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进击(4)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81章:进击(4)

第一问:通过土改,我们基本在全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推进社会主义体系下居者有其屋的过程中,主体责任归谁承担?个人/家庭?单位?还是社会/国家?

随着陈大掌柜缓缓托出第一个问题,众人顿时傻了眼。

曾山沉吟道:“这问题可不好回答,相比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就难多了。”

贾拓夫道:“是啊,刚看到这题目,我脑子里本能想到就是单位,毕竟我们住的地方都是国家分配的,再仔细一想又不对。

农民没有单位,村委、乡镇也不是他的单位;

就算撇开农民不谈,单说有单位的非农户口,这问题也不好解决。

单位和单位实力差异很大,如果说解决住房问题是单位的责任,那没法解决、没能力解决、不愿意解决的单位算违法?那好像更不对劲。

如果说国有单位需要负责给员工解决住房问题,而非国有可以不管,岂不是意味着国有企业天生多一层包?

他在竞争条件下能做到脱颖而出、公平竞争么?

如果说社会/国家的责任,那恕我直言,别说短期了,可能我们这代人死光都看不到问题能够解决。

6亿人口啊,要多少房子呢?目前房屋满足每年新进城的非农户口都够呛,别说其他新增人口了。

中央都很为干部住房问题而头疼!国务院机关管理局天天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好多还得总理亲自出面去调解!”

一波补充道:“你说住房和单位挂钩,这好像也有问题。

我和林老师个别沟通过房产税的事。他问我,如果房子是单位的,那退休了还能不能占用这房子?跳槽了能不能占用这房子?

更有甚者,职工后期表现不好,被单位解雇、开除,已分配给他居住的房屋要不要收回?

犯罪被判刑是不是要收回房屋?那刑满释放后住哪里?这一下便把我给问倒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社保、退休、住房都跟单位走,单位是职工一辈子,单位绝对不能倒更不能破产。

按现在改革,为促进人员合理流动,减轻企业负担,确保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并允许破产,要实行社会保障体系并做好全国统一。

退休待遇就是由账户上的金额决定,与你在哪里、哪个单位工作无关,与你在哪里退休、哪个地区退休也无关。

社保账户一辈子跟劳动力走,这就为工人自由流动、自由迁徙创造了方便。

除退休这长远的后顾之忧外,还有住房这个近期的后顾之忧。

组织上安排调离,那没问题,住房等配套问题肯定可以解决;如果你想主动跳槽,不好意思,先把住房交出来,这就是很大的麻烦。

除此之外,退休后能不能居住,退休者死亡后,其家属和后代能不能居住?

如果退休员工死了房屋还给不在本厂就业的家属、子女居住,岂不是对其他没房子的本厂职工不公平?

自由居住问题不解决,职工自由流动不可能实现。

后世计划经济捆住员工主要通过4个手段:劳保、档案、户口和住房。

表面看,单位对员工有很强的控制力,反过来何尝不是种严重的包?

单位控制是如此严格,以至于职工离开单位就无法生存,单位还能解雇、开除职工么?

单位因为经营不善,还能破产倒闭么?

倘若解决居者有其屋的责任是国家/社会,那问题就来了,国家财政/财富能负担得起这么高昂的成本?

在有限的财力、有限的房屋面前,谁该优先入住?谁有权决定该谁优先入住?

第二问:目前在城市土地国有格局下,房屋是否准许出售?外国自然人、单位是否可以购买?

倘若说资本主义国家不能买,那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和企业能否可以来华购买?华裔华侨是否可以购买?侨居中国的外国顾问、专家是否可以购买?

如以上均可,是否允许发展以出售为目标的房地产企业和产业?

这一串问题众人又一阵皱眉。

叶季壮道:“就我所知,目前城市私宅可以买卖,交点印花税、契税即可过户;外国人能不能买,我没我听过,不懂行;但华侨华裔和在华顾问,我觉得购买是不是应该允许他们购买?

我们外贸部在苏联的所有办事机构包括仓库,都是租赁房产,没有所有权,理论来说是不是领事馆、大使馆这种才算有所有权?”

南汉宸道:“说起这个我也想问,中国银行在苏东互相开设分支机构的协议倒签了,有些技术问题需要明确,中国银行开设在苏东的分行肯定需要建筑物,通过租赁还是购买?

我们自已也没想好,我估计对方也没想好,但马上就要明确,因为人就要过来办公了。

按大使馆待遇是相互授予对方一块土地建设,银行也能这么操办?中国商业银行在欧美私有制国家拥有不动产没啥问题,在其他公有制国家能拥有不动产么?”

贾拓夫道:“外国顾问来买房子我觉得可以理解,不会真有其他外国人要买中国房子度假吧?”

一波同志摇头道:“你格局小了,林老师说,如果政策放宽,咱们海南或台湾可以开发一批海滨别墅卖给外国人,也是很好的产业,利润相当可观。

起先我思想很保守,总觉得这样不太对劲,再转念一想,英国、法国都充许我们去他们那里买房子,花钱就有,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对等待遇?这在国际上首先就说不通。

退一步说,卖了房子,地皮还是中国的,他又搬不走!

听说苏联同志特别向往热带生活,海滨买个小别墅,冬天来了从莫斯科飞到海南度假,等这边入夏了再回去,我想想也挺好……”

曾山道:“哎呦,那这不是资产阶级生活么?苏联有人买得起别墅?”

“苏联收入高啊,高级教授一年有12万卢布,就按现在行情算,也是1万美元,如果两口子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年8000—1万美元轻轻松松,弄2万美元买个海滨小别墅,占地100—120方的那种,你不卖?没道理啊!

部长同志一年6万卢布,工作几年买个小别墅,退休后来我们国家住半年,苏联住半年,我觉得也没问题,甚至可以欢迎人家来,来了不还是促进消费嘛。

当然啦,这是海南、台湾那些偏点的地方,北京上海我估计不够。”

一波同志还是做过一番调查,30年前,鲁迅花3765块大洋在北京买下了一套32间的四合院,面积500多方;到解放时,兵荒马乱之下依然是这套房子,已涨价到20万银元以上,甚至还不一定肯卖。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