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进击(7)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84章:进击(7)

贾拓夫琢磨好一会道:“那这问题就太大了。

首先,如果租金真这么高,那卖给我也不能低价,否则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可如果价格高了,不管是不是市场价,我确实买不起。

其次,不管买还是租,如果都按市场价均衡,那工资还要大规模上涨,中央能通过么?

最后,房屋价格这么高、出租这么贵,我感觉也不利于生产、生活。”

50年代城市房荒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先是抗日战争,之后是国共内战,战火毁了不计其数的城市私有住宅,也使处于战争年代中的人们很少有投资盖房的意愿。

1949年后,多数城市空地多、空房少,市民居住十分拥挤,上海成片棚户区,污水遍地、惨不忍赌。

北京由于军队和机关纷纷进城,大量外来人口更加剧了房屋紧张。

从使用情况看,多数城市住宅稀缺,上海人均住房面积3.39平方米,100多方人口住在棚房中在全国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存在住房短缺,相当一部人流离失所,对社会稳定和秩序产生较大冲击。

由于战争还在进行,财政入不敷出,根本不可能增加住宅供应,1949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刊文称”今天国家资财主要用于进行人民革命战争和用于恢复和发展生产,不可能投下大量资本来修筑房屋。

历史上国内战争刚结束,接而来又是抗美援朝,使1951—1952年间北京东单地区只新建平房349间。

由于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禁区,就算有钱也不愿意投资盖房。

因为苏联曾多次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住宅个人所有权,十月革命后将私人长期出租的房屋予以没收。

中国虽未一律没收,但进行相当程度的没收,分配给贾拓夫这样的高级干部的住宅并不是机关管理局新盖的,全是没收而来的资产,其源头或许是资本家、地主、反动分子,也可能是旧政权资产。

中美互相冻结资产后,上海、北京、天津又没收了一大批美国资产,这些资产一没收后不是贴封条闲置,而是马上分下去安排居住。

一套西式别墅里面会住着十几家人口。

林冠华提到住房问题、房地产问题,又是突破苏联模式的举措。

受左倾思潮影响,对拥有私有财产者长期存在错误认识。

最开始进城时,城市房屋减租运动盛行全国。有人认为,城市解放了,普通市民就可以白住房子,甚至可以平分城市房产。

虽然《人民日报》发表了反驳这种论调的文章,但私底下赞同产权均分的不在少数。

要扭转该局面,光靠确权不行,还得另想办法。

你要搞房地产、征收不动产税,首先就得承认住宅个人所有权,都没所有权的东西怎么征税?

至于城市房产征税、农村房产不收也很好理解,城市房产占用国有土地,农村房产占用私人土地。

你占用国有土地,国家出面收税正常吧?这也是一波同志认为不动产税应该全国统筹的缘故。

从现实逻辑出发,不动产税主要体现在地方,是地方经济发达程度决定房地产价格区分,故应该和地方分享。

至于不动产税依据房价征收就更容易理解,决定不动产价产格的主要是地段而不是建筑物本身。

新疆新建好的钢筋混凝土别墅,基本没有上海外滩的破房子值钱,充分说明地段的重要性。

无论从法理依据还是价格形成来琢磨,不动产税都没什么问题,重要问题在于先要理论突破:承认并保护私人不动产权。

除不动产持有税,还要开征不动产交易税林冠华认为,为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并遏制投机,交易过程中增值差额部分不能完全由不动产所有人享有,应予收税。

征收比例在扣除必要成本后按3:7分享,即个人获得30%增值,国家获得70%增值额。

如为规避增值纳税而故意搞阴阳合同,则税务机关可直接行使优先购买权。

必要成本主要包括:

—房屋装修、修、维护成本;

—贷款买房的贷款利息;

—或者,原始购入价到交易日的机会成本(类比国债利息)。

毕竟买房承担了投资风险,如不买房去存款或购买国债,本身还有收益且能稳定保障,所以扣除机会成本是合适的。

陈云道:“征收房产税本来也没这么急,可适当从长计议,主要基建规模吓人,中央为确保经济和财政稳定,迫切需要税源拓展。”

历史上整个50年代,北京就没怎么造住宅,只兴建了一批中央机关大楼、部分商业及文化设施,极为有限的一点住房也快速修建后交给机关干部使用。

现在场面大不一样,知识分子、外国顾问不断涌入城市,工人也在持续、快速进入。

林冠华通过中财委和外国专家局口径,以中央直接拨款方式在1951年末让北京突击抢修了1万套房子,1952年抢修了6万套,1953年准备抢修12万套,前4个月修了4万套。

站在历史维度,这近20方套房子天天超过历史数据,站在现实维度,这只够安置外国专家和回国知识分子,根本没法大规模给其他机关干部、工人阶级用,所以才要拼命买钢材、未材、水泥搞建设。

不可否认这个举动带来了不少非议,必须在制度上解决。

虽然林冠华的内外债务手段目前来看远没到枯竭之际,但大部分领导保守且不理解现代金融,尤其延安时代经历过被封锁和开荒场面的高级干部,有恐慌感和不安感,总想到债台高筑;

国统区见过金圆券崩溃场面的干部,又担忧转移支付和汇率崩溃。

书记处完全理解这种不安,甚至认为进行过多解释、说明乃至理论创新都不合适,轻则引发大规模争论,重则变成路线斗争。

林冠华还没这个权威和资历来做总结或进行重大政治理论创新,也不适宜在目前这个时候退出,更不可能让他来承担这种压力,只能双管齐下,一方面压制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加速拓展税源。

这和打仗一样,让陕北时代打3发子弹就上前拼刺刀的老红军想象朝鲜战场上价值几千方的炮弹只够打一轮覆盖,甚至火力压制美国人,他无论如何想不通。

非要去讲,那就等他破口大骂败家子。

怎么办呢?

只能进行筛选,跟得上形势的留下,跟不上形势的尽快转业去地方有那说服的功夫,还不如多干点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