少得一个集团军群,10—12个师。
他看得入神,有时点头,有时摇头,冷不防陈走过来打趣道:“怎么样,林老师有没有想法?咱们和他们练练!”
林冠华赶紧讨饶:“您就别取笑我了,我这新兵蛋子一天仗都没打过,纸上谈兵、贻笑大方。”
“我看不见得啊,你当时在战略部队里对他们演习还点评过几句的。”
“那是我私下胡扯,胡扯…
“哎,不就是输嘛,有什么难为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