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震撼(5)
万生、朝鲜、南亚这三次战争参与过后,甚至朝鲜二次战役还未结束,中央对自身军事实力乃至未来5—10年的战争预判,基本心中有了底。
书记处批复了军委提交的《军事整编计划》,继续展开精简优化工作。
这一次整编与历史上1952年的整编存在很多不同,突出表现在:
—员额总数一直趋于下降,未出现过历史上600万规模的吓人场面;
—技术兵种如饥似渴,技术装备铺天盖地,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
各大军区独立负责战略方向,陆军无轮战需求,也用不着轮战。
就38军这种休息6个月打2周仗的还在眼巴巴等,怎可能再抽调其他军区部队去轮战?倒是海空军不断有部队参与轮战,检验训练成果,增长现代化战争经验根据这次整编计划,军区由四级体制改为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三级体制,尽可能把作战任务与军政任务脱离。
换言之,军区今后只管负责军事动员、后勤保障、行政管理,但基本不再负责打仗;野战部队负责具体作战,受大军区直接指挥,不参与民政事务。
根据该要求,纯步兵、总部及各行政机关人员要大幅压缩,人员尽可能转入地方支援经济建设。
海、空军、军委直属部队、军事院校全面加强,陆军内部特兵种部队要持续扩大。
节约军费并不是这次整编的目标,甚至局部还可实现总额扩大。
整编案里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员和装备不匹配。
以前不匹配是人员多装备少,中国场面是装备多人员少,更确切地说是有技术装备使用、指挥经验的兵员少,还不能盲目拉人头扩军,拉扯的无经验人群会更加稀释技战术水平。
巅峰时高达150万兵力的四野,在林彪手里最后重组为6个军,43军还只是半个军,多占番号没用,现代化装备不会就是不会。
按战略战部队配置,每个军直接下属一个炮兵师,每个师都有坦克部队,另外军还有大量专业直属部队,又有19个独立重装营。
林彪把四野特种兵部队全拆开、归拢,再把军委筹建的装甲兵、炮兵等专业部队全投进去,又靠德国教官团全方位顾问3年,大浪淘沙、反复磨合,费尽千辛万苦才算把5个合成军给编组好了。
番号虽然还叫38—42军,但明眼人都知道,里面兵员很少是新兵蛋子,是从4野原来12个军,包括总部直属部队浓缩下来的,还从转为公安军的部队、华北军区不断抽调合适人员补进去。
原本怕朝战太残酷,林彪留43军在海南给四野当种子,等打起来后发现不是这回事,43军与其他各部差异越来越大,趁停战间隙赶紧把43军抽调回来重新编组,想把这番号保住。
聂总长也只能支持换血,用他的话说,总不能看着装备不用而继续小米加步枪。
栗裕面临类似问题,手下兵力一堆,但要说搞坦克、搞专业炮群,能用的就那么几个,送去刘伯承下面培训,也没那么快出师。
一群身经百战的老将让他设计机关枪+迫击炮战术,个个都猴精,等到间瞄射击、火力掩护、弹幕徐进、装甲突击、地空协同科目上场后,一下子就焉了,甚至想学都学不会。
看着那成串的三角函数、弹道曲线和联合作战计划,字都认识,但怎么玩就不好整,继续把他们放在军长、师长的位置上确实不太合适。
偏偏这些干部级别还很高,不能通过降级、降职来实现优化,想来想去只能缩编、换血,把干部转去搞基本建设,铁路、水利、各类基建都归他们指挥。
原本历史上到1955年授衔时压减的34个军,到1953年就只剩下了23个。
中央认为23个军还是太多,必须再压缩。
全国陆军考虑按战略集团模式整编为18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配置7.2—7.5万兵力,另在6大军区加若干独立部队,全国野战陆军总数不能多于140万。
目前38—42军已基本整顿好,等时机成熟就可宣布转型为集团军,目前为迷惑对手,依然按军来称呼。
整体上还要再砍5个军番号,但编制实在不够用,各山头都有想法,如何平衡是项很棘手的博奔。
论功当然要论,但均衡也要兼顾。
军委内部反复酿讨论时,林冠华提了个特殊情况,驻扎国外的军队有人承担军费,理论上不算本国国防费用、暂时不占本国编制,建议军委直辖,全国各部轮换驻扎。
日本全面侵华前驻屯在东北的师团都给予定期轮换,美国驻扎在海外基地的部队,也需要定期轮换。今后如果在朝鲜半岛驻军,同样可以纳入一体轮换。
隐含意思是对外驻军由中央直接管理,免得与驻扎国形成利益团体派系,最后尾大不掉。
对外驻军对中国来说是新课题,但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不少,美、苏、日都可以学,反复沟通后临时决定上浮到20个集团军,再砍3个。
等轮换形成管理、且野战军独立化后,今后各集团军在全国也能实现轮换,充分消山头因素。
中央最后拍板,第1、2军合并与优化,称第1集团军;
第18、55军合并,称第18集团军;
第63、64军合并,番号改为34集团军。
全国野战陆军20个集团军+各大军区直属部队,共计150万陆军兵力。
第一期由第15、18两个集团军驻防国外,镇守南亚。
15集团军协防南印4国+朱加纳德,核心驻地海得拉巴;18集团军协防孟加拉和西藏,核心驻地孟加拉,作战司令部设在加尔各答。
考虑到支援需要,14集团军派遣至山南驻防,为两军后盾。
至于各孤立飞地,如瓜达尔、阿曼海角、索科特拉岛、安达曼群岛等全部交给海军防御,统称基地。
从该角度而言,中央对南亚高度重视,华北、中南这么大的地盘只有2个集团军,在南亚方向却部署了3个集团军和大量海外基地。
从逻辑上说也无可厚非,毕竟中国也算标准的恒河流域国家,有内河舰队、两洋舰队、海、空军基地和协防国家,等关系顺后就准备签署《南亚共同防御条约》了。
条约肯定有争论,核心在于要不要把”对南亚共同防御条约缔约国任何一国的侵略视为对缔约国整体的侵犯而实施共同防御方针”这一条列进去。
这一条列进去,就会变成与北约、华约并列的南约组织;不列就是单纯以中国为核心的防御条约。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央自已还在犹豫,觉得这样会不会太帝国主义;印度洋各国却十分踊跃,纷纷表态愿意参加并分摊军费,甚至连锡兰都希望加入。
南亚各国政治家眼晴都不瞎,从中国花钱赎买、请人搬迁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虽然实力强,但非常讲道理,最起码比印度、美国讲道理得多。
大家好容易挣得一份家业,可不想轻易交代出去。
尤其新独立的朱加纳德,独立前想的是实在不行在巴基斯坦内当个自治区算了;独立后才醒悟,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