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进击(5,3100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82章:进击(5,3100月票加更)

根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第6条规定,政协全体会议每三年开会一次,第二届会议理应在1952年9月前后举行。

在这三年间,国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不但华南、西南、西北都得到解放,海南、舟山、西藏、台湾也相继解放,甚至山南建省和唐努乌梁海回归也在该时节完成。

这就使二届会议酿、提名、选举变得相对困难,几乎等于推倒重来。

这三年间,全国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到1952年末,90%以上地区完成土改,剩余旧区土改也有望在1953年末前完成。

土改速度超过原来预期。

《共同纲领》第14条又规定,凡在军事行动已完全结束、土地改革已彻底实现、各界人民已有充分组织的地方,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适应新形势需要。

如依据这一条,那召开二届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设想似乎又过时了。

中央对此做了妥协与变通。

一方面以共同决议形式延长第一届政协任期;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于1953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着手宪法起草工作。

年初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上,总理作了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并就即将制定的宪法作了进一步说明,指出新宪法要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包括国家制度、社会结构、人民权利等内容。

本预计1953年即可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但因西南战事、人口迁移、抗美援朝等因素干扰,要完成全国基层选举可能还要延长一届人大的时间表又推迟到1954年国庆节后。

对一届人大而言,不但要作为新生的人民民主权利机关,还要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决定成立由33人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由主席总负责。

宪法先由党内拟出初稿,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基础,再进行全民讨论。

原本要成立陈伯达、李维汉、胡乔木和田家英等为核心的起草小组,李维汉已负责赴法劳工,故名单中剔除他的名字,加了董必武、习仲勋、张际春三人。

按主席要求,起草小组先学习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1918年苏俄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1913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等资料。

又让林冠华准备中国历史上的4部宪法文稿,便于书记处心里有底。

但看完54宪法历史案后,书记处就知道麻烦来了:

宪法序言中有一堆不合时宜,或不宜强调的内容,比如”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主席看到就很皱眉。

历史上54宪法颁布没多久就是中苏论战和分裂,一方面骂人家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一方面本国宪法还有”牢不可破”的条款,堪称精神分裂。

也就没人较真,否则脸打得啪啪拍响。

宪法正式条文也被当前现实冲得七零八落。

比如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目前合作社所有制微乎其微,不适宜单列,资本家所有制确实存在,但不宜多强调。

又如第六条,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林冠华认为,可在实践上强调发展公有制经济,但不宜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就宪法层次显得很突元;国营优先容易造成误解,那地方经济、农业经济呢?

林林总总下来,矛盾聚焦在三方面:

—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

—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路线;

—实行什么样的经济管理模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基不扎实,上层建筑就不稳定。

而这三个问题恰好是中央目前不能回答甚至不便回答的地方,每回答一个问题,就意味着与苏联、东欧模式的社会主义路线远离一分中国在经济方针上和苏东社会主义截然不同,自称社会主义,如何证明?

尼赫鲁宣布印度是社会主义,但没人当真,他那只是口号式的社会主义,或者只是块社会主义招牌。

问题就来了,如果中国宪法实质与苏东阵营完全不同,再说同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就很勉强。

解决途径只有两条:

其一,中国实力膨胀到苏东不敢忽视甚至不敢轻易反对的地步,趁势推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另起社会主义大山头;

其二,中国削足适履,不顾现实,强行改为与苏东模式一致。

无论哪条途径都会带来巨大的震荡。

削足适履,中央不愿意;现在就喊特色社会主义,有锋芒毕露的嫌疑,不利于团结。

甚至中央本身对要不要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主席决定等,再拖延2年,比如一届人大再晚些时间召开,让中国更有实力和底气考虑理论创新,让中央能看得更清楚些。

56年苏共二十大上,如果赫鲁晓夫还做《秘密报告》,那中国打破旧模式、推翻旧传统、树立新的意识形态就比较顺理成章,时机也合适。

对经济路线到底怎么走,尤其农村搞不搞集体制,高层内部依然存在分歧。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标志是”一化三改造”,现在工业化在紧锣密鼓推进,但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不提,甚至还倒退几步。

快马加鞭推进的公私合营在林冠华建议下又退了回来,给私方重新选择的机会。

从最近几个月再调整看,由于市场繁荣、供销两旺,形势看好,政策宽松,愿意取消公私合营、重新归入私营的人不少。

特别有几个胆大的私营业主宣布撤回,政府没对其打击反而一视同仁后,鼓励了很多人,都纷纷要求撤回,目前正陆陆续续办理。

这件事对主席颇有打击,他原来以为工商业者真心拥护公私合营,迫不及待想拥抱社会主义,现在看来自已想错了,表现积极的私营业主其实是在投机。

相反,当初认为不积极、拖后腿,最后几个才加入公私合营阵线的私营业主,动摇得反而不多。

这就充分说明口号与实质、外表与内心,根本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

所谓中国社会主义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乃是种理想化的想象,实际要复杂得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