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进击(3)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80章:进击(3)

同志们,我们现在开会,讨论这几天参观考察的共识,便于回头整理详尽的考察报告。”

在苏考察期间,整个代表团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去各地参观访问,晚上再集体开会研讨见闻所得,为防止代表团生活太枯燥,苏联接待方安排了很多电影、话剧、艺术表演等节目,但这种场合陈云基本都推掉了,只委托蓝萍同志带代表团其他中层干部、随访翻译、秘书等出席。

每次中国代表团出席晚会,主办方惯例会介绍人员,虽然蓝萍行政级别不高,但第一夫人的头衔足够耀眼,一介绍完都会引来热烈的掌声并成为全场焦点,出尽风头,这让她非常满意和舒坦。

陈云则带着几个核心干部交流情况,尤其经济领域的认知。

七七八八考察下来,对大工业生产,众人基本上心里有数,也去各大商店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考察中苏方竭尽全力介绍苏联最引以为豪的场面,工人们也表现出蓬勃活跃的场面,但代表团能看出来,有很多工作单纯追求数量,在质量上没那么精益求精,至少不如德国人管理中国工厂那么细致认真。

在产业结构上,安排众人看的都是重工业体系,轻工业尤其民用消费工业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相比重工业的规模和格局,确实差距很大。

大家能感受出来,苏联并不重视轻工业,甚至自己都承认,希望中国多发展轻工业便于对苏出口。

去商场和特供商店,也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场面:

一是中国产品之丰富,超过最初的概念和认知;

二是西欧产品在特供商店数量不少,价格很高,叶季壮偷偷摸摸告诉大家,很多是中国帮忙”走私”给苏联的,直接用卢布可买,众人会心一笑。

总的来说,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作为苏维埃核心城市,体现了工业国家该有的底蕴。

本来参观行程没去集体农庄这一条,但因邓子恢强烈要求,也因贸易合同谈得比较快,有较多时间去考察农业和集体农场。

参观回来后,邓子恢脸色很凝重,觉得表面光鲜下隐藏着很多问题,今天会议就是重点听他讲一讲。

“我在河南、台湾、新疆考察过咱们国家的国营农场,虽然机械化作业水平还不如苏联,但总体效率比较高的,经常一个人管上千亩地,产量不低,经济效益很好。

苏联农场全面推进机械化后,有些地方浪费很严重,比如,他那些边边角角的土地就没有利用。

我大致问了下原因,说不利于机械化种植。但我看,他们人手其实不少,不能机械化可以手工种植啊,后来我才明白职工还有自留地,有时间就去自留地种了。

你还不能说什么,这是合法且允许的,同时也下班了.”

众人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社会主义的要求是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但是吧,当一大块自留地摆在集体农场成员面前时,思想上是坚定的无产阶级,两条腿就是止不住地迈向自留地。

邓子恢本来觉得这是思想觉悟不够,但等听说用于”种菜”自留地高达好几亩时,他懂了。

这和觉悟没关系,人的体力、精力只有这么点,都在集体农场拼命了,自留地谁来照顾?可不就得磨洋工,赶紧到点下班嘛。

更何况在一个集体农庄里,干活好坏没那么容易区别,稍微混一混就过去了。

更重要的是苏联男性劳动力短缺,重工业集团吸纳了男性劳动力,农业吸纳了众多女性。

在机械化耕种体系下,男女性种田差异不大;但在手工种植场面下,女性远不是对手,所以边边角角不搞也算一个理由。

理论上说,苏联开放参观的必然是最好的样板农场,如果样板都有问题,基本可推断整体存在问题,苏维埃损失了2000万壮劳力,还要保证重工业继续加码发展,就只有在农业领域牺牲了。

这也是苏联对中国人口迁徙需求那么大的根源,哪怕在最严峻的”贸易冻结”时期,人口迁移都没受阻,除汉族不要,其他族裔几乎来者不拒,文盲、低学历者也不要紧,送去种田就好了。

现在中苏经济关系欣欣向荣,邓子恢预计今年开移民可到200万,林冠华已提前和他打过招呼了,在东北、西北少数民族动员得差不多后,云南、缅北、山南乃至孟加拉的少数民族全可以敞开往苏联送!

甚至等将来侬人共和国内附后,上面的京族也可以往苏联送,送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另外我发现他们庄稼长势不好,最起码按照他们的肥料用法,不该只有这点长势贾拓夫奇怪道:“这又为什么?难不成化肥质量不好?”

“不.时机不匹配。”

邓子恢皱眉道,”集体农场化肥是国家调拨的,调拨体系你们懂的,有时多、有时少,运力又不稳定,这就导致弄到农场后不均衡。

肥料投放是根据计划制定的,但天气他不按计划走,有时候天气明明已经可以施肥了,没货;有时候天气不好,但肥料又来了,照样。

虽说工业化生产讲究规律,但农业毕竟不是工业,可严格按流水线操作。同样的肥料,施肥节奏不控制好,效果完全不同。

我也问了负责人,需要调整化肥供应怎么办?他说给地区农委打报告,然后农委再报给计委,一级级审批,然后形成中央计委统一调令,发布调节指令。

速度快的话,明年调整好;速度慢的话,后年调整好……这体系我就觉得不行,太死板、教条、僵化了。

然后因为农庄是集体的,收成好坏都归国家,国家再给农场拨款子发工资,所以大家都按流水线操作,干好干坏差不多。

我不是说机械化、工业化不好,我就是觉得,这样搞的话容易出问题.现在乌克兰春耕已全面铺开了,就目前这态势,我对今年粮食收成不是很乐观。

但我也不敢多问,是不是因为化肥卖给了我们,导致苏联内部供应调节出现问题我个人感觉,苏联可能没那么多化肥可以供出口,除非今年极大增加化肥产量。但按他们的说法,计委调整产能没这么快。”

陈云频频点头,虽只是乌克兰一隅的春耕,但邓子恢看出不少问题。

理论上说,在座众人只有他知道今年苏联会面临粮食大歉收,邓子恢从考察集体农场来推测”不乐观”已非常接近后续趋势了。

实际上邓子恢的猜测是对的,现在出口可以创汇,化肥企业正拼命往远东输出化肥,打算先搞外汇,至于本国需求,反正最后总产能保证,迟一点早一点有什么关系?

就苏联这糟糕的物流体系,反正不是这里延误就是那里延误,都是正常现象。

林冠华看到苏联主动提交的化肥出口量也大吃一惊,甚至觉得今年苏维埃可能连8000万吨粮食产能都保不住。

不过这是人家自己主动要求出口的,他不能拒绝对不对?

全要就是了!天不了秋天我反手卖粮食给你!

“另外还有一点,苏联粮价结构不合理。”

邓子恢皱眉道,”主粮和饲料粮比例有利于饲料粮,和我们反着来,我问了一下原因,说是苏联人民爱吃肉,而畜牧业需要大量饲料粮。更尴尬的是,为维持价格稳定,肉价还不允许上涨,直接把空间给堵死了。

去年林老师也和我说加速发展畜牧业,鼓励村村办猪场,他的手段是直接提高猪、牛、羊收购价,城市这里也加价一些,直接用价格体系刺激,让畜牧业变得更加有利可图,我觉得他的手法比苏联

人这么搞要合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