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推进(7,2500月票加更)
3月29日,根据中苏间基本贸易协定,大量钢铁、水泥装车并向远东输送,力图将略显逆差的势头反转过来并尽快实现顺差,以便结算美元。
按米高扬和其他亲信的建议,马林科夫发布命令,宣布从4月1日起降低消费品价格并减轻农民负担。
因为这种举动,他被农民们爱戴地传为是列宁的外甥/养子,进一步提高了威望,很显然斯大林同志不会这么干,能做的也许就是列宁他老人家。
还可能是布哈林同志,问题布哈林依然是现行反革命,没人给他平反,为保险起见,歌颂马林科夫是列宁同志后人的说法更安全。
这举措降低了国营部门大约530亿卢布销售,实质上是抑制工农剪刀差的行为。
林冠华却知道这动作不合时宜。
苏联马上就要面临粮食减产,这时削减工农剪刀差,会对工业人口造成严峻压力;
更不妙的是,在苏联这种严格的计划经济管制下,消费品价格不能涨价,未来十年,苏联国营零售消费品价格始终保持在极低水平。
这破坏了货币流动与经济再均衡。
于是,几年后苏联将再一次面临不得不货币改革的窘境,每次改革都会规定兑换额度,超过额度外的金额自动作废,引起人民普遍不满。
按历史进程,下个节点是1961年,正好就是玉米运动失败后的当口。
换林冠华来做这件事,肯定是提高提高粮食征收价给农民多发钱,选择对货币注水,过几年实在维持不下去就调低人民币汇率,但绝不会去动群众在银行账户里的数字。
没收太直接、太粗暴了,慢慢注水才显得有技术含量,只要人民币注水比美元慢,那一定是高可信度货币。
苏联恰恰相反,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货币怎能贬值?
通过币值改革将多余金额作废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多余的钱不就说明你是个资产阶级分子么?要不然你哪来那么多钱?
当然,中苏国情不同,苏联学不来中国招数。
中国农民全都分田到户,提高粮食征购价,钱马上能到农民口袋里;苏联就算提高征购价,也落在集体农场而落不下去。
从这点来说,通过注水给农民发钱是很普惠、很社会主义的,书记处也表示认可。
更牛逼的是,即便这样注水发公债,1美元兑换2.5人民币的汇率照样不跌,黑市价格也很稳定,让人不由喷喷称奇。
在这种格局下,林冠华给出国报告提了17条意见,并被陈大掌柜选定在其出国期间由林冠华主持中财委工作,也根本无人质疑,反觉得理所当然。
林老师不出国很好解释啊,人家国外呆了好多年才刚回来,什么情况不熟悉?
就在同一天,范弗利特终于遏制了乱七八糟后退的部队,并把白善烨部调遣过来,准备让他在101空降师配合下尽快收复汉城艾克认为,白善烨部还是很善战的,最起码对付人民军很有心得,意志也足够坚定,关键要配合好并给予足够支援!
范弗利特对此深以为然,打不过中共和K5也就罢了,居然被人民军像摔鸭子一样赶出汉城,并被麦克阿瑟嘲笑:你们把我夺回来的汉城给丢了!
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小道消息说李承晚派秘密代表慰问了麦大帅,意思上次战役失利真不是麦大帅的错,是中共突袭、沃克不听指挥导致的,你看艾克准备好了,不照样打得稀烂。
国会同样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局面,准备邀请麦天师回头再做一次告别演讲!
马歇尔和柯林斯已对艾克和范弗利特发了警告:总统为此深感忧虑,再不赶紧摆平,你们会有信任危机!
于情于理,汉城必须马上收回!
当汉城大战一触即发时,时林冠华与郭沫若等人一起,为首都新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区建设项目奠基。
历史上中科大是1958年才成立,现在他的诞生大为提前,关键的原因是德国专家和教授大批赴华。
这些学者,当时都按林冠华建议,就近分入所在城市高等院校任教,并尽可能与德国本体进行学分互认。
这当中,在京高校获得人才最多,各高校当中又以北航为最多。
林冠华一口气新建了八大航空公司,将德国航空界一网打尽,还承接了牛牛的航空实力,使新中国航空学术实力直线暴涨。
北航在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八所院校航空系合并组建基础上,全盘接下德国全套航空学术底子,甚至还承接了大量连带工科项目,包括林冠华自已主导的长风电子研究院也发展起来了。
到1953年,北航在工科领域的学术地位甚至超过了清华。
但他充分意识到,北航承担不起那么多学科,很多学科与航空工业也没实质性关联,纯粹是他管着外国专家局而进行导入。
中科院此时已系统完成了国党时期遗留下来的中央各研究所力量整合,搬迁去台湾的研究所也重新回归,有依托这些学术力量办学的设想。
由郭沫若牵头提交报告,建议在中科院领导下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技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
老郭本来很谨慎,打算搞600—800亩地办学就行,但林冠华一开口就建议4800亩,因为他给北航争取的地盘有这么大,中科大无论如何不能少于这个数。
一时间用不完可滚动开发,但余留规划要这么大。
他在副署报告时特意写明,需要何等实验仪器、专业设备和外文报刊杂志图书请一并告知,内部经费由建设公债承担,外汇由中财委协调解决。
在新校区建设完成前,中科大应提前进行高水准招生,场地可先借用北航校区使用。
中科院上下大喜过望,老郭交代奠基典礼一定要把林副主任请来,最好将来还请林老师兼任副校长,平时管不管事不要紧,关键时刻说得上话就好。
以中科大创办为标志,全国院系大调整发生很多不一样的变化。
虽然新中国很缺理工科人才,但林冠华认为苏式理工体系太过支离破碎,建议向德国学:
一方面凸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这是培养大多数高端专家的摇蓝;
另一方面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多创办应用型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不设一般意义上的文科类专业,考虑到中国急需人才,前一种综合院校仍以4—6年教学为限;后一种院校为3年。
而不是像苏联这样,直接把大量已有基础的综合院校部分系、科拆解为独立学院,搞得研究型不像研究型,应用型不像应用型,过若干年后再合并,高级技工人才又断档而无人肯学。
不向苏联学可以接受,目前中国工业体系本身就不是苏式的,学苏式高教体系南北辙;
学德式在实践上也可考虑,但名头不太好,中央决定稳重,看不准的情况下,先优化、充实现有院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