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花钱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4章:花钱

此言一出,全场目瞪口呆,就连有初步思想准备的一波同志也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林冠华解释道;“定这些指标,首先是拍脑门,但不是乱拍脑门,我和诸位先说原则和几个数据。

发改委有提升城镇化比例的总方针,原则上每年不再新增农业人口.

目前人口自然增量按每年1000多万在提升,85%以上是农业人口,理论上应按1000万转化级别框定;

不巧的是,战后婴儿潮来了,接下去3-4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会向1800万乃至2000万级迈进,转化人口得按1500万级别框定。

再考虑丁业化速度加速的特点,每年估计要吸收并转化2000万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

按此标雀计算,3年就是6000万,4年就是8000万.

这么多人口进城,必然涉及衣食住行各方面,其他都子说,比如衣食就算在农村也要消耗,唯独住这件事,农村房子搬不到城里来,必须扩建。

假设按人均15平方米敲定,8000万新增人口需要新增12亿平方米。鉴于城市现有居住条件还很恶劣,远达不到人均15平方米标准,再加城市人口本身也在扩张、繁衍,需额外再多建设一批,又额外多加了2亿平方米。

当然,你们也看出来了,全国城镇人口和38个核心城市人口不是同等量级,因局部工业化方针,中小城市人口不会有太大变动,人口波动主要会发生在大城市,尤其在核心城市。

我初步框了38个,但具体范围可以变动,比如你们深入调查认为38个不够,需要安排48个、58个,都可陆续增加。总方向基本如此考虑。”

众人恍然大悟,几个总工马上埋头苦算起来。

按目前确定的三层楼、底楼略高可做营业用房的标准砖混结构建设方案,每平方米住房需耗费钢材0.025吨,水泥0.075吨

按14亿平方米计,需占用钢材3500万吨,水泥1.05亿吨。

工程币们解释道,水泥不但包括建筑物主结构、]顶部、楼板现浇,还包括局部装修抹灰找平、围墙粉刷等其他配比用量和中途损耗,意思从开始建造到完全能住人的水平计算。

—波皱起眉头,迟疑道:“"钢材不够吧?上次开会,听说咱们国家今年最多也就500万吨出头,就算后续几年持续增长,也不可能把钢材全拿来盖房子。

要进口的话,代价估计不小。

今年建设系统新造的城市工人住宅数比较保守,到年底竣工面积是4800多万平方米,大概100万套出头。”

林冠华点点头:"稍微有点多,但比我预期要少,钢材已初步解决了,现在就差水泥了。”

"解决了?咋解决的?”

建设部部长陈正人很不解,“这不是差一点点,差好多啊!我们本来认为明年建设7800-8000万平方米住宅基本有把握,咬牙冲到9000万也许可以实现。”

“进口。"林冠华问,"“你们知道国际上目前小麦和钢材的比价么?”

众人摇摇头,确实不太懂这个。

"目前2.5比1,出口1吨小麦可换回2.5吨钢材......”

林冠华轻描淡写道,"最近和苏联签了合同,准备进口1200万吨钢材,明年9月前全部到位,但我估计苏联还能再多出口些。

这批进口钢材80%以上是螺纹钢或其他普通建筑钢材,可拿来盖房子,也只能用于盖房子!”

最普通的螺纹钢品种是2.5比例,苏联如出口特种钢、型材等技术品种,可按系数换算,比例会下降。

但苏联计委和主管冶金丁业的部委计算后发现,按中方报价,居然出口大路货建筑钢最划算,损耗最低、扩产也最容易。

于是米高扬签署的合同就基本定为建筑钢。

这当然是林冠华故意的,如以特钢、型材为主,那中国塞给苏联的劳动力就不太派得上用场;以大路货为主,那人口就正好使用了。

对苏联而言,扩产螺纹钢真是有手就行,少数民族同胞培训2个月就能在老工人带领下正常上岗。

虽然事故可能会多—点,但工业化哪有不出事的,没事,先往上堆产能再说!

苏联钢铁产能一年3800万吨打底,经紧急扩产,提高到4500万吨毫无困难。

考虑到粮食缺口,为加速出口换取小麦,马林科夫同志亲自制定了4800万吨的高指标。

其实这是饮鸩止渴,苏维埃体系不允许裁员,明年扩产实现4800万吨,需那么多人手,往后几年就停不下来了,必须也出产这么多粗钢。

否则—旦转产型钢、特钢,马上面临一大堆工人阶级下岗没活干。

不出口也不行,中行打通经互会体系,获得外汇时,莫斯科还没想到自己面临粮荒呢,有大笔外汇信用证,当然先花了再说,大不了慢慢还账就是。

结果几个月后场面逆转,不但信用证还款的钱都不够,更别说还得抓紧从中国进口粮食,又是大规模耗费。

本来还能压缩其他进口而只保证粮食,可—想到年初暂停进口莫斯科排长队的工人阶级,所有人都默契地不开这个口:现在是斗争最要紧的关头,谁得不到群众拥护,谁就可能接下去灰溜溜下台。

在林冠华的操盘体系里,国际粮价还得升,苏联粮食还得继续紧缺,粮钢比例必然会往3升。

下—次再签署大合同,1500万吨钢材也只够换500万吨小麦。

水泥场面类似,中国当年产量大约在1100万吨多,而苏联水泥产能在3000多万吨

两国都丕在迅猛扩产,中国上—阶段确定的指标是3年翻—倍,即3年后达到2400万吨/年,苏联预计1955年可达5000万吨。

苏联水泥扩产的劳动力很多也是中国移民,毕竟基础性工作也不是特别难。

全部靠新移民当然不行,但每个厂加20%移民新工人,再加20%产能指标,基本啥问题都没有。

这也是苏联不抵制从中国“进口“移民的关键,好处实实在在看得见,说中国支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讲得通。

为扭转粮食供应不足,苏联暂停很多大型工程,一方面自身建设留有富余,另—方面通过堆劳动力增加产能,对华出口1500万吨水泥也可预期。

—波盘算道:“钢铁我先不说,看起来基本够了。水泥就算真买到1500万吨也不够用啊,分解到4年都要2500万吨哩。”

“还有其他地方可补充进口......."林冠华叹了口气,“日本、南印、马来亚。”

从日本进口肯定是必然,中国如从美国进口水泥,肯定不会千里迢迢从本土运来,必然是美国资本家控制下的日本水泥厂生产成品送到中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