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花钱(3)
听到“苏联卖高档车,所以把捷克和东德的高档汽车产业压住,以至于中国有了汽车生产线”这句话,高岗表情有点不太自然,但没吭声。
确实东德和捷克把几条生产线卖了出来并大规模转产低档轿车了。
但东欧给的官方理由可不是这个,东德汽车制造工业协会(IFA)认为国家需要廉价小车而非豪车,宝马那套四冲程直六发动机太贵了,必须制造便宜的两冲程发动机车型。
为切实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不但蓝天白云标志不准用,连红色标识废弃不用,毕竟很容易联想,logo干脆换成完全没关系的黑色S。
奥迪和霍希也如此,当初4个公司组合为AUTOunion后,DKW品牌负责低端;Wanderer负责中级。
而Audi集中在个性化E级市场,如敞篷车、轿跑车一类,销量仅为0.1%;Horch仅保留F级别,也就是豪华车系列。
现在东德没什么宝马、奥迪、霍希了,只有瓦特堡(Wartburg)和DKW之类,反正西德也没有,宝马只在中国才能存在并实现统一。
不仅品牌要换,样式也要换。
为体现政治正确,显示与纳粹一刀两断,东德宝马340取消了经典双肾外观,取而代之的是类似正三角的金属横条格栅,大灯和前挡泥板融为一体,看上去更像浮筒式车身,符合苏联红军的威严和审美。
作为保留宝马生产线的代价,朱可夫要求东德提供3000辆340轿车作为赔偿。但其底盘和发动机,还是战前宝马的326。
到中国后,林冠华指示进一步改进,前脸恢复标志性双肾,对340车体进行修改,而不是简单的老款重现。
为加快设计,他甚至手工画了草图,把类似3-4代宝马的外形轮廓给设计师看,后者恍然大悟,很快就拿出了符合要求的设计。
除车体重新拉皮,发动机也进行升级,启用崭新的直列6新HEMI发动机。
在此之前,所有汽车发动机都是平头发动机,其进气/排气气门装在气缸侧壁上,而不是在气缸缸头上,且进气出气采用同一个气门。
HEMI发动机采用半球形燃烧室,相比于平头燃烧室,其表面积和燃烧室体积之比非常小,极大提升了热效率。
更少的热量逃逸换来更高的压力,从而能提供更大马力。
这项技术在1948年由牛牛家的捷豹率先应用,美国人第一个将其学走,在1951年锻造出克莱斯勒V型8缸发动机,5.4升排量可带来180匹马力。
美国人进一步改良,将进气/排气气门直接移植缸头,并放置于缸头两侧。
这使气门变得更大,吸入的空气量增加,再增加气门数目,使做功热效率全面提升。
宝马从英国引入全套技术,又从美国搞了几台实样发动机,专家们依样画葫芦打造出2.8升排量,输出马力为84匹的新发动机。
虽然效率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至少路子走对了。
这台发动机被装在新款宝马和斯柯达速派4000车型上,构成6缸发动机中坚。
车体是全新的、发动机也全面升级,最终既不叫BMW326,也不叫340,直接升级为526。
速派4000也改名速派53,但外形没怎么变,大多数人都觉得速派4000外形挺酷,甚至比斯柯达送给朱老总的VOS款更上档次。
总理点头道:“这两款我都见到过,反响据说挺不错......”"
宝马526、速派53推出后,立即被选中为城市豪华出租车。
定2款也有道理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客人,一般安排坐宝马;社会主义国家的客人,一般安排坐斯柯达。
大多数欧美客户不在乎宝马还是斯柯达,喜欢两样都体验下;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客人,有时故意装作没听明白,坐完速派又要求体验526.
北京、上海、沈阳、武汉、南京、广州、天津—共7座城市,准备投放1200辆汽车承担出租车任务,北京和上海最多,一共占600辆,其他4座城市总共才600辆。
下一步打算把奔驰新车型也推出去充当出租车,进一步扩容出租车队伍、丰富车型。
总体而言小毛病肯定不缺,但用户体验很不错,甚至有用户回去后联系捷克斯柯达希望订购,但不得不被遗憾的告知,斯柯达目前没有豪华车,只有廉价版的Popular,还得排队等候。
总算现在中国放开了橡胶供应并予以直售,要不然捷克连轮胎都凑不齐,而要推出不含轮胎的版本。
—辆汽车不配轮胎居然能堂而皇之报价,这就是经互会体系里搞出来的咄咄怪事。
高岗倒不反对生产高档小汽车,一来他很喜欢这调调,二来觉得反正廉价版本也卖不出去,干脆多生产些高档车吧。
听说这些生产线已承接下来陆续改进并国产化,哪怕全是外国专家牵头进行的改进和重新设计,主席也很欣慰。
他重点又看了甲壳虫和T97,这两款目前产能最大,截止国庆,一个生产了850辆,一个生产了720辆,其他型号最多也就刚刚过百而已。
甲壳虫和T97也有不少充当出租车,价格比较便宜,采用《游模式,招手即停。
至于未进入出租车序列的车辆,则全部以内部优惠价提供或销售给各类专家。
像完成第一款晶体管计算机研发的夏培肃就拿到了一辆橘黄色甲壳虫作为奖励。
林冠华解释道:“目前在华外国专家及其家属已逾260多万,按其家庭计大约为60多万近70万户。
后续如进一步引入英、美工业设备和人员,预计人员还会进一步增长。”
在60多万户中,只有不到600户顶尖顾问是政府配车,其他最多只有单位公车使用.
按他们的级别、贡献和国外同岗位薪酬待遇,能负担起甲壳虫之类的汽车。
非要说中国有类似国外的中产阶级,那这批人大体可符合标准。
国内也有很多专家、教授,比如梁思成这种学者同样没配车,而很多国外归来的学者在外国都有汽车用。
林冠华就鼓励他们买或者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先租赁,项目奖金数额大的就直接发汽车;数额小的就发汽车抵用券,本人适当再加点钱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当然还有层次更低一点的,就安排摩托车......总而言之,千方百计把消费拉动起来!
除高级干部外,中国高收入人群主要由外国顾问、知识分子、知名文艺工作者、工商业者构成,相对比例很低,但绝对数量不少,全国合计350多万人;
放在中国少之又少,放在欧洲横向比较,捷克全国人口只有900万,350万妥妥的大型群体。
林冠华建议,重点根据这350万人的需求逐步满足,把高档工业品先销售或作为福利派发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