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进击(8,3200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85章:进击(8,3200月票加更)

住房八问的讨论持续了好几天,形成了大量内容和意见,也取得了初步共识。

代表团也在苏联进行了实地参观,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从列宁格勒到基辅,他们惊地发现,苏联面临的住房问题居然一样多且麻烦。

然后代表团又被拉去观摩所谓的苏联建筑最新成果一一装配式住宅建设,赫鲁晓夫同志亲自作陪。

他对这件事非常得意,20年前他就和布尔加宁同志一起倡导大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可惜搞了好多次,一直没成功。

后来这种设想被战争打断,直到1949年被调往莫斯科担任市委书记后才重新开始搞起来。

用赫鲁晓夫自己的话说,为搞这个东西,他付出了百折不挠的努力,在几乎不被人理解的前提下努力推进经过4年努力,终于摸索出了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板和其他钢筋混凝土零件制造规律,目前正在莫斯科开始房屋建设技术革命,以便完成普及型、价格适中的住宅工艺并推广。

一波同志在参观现场道:“我看这赫鲁晓夫楼挺好的,体现了苏联同志在建筑工艺上的创新和世界一流水平。”

听到”赫鲁晓夫楼”这名字,赫鲁晓夫本人先一楞,随后满脸堆笑道:“我们还没想好怎么给这种装配式建筑命名,用我的名字命名是不是不太好?中央目前正致力于反对个人票拜呢。”

哎呀,我觉得也没不好的,既然您致力于这种建筑项目20多年,花了无数精力研究,自然可用首创者名字命名。

今后苏联工人阶级一想到像您这样高级别的中央领袖亲自关心他们的住房问题,也会非常感到自豪和高兴的!

中国目前正推进工业化,也面临住房问题,遗憾的是技术水平和建筑工艺达不到苏联同志的水平,还得继续加强学习。”

赫鲁晓夫被捧得心花怒放,脸上笑得和什么似的,一脸灿烂,连连握手,表示认可。

陈大掌柜微微一笑,苏联目前正面临严峻的权力斗争,几个头头脑脑都想争取中国支持,出发前书记处开过专题会,亲口告诉他面对几个苏联领导应该怎么打交道,碰到赫鲁晓夫就得多戴高帽,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不过一波同志也真是机灵,这就把赫鲁晓夫楼给喊出来了!

如果工人阶级都住在赫鲁晓夫楼里,那不就更意味深长了么?

趁没人注意时,他想偷偷表扬一波同志几句,结果后续对话让他大吃一惊。

“林老师早就在国内让我看过赫鲁晓夫楼啦,当初我还不理解,这莫斯科一转就明白了。”

“那我们国内准备推广么?”

一波同志摇摇头:“不太好推广,甚至可能不太合适。

这种建筑物的预制板和预制板之间,尤其房屋角落处会经常出现缝隙,苏联用水泥涂抹并用专用的胶粘剂粘补。

水泥很容易脱落,而胶粘剂很容易融化,苏联天气冷,还没那么厉害,我们国家尤其南方长期高温高湿,很容易出事。

再说预制板构件需要专用车辆拉送,一般普通卡车不符合标准,而我们根本没那个条件。”

陈云恍然大悟:“所以我们还是建那种三层楼的合作楼?

那是故意的。其实并不是不能建高一点,但林老师意思先把城市骨架扩大,暂时不搞高层建筑,场面铺开,社区营造起来就好了。

如果建高楼,区区几幢就把人都容纳进去,周边就不好开发。”

一上来就多层、高层,今后拆迁会是很天的问题,林冠华尽可能把场面铺开,用低密度建筑把地皮占住,这样20年后方一人口多了,拆迁一次建造多层、小高层还有腾挪转移的空间。

首都新区基本上都是以前的偏的僻地区,根本没什么人,通过这种低密度、大范围社区进行改造,还能迅速体现城市化特点。

中、苏国情不同,不能简单照搬照抄。

苏联贵的是人工,所以要尽可能结构件化;中国贵的是材料,人工根本不值钱,尽可以大量现浇!

现浇当然比结构件组装慢,但不需要结构件那种专用运输车辆、吊机,几个民工培训几个月就可以轻松上手。

砖块、黄沙、水泥也容易依托普通车辆运输,甚至板车拉都不稀罕,煤渣砖已大规模普及,红砖也有在烧制。

邓子恢道:“这东西我也留意过,我们国内有种新的装配式工艺,林老师管他叫一户建!

我看了挺好,里面大量采用木制标准结构件,混凝土用得极少,地基也不用怎么花大力气。

我去首都新区郊区看了几个样板房,非常漂亮,甚至还有草坪、小花园、停车库……林老师打算修好后给专家和顾问们用。”

“木结构?贾拓夫深深皱眉,”我知道是为减少钢材使用,但究竟牢不牢啊?别稍微吹吹就倒了,那才得不偿失。”

“起先我也这么怀疑,但其实挺结实,木头有韧性啊!”

邓子恢道,”不说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美国修房子的主要材料他其实也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木材!”

一波道:“钢材这件事没你们想得那么严重,我做过调研。假设40平方米一套房子,基本上1吨钢材就够了;如果投入100万吨钢材,那就有100万套房子,这是很大的量。

我们今年本来预计进口钢材1200万吨,苏联加码出口后估计超过1500万吨,加上自身产量,年用量2000万吨钢材,难道还抽不出100万吨用来造住宅?

现在造房子最大的制约不是钢材,是水泥!

混凝土要水泥、粉刷墙面还是要水泥,100万套房子只要100万吨钢材,却要大约300万吨水泥!

国内只能生产不到800方吨水泥,还要应付水利和其他重天工程建设,非常紧张。

偏偏水泥这玩意单价还低,远距离运输不太划算,进口规模天然受制约,有些水泥从苏联进口,运费都快赶上水泥本价了,没办法,用量这么大,只能咬牙买。

今年林老师又进口了28条水泥生产线,所有东南亚国家产出的水泥,不说100%吧,基本90%被我们包揽了。

甚至工程上目前用到的还有日本水泥海得拉巴那王公为什么愿意大规模吸纳人口,他搞土改后进口了9条水泥生产线,让赎买后的地主们去投资经营,一半以上的产量准备卖给我们!孟加拉人正好去水泥厂干活!”

海得拉巴土改和平赎买之所以能顺利推进,主要是中国需求给他们找到了落脚点,相比苦哈哈在土里刨食,办厂赚钱不更快?

稳定的市场、简单的业务、更别说还有大批廉价劳动力供应,真是美滋滋。

由于美国对南印4国采取不承认态度,英、法、德正拼命生产并出口水泥生产设备,贯彻并实践了利益共享原则,要不然,中国这南亚宪兵能当得这么稳?

曾山好奇道:“这又是草坪、小花园还有停车库的,那得有多大?”

“占地100—120方吧,可以搞3层,尖顶的,合计面积大约180—200方……独门独户,一家人一幢楼,确实挺好,比农村那些传统大瓦房漂亮好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