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反扑(9,2900月票加更)
“林副主任,莫斯科发来电报,希望按基准价增加供应240万吨钢材,型号按约定系数调整。”
“同意!”
“林副主任,莫斯科电报,希望追加供应280万吨化肥,420万吨水泥,交货价和运输方式按原定方式,部里请示可追买多少?”
“同意全买。”
“首长,燃料工业部转来请示,刚刚收到急电,苏联同志希望追加出口380万吨石油、120万吨各类成品油和高标号润滑油,价格略有优惠,款项在实际交付后结算,是否允许购买?如允许的话,能批复多少额度?
“全部照准,应买尽买!”
铝锭供应……
精炼铜供应……
电力供应…
各部门成串报告递交上来,负责坐镇北京并暂时主持中财委工作的林冠华刷刷刷全部批准,不皱一丝眉头4月20日,陈云领衔的出国考察团抵达莫斯科,受到苏方盛大欢迎,次日便与苏方正式签署有关合同文本。
一签完字,当天宴请上,急不可耐的苏联计委和国家贸易部便希望尽快向中方预支1.5亿美元外汇额度。
苏联金融人才并非看不出中国银行在苏东创设分行、办理业务后,将陆续获得结算等中枢业务能力,就算如此,依然希望尽快签约。
因为中国并非白要该便利,而是会给苏东集团外汇透支额度简而言之是中国银行以自身实力和国家信用为担保,为苏东集团开出合计3亿美元的外汇承兑总额,其中苏联独得1.5亿,东德和捷克各4000万,剩下归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分享。
这些透支额度以90天信用证为形式,为他们向社会主义体系外其他国家(主要是欧美)提供支付手段。
到期日前,各国只需根据信用证金额归还相应美元或按1:12.5的结算汇率,向中国银行本国分行归还贸易卢布。
90天信用证手续费3%,如用美元归还,不额外收费;如用贸易卢布归还,加收3%货币转换费。
一般说来,在卢布就可直接偿还的前提下,苏东不可能用美元来还;美元归还只是条款写写罢了,不会真有人行使贸易卢布是米高扬同志听了林冠华解释后为经互会体系引入的新型双轨制手段。
贸易卢布与实际卢布按1:1兑换、支付、结算,同时能与(中国)美元进行兑换。
任何苏东企业、个人,只要持有贸易卢布,中国银行苏东分行便不受限制地将其兑换为实际卢布,还提供兑换为红美元的服务。
贸易卢布换实际卢布的手续费是1%,苏联境内跨区汇兑手续费1%,跨国汇兑2%。
用中国金融视线来观察,贸易卢布很好解释,其实就是卢布外汇券。
无非中国外汇券由人民银行承兑,卢布外汇券因苏联央行缺乏外汇,由中国银行承兑。
之所以用中国银行而不是人民银行来承兑,因为前者是商业银行,后者是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与外国银行、外资银行(开设在中国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可以合作,中央银行负责监管各商业银行,怎能亲自下场办业务?
面对苏东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不加区分,外资银行消失殆尽乃至各行在外围没有结算能力的局面,从大清银行继承而来的中国银行就厉害多了。
建国初有36个海外支行,分布在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四大洲。
随着近几年外交关系迅猛发展,中行海外网点已拓展到49家,还与英、法、比、荷四国银行团合作,金融触角已渗透到世界各地。
一旦补上苏东这块,甚至可称为地球上最全面的商业银行机构,没有之一!
有些事可以悄悄干,但政治立场一定要站稳。
林冠华给米高扬设计了斩新的金融体系:跨国支付+外汇券+双轨制+担保额度+受控兑换。
但不管加什么衍生手段,最终落脚点还是叫卢布,这是最大的政治!
整套体系设了两个阀门:一个阀门掌握在苏联手里,还有个阀门掌握在中国手里,如苏联关掉阀门,则这套体系半瘫痪(东欧—中国—西方部分还能运作);假如中国关掉阀门,这套体系全瘫痪。
这并不意味着卢布由此变成自由兑换货币,贸易卢布兑换为美元权力受3亿美元透支额度+顺差总额限制,是和中国外汇券有所不同的地方。
在中国,外汇券随时随地可变成人民币或外汇,因为外汇券本就是央行用外汇发出来的担保物,苏联没这个信用,也不想担保该信用,那他的阀门就不完全的。
这没办法!没钱(外汇)说话就不响!
原来经互会转账卢布还存在着,可以想以见,只能对冲而无法实际兑换、支付的转账卢布马上会被人摒弃而消失殆尽。
米高扬—陈云协定在苏联主席团获通过后,又将核心内容传阅给经互会各成员国,同样得到认可并参照执行,就等代表团一路过去后正式签约,他们也着急用美元透支额度呢!
4月22日,中国海军全灭印度舰队消息抵达莫斯科后,苏联各部门迅速开出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出口清单,并希望中国承接,这些清单全变成林冠华手里的请示报告看到这么多进口物资,少奇同志关切道:“买这么多用得完么?”
“暂时用不完且体积不大的先储备起来,比如铝锭、精炼铜都可以安排在国家储备局仓库里。”
最近中财委新设国家储备局,林冠华兼任局长,重点倒腾各类物资。
他罗列了一堆清单,准备统统放进去,铝、铜、橡胶什么的都可以储备起来,必要时可以抛售平抑物价或保障重点工程。
体积大的、不耐久储的多上两个项目就消耗掉了“比如?”
“钢材水泥来了,赶紧盖房子,建设中储粮仓库,把众多进口粮食归纳进入;
还可以建设石油储备基地,顺带把苏联、伊朗出口的石油储备起来;
首都新区建设项目加速推进;
如果还有多,西北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师大、华中师大新校区基建也可尽快上马。”
西北大学前身是陕西大学堂,后改为西北大学,但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抗战时,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算是最鼎盛的场面,抗战后各校回迁,又重新萎靡下来。
无论中央还是林冠华,都认为西安作为西北教育重镇要有够分量的大学,历史上靠交大西迁才有了西安交大,这时空显然不可能再莫名其妙搞一次西迁。
林冠华提出了高校克隆发展法:西北大学所需师资在现有基础上,从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各抽五分之一进行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