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进击(2,3000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79章:进击(2,3000月票加更)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调试半天,听着广播里传出悠扬悦耳的声音,几个施工师傅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骆校长,您听听看,这样行不行?”

“没问题,没问题,很清楚了,噪音也小。”

“您满意就好,这单子麻烦帮我们签一下,我们好拿回去向上级报告。”

骆校长接过施工单,刷刷刷写上自己的大名,又在公章处盖好学校图章,关切道:“累了吧?休息一下,喝口水.”

不不不,我们还得抓紧去城关中学,他们那也要安装一套。”

骆校长点点头,有点不太放心道:“真不用学校掏钱?我记得年初经费预算中没做这一笔。”

“上面已付过钱啦,估计到时候补到明年经费中,您别担心,我听说都是单列的。

我们施工安装得多了,地委、县委、城关镇政府、火车站都是我们去装的,听说是中央首长亲自关心、下达的项目,放心用就是。

有什么故障或不会用,还可以继续找我们。不过学校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我想小问题你们应该很快能解决。

哦,不对,电费记得自个交啊“哈哈哈。”旁边几个看热闹的老师都笑了起来。

当广播系统进机关、进车站、进学校思路提出后,李强才恍然大悟林冠华年初布置下达的那么多生产任务干什么用。

大面积推广、普及,只要是通电的公共场所,都陆续实现普及。

其中学校广播系统最贵,不但要安装大广播,还要把每个小广播送进教室,有大量喇叭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外接有线话筒输入,帮学校建设校内广播站。

其他系统的造价就相对较低。

这种系统如果学校单独采购、施工,价格很高,且参数五花八门,不好匹配林冠华用的策略是批量下单、批量生产、统一调度、分散安装,极大地压减成本。

虽然单独成本不算太高,一般也就几百块一套,贵的1000多,基本不会超过2000,但架不住体量实在太大,全国够资格安装的单位超过10万家。

所以,方案事先提交给书记处审议,主席亲自问林冠华这行动的自的是什么?

后者回答很干脆:“直接将中央的政策、声音、文件传递到基层,防止层层传递中变形走样,被人任意曲解发挥而导致政令不畅您如果有什么想对群众说的话,可提前录音后送去中央广播电台,也可直接去电台播音室现场播出,这比去天安门接见群众代表或贴大字报要来得直接。

也就是科技不发达,若手机普及到人,您对群众有什么话说,发个公众号或者博客就完事了……上一秒发,下一秒全国都知道了!

无论在瓜达尔港还是在朝鲜,都能实时接收!甚至他们还能在文章下直接留言、评论,比看群众来信快得多。”

主席对此特别感兴趣,特意让林冠华为书记处讲了一个多小时,把从卫星上天、全球新闻、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发展演变全都讲述一遍。

最后感道:“看来我得争取活得久一点,要亲眼目这一幕变成现实。”

电子工业部负责具体落实项目,李强曾私下问:“林老师,咱们这项目算计划经济么?”

林冠华摇头:“不算,最多算宏观调控,甚至可能连宏观调控都不是主要目的。

这项目是标准的商品经济,我们通过国家集成订单并支付费用的模式下达采购指令,双方依然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遵循等价交换规律……

接收订单的厂家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甚至还有部分进口器材,决定他们接不接这个订单,是否参与项目,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评估过成本、利润和周期。

整个流程通过发布规范、招标、中标、供货等整套体系完成,而不是用计委下令、物资调拨供应模式来完成。

国家同样可作为客户出现,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不矛盾。

如果说国家订货就是计划经济,那问题就来了,美国政府一口气问北美航空公司下达200架战斗机订单,这算计划经济么?”

李强楞了下,稍后道:“那肯定不算啊。”

“实际上,所有经济活动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都有计划,小到街道作坊,大到几十万人的跨国集团,没工作、管理计划还得了?”

林冠华笑道,”市场经济不是没目标瞎搞,反过来也不能说有计划就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本质是什么?本质是用行用政权力代替市场规律完成生产、分配、交换的过程。

这个项目,下面可选择不参与,参与的衡量条件在于是否有利可图,而不是部委文件。

你下去检查工作时要鼓励他们多创新、多降本增效,我们马上要下达民用收音机招标项目,50万台起步!

招标价一致,符合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成本最低优先入围,多出来的利润全是这家企业的嘛!

要让企业领导做好分配工作,鼓励工人阶级齐心协力想办法。”

没错,拼命生产,国家按成本价调拨,然后发张奖状、年底多搞个脸盆、水壶、毛巾,敲锣打鼓说表扬先进模范,这当然算奖励,但最多算精神层面,只对极少数先进分子有刺激,大多数人觉得不过瘾;

只有拼命生产,多劳多得,按市场竞争多获取利润、多发奖金,再对表现特别突出的额外奖励大红花、烫金荣誉证书评选模范,才是让大多数人过瘾的模式。

就像搞晶体管计算机,成本65万元,外销价格400万;南方、东北院校、研究所已大规模来参观并考虑订购。

按计划经济模式,卖家是国有机构,买家是国有机构,付钱的是国家经费,65万成本价划拨得了。

但林冠华就要求下面用400万价格买,宁可钱不够你打报告我给你增加预算。

中间300多万利润按比例分配给研究组和中国计算机总公司,用于他们搞职工福利,搞团队建设,鼓励他们按市场价订购国产小汽车用于科研人员日常出行。

这样各方面才有动力优化成本、推陈出新、继续赚钱。

否则一个先进产品好容易搞出来了,没法市场化,后续再想要第二个、第三个就太困难了。

中国以往为什么偶有先进成品却无法转换为持续创新的动力?就因为缺乏持续刺激、持续投入!

这件事也能刺激同行,65万成本制造出来的东西居然能卖400万,就有人琢磨,我能不能研究一个更好的类似产品,也赚这份钱呢?

这不就把竞争体系给培育出来了?

要不然还得国家指定这个那个研究所搞,没指定就不搞,如何能尽快降本增效、持续进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