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推进(8)
奠基仪式结束后,在李强等人陪同下,林冠华去视察最近研制成功的神威1号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其实是林冠华本管领域,甚至是电子研究院一号工程,但他这个院长除不断搜罗人才、提供资料、技术和资金外,基本不参与研发,哪怕他平时还去学校里讲计算机课程。
不是他对研发完全不上心,而是设备过于原始,他不太懂!
原始雷达好岁吻图吞枣能啃下来再教给下面,原始计算机就真一窍不通。
还不敢多和研发人员接触,方一别人问起参考、考察超算中心的机器,就该轮到他冒冷汗了。
好在新中国学者大体顾全大局,不该多打听的就不折腾,他们认为超算中心可能是美国走私过来且封闭的尖端货,随意拆开很可能引发爆炸或故障,在没确切把握搞定前最好不要碰。
超算玩意都过于先进,不便展示,就算使用也要进行控制。除超算组成员,其他普通专家也接触不到。
为研发计算机,林冠华请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外援。
一是德国人楚泽,他发明了实用的继电器计算机;
二是英国人图灵,他解决了计算机数学理论概念。
楚泽容易请,1950年就到了中国,图灵比较麻烦,他一度是剑桥和曼彻斯特大学的学术权威,还是曼彻斯特自动数字计算机(弗兰蒂公司)的顾问,地位十分显赫。
除此之外,图灵在二战中为破译密码立下汗马功劳,原则上这种人不能走出英国。
但图灵是同性恋,性取向在大不列颠不被包容,1952年败露后被公审定罪、被迫注射荷尔蒙,然后2年后自杀。
英国宣判并对图灵实施第一次化学阉割后,林冠华立即通过联络小组邀请图灵来华讲学,毕竟中国对同性恋相对宽容,古代不就说龙阳之癖么?
伦敦当局也不希望头顶一个”迫害学者”的形象,爽快放行,图灵起初对去中国有点犹豫,听到中国对性取向完全不介意并答应为他保密后,也愉快接受了邀请。
虽然林冠华不懂原始计算机,但他明白计算机是怎么来的,亲自组建团队并规划了发展路线。
计算机早期主要是数理逻辑结构问题,故图灵是外国首席顾问,华罗庚为中方首席顾问;
楚泽是历史上最早搞出电子计算机的专家,但他是私人设计、建造,没有官方经费支持,都用最常见、普通的材料。
1941年他完成电磁式计算机Z—3,使用了2600个继电器,用穿孔纸带输入,实现二进制数程序控制。
Z3是基于二进制浮点数和交换系统的计算机,每秒可进行3~4次加法运算,并可在5秒钟内完成一次乘法运算。
德国战败前他研究出Z—4,存储器单元从64位扩展到1024位,继电器几乎占满一个房间,为使机器效率更高又设计了编程语言。
德国战败后他才第一次知道埃尼阿克,又默默地去设计Z—5。
中国计算机的起步历史其实从Z—5开始,工程师们先把—5制造出来,又用电子管取代继电器,算对计算机有了直观认识。
楚泽作为研为发专家有局限性,他是工程师,没念博士,长于设备组装而短于理论研究,相当于能工巧匠而不是理论大成者,林冠华又设置首席顾问,从数理逻辑出发解决计算机研发问题首席顾问以下分为设备、架构、运行与器件4个小组。
楚泽担任设备组负责人,架构组负责人是闵乃大。
他1936年从清华毕业,1937年到柏林卡劳腾堡工业大学留学。本打算只读个硕士就回国,结果二战爆发而无法回国,顺便把博士也读完了。
虽然中、德当时是宣战国,但闵乃大1943年毕业滞留德国直到战争结束都毫发无损,也没什么人找他麻烦。
可见中、德心里都清楚所谓宣战是怎么回事。
闵乃大与楚泽正好相反,他偏重于应用数学,对数论、符号逻辑、泛函分析、线性网络都有研究,但对怎么研究落地,因为没具体干过得仰仗楚泽。
每次遇到难题,两人经常用德语嘀嘀咕咕,捣鼓完互相一拍脑门:闵乃大知道了逻辑在电路上怎么走,楚泽明白了说不出口的”位”在数理逻辑上代表什么。
光有逻辑和组装还不够,计算机之所以能高效运行,还得有编程语言与运作机制。
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的夏培肃便承担了这项工作,负责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并担任运行组负责人拼图上最后一块是器件。
虽然国外计算机研究都从电子管开始,林冠华果断拍板:为节约时间,直接跳过电子管阶段,用晶体管开始,所需晶体管元器件其实他都能提供,但这并不利于中国半导体事业发展,又把黄昆、王守武请来当器件组正副组长。
1948年,黄昆师从诺奖得主波恩教授,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在爱丁堡大学、利物浦大学担任研究员,后与英国专家A·里斯(Rhys)结婚,共同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随后加入半导体研究所。
历史上这段跨国婚姻在政治动荡中不免有负面影响,现在中英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当于准盟国,非常友好。
中国学生一船船往英国送去留学,这些曾经留英回国的专家,也不断撒信件出去邀请他们当年在英国的老师、同学、校友来中国任教。
技术团队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英国专家也愿意来华搞研究,其特别费钱的项目,本土能支持的实在太少,反不如中国经费充裕,学生们又认真负责,专家们都觉得搞起来很有成就。
在中国还能碰到德国同行,双方一碰撞就有学术火花,这在此前15年很难想象。
王守武1941年同济大学机电系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1945年赴美入读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建国后与钱学森等一批归来。
根据吴福成转来的肖克利乃至贝尔实验室全套资料,黄昆很快上手并完成国产化各类硅晶体管研发与制造。
此时CZ法硅晶体制取还是不大不小的考验,这就只能一边让人继续折腾,一边先由林冠华供应硅片加速制造,场面和吴福成类似。
林冠华虽不参与研发,却帮整个团队少走了很多弯路,—确定了图灵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确定了冯·诺依曼结构的现实框架;
—确定了不同小组搭建与分工负责;
—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参考资料—拥有无穷的经费乃至高端设备支持。
研究中有些错误岔口并非没有启发,但中国就缺时间,林冠华直接用资料把他们领上正路,错误路线等有空回头再来补一补就是电子研究院除计算机项目,雷达项目也是重中之重,林冠华直接把美国辐射实验室的成果与中国专家团队搬了过来。
为美国研发雷达和无线电设备最为著名的是”噪声女杰”主明贞、”微波先驱”孟昭英、”双奖华人”葛庭燧三人,他们在麻省理工参与了雷达关键技术研究,被美国人称为中国三杰,
那些防空导弹、超音速反舰导弹出口到美国后,美方一看雷达技术就楞住了:太熟悉了,这绝不可能是苏式的再回头一查,和钱学森一样,这几个人早就跑了!
后续中国专家要回国就干难方难,但这不要紧,唐山度假村安置了大量美国飞行员,削到美国干不动时,专家们就能回来了。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王明贞和王守武是亲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