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迎新
李承晚被暗杀的消息传入北京时,林冠华正参加全国工业系统劳模表彰大会,当他
和劳动部部长李立三等人一起把奖牌、证书发给获奖者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次全国劳模评选很有含金量,不但获评人员都是久经考验的工人阶级同志,格局
比较高,视野也具有国际范。
援建的罗马尼亚炼化工程师阿尔比那,扎根中国、狠抓曲轴生产质量的捷克质检员
马雷克,滇缅铁路修筑中遏制雨季水土流失的德国技术员海顿等多名外国劳模名列
其中,显示他们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经历。
基于可理解的原因,特殊战线同志不参与公开表彰,由国防科工委负责内部表彰。
工业委奖励劳模还是很下血本的:200多名全国劳模,每人奖励一辆甲壳虫小汽
车!并要求优先解决住房问题。
在中国劳模中,林冠华最看重发明群钻的倪志福。
根据总装要求,国营618厂(北京永定机械厂)接了修补抗美援朝中局部车体破损
的装甲车工作。
由于采用特种合金钢,修补需在特种钢板上钻眼,但钢板硬度极大,常用钻头对付
起来很吃力,连配套的苏联席乐夫钻头都很难钻动,经常搞半天没有奏效。
刚分配到该厂不久的青年工人倪志福参与了这项工作,在用坏许多钻头后,他决定
改良普通钻头,攻克难关。
倪志福反复琢磨测试,把磨坏的钻头尖部和两角磨掉,让它变成三个尖、七个刃
后,能很快在钢板上打出眼,且钻头磨损率大大降低。
该发明很快引起轰动,三尖七刃钻头被有关领导命名为倪志福钻头,称赞它“为钻
孔工作开辟出一条新道路,飞速提高了生产效率,立即成为机械工业中的一项重大
革新”。
林冠华开始没留意到其中情况,甚至还考虑要不要从后世买入一批钻头来解决问
题,听到倪志福这名字才反应过来。
历史上由于中国不重视专利制度,及倪志福认为在钻头研发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工
友的帮助,他并不能把发明创造据为己有,拒绝了倪志福钻头这个称谓而改名群钻。
群钻技术专利不但在中国可免费使用,在国际上也属于公开技术,一分钱专利费都
收不到。
既然工业总监管这茬事,便不能再走老路,更何况中国专利制度已建立起来,需要
树立一个典型。
林冠华要求群钻迅速申报专利,并去欧洲申报专利、寻求标准化出口。
考虑到一般工人阶级乃至国内企业基本不熟悉这件事,科技局单独成立中国专利总
公司,管理国有企业中由工人阶级联合创造的专利成果,并以国家名义对外申报。
申报完成后,国内专利运用由主管部门确定技术授权费标准,由国家、承担机构、
实际发明人按7:2:1的比例分享费用成果;
如获得国际专利授权费用,则预先在扣除有关申报费用后继续分润。
倘若没有国外收入,那申报费用就归国家承担。毕竟,在英、法等国申报并维持专
利还是一笔不小的钱。
这样做能有效鼓励各企业广泛开展发明创造,而不至于像历史一样,好不容易有项
成果,一成功后国家推广,全国各企业免费分享后一拥而上。
不但搞出新成果的企业没有落到什么好处,反而给自己平添了无数对手,最后只落
个心灰意冷、懒得再搞发明创造的下场。
由于厂子是国家的,其他国有企业获得授权费也由国家出钱,有部分人认为是不是
多此一举?
林冠华不这么看,甚至以收税打比方:税务人员要从国家这里领工资,又负责给国
家收税,能不能说工资直接从收上来的税款中抵扣就行?
这显然不合理,现在财政体系都十分强调收支两条线,没人会犯这个错误。
林冠华的安排仔细考虑后也可理解:不这样操作,无法保护并鼓励大家搞发明创造。
苏东集团不太承认专利,所以可能会直接山寨中国专利,但这没关系,工业总监会
山寨更多苏东产品,大家彼此半斤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