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突破(6)
随后,林冠华在众人陪同下,视察了北汽工读职业学校。
工读职业学校与后世习惯上为不良青少年开办的矫正学校(也称工读学校)不同,
是附属于企业而发展起来的。
起源最初在天津,作为北方老工业基地,工人们生产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文化所
限,技术革新、改造存有困难,急需进一步提高专业文化知识。
历史上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在天津国棉一厂诞生,但时间要到1958年,当时有51名
从全厂各车间抽出的生产工人参加,每人每天上班6小时,再上学2小时,称之为
“六二制”半工半读。
随后,春和织布厂、飞龙橡胶厂等一批工厂也陆续办起了全厂性半工半读学校,有
些工厂还根据生产实际开展“七一制”半工半读。
这个历史时空,工读职业学校发展早得多。
最开始是几个核心企业的随堂学校,当初大量德国专家、设备抵达中国时,因缺乏
合格的翻译和技术骨干,几所大学都抽调教授和大三、大四学生下去,直接在工厂
里安营扎寨。
一方面通过实践提高理论学识,另一方面也把知识教给技术工人,形成工读职业学
校的最初起源。
作为对比,历史上156项目,苏联前前后后共派遣了2万多名专家来华工作;林冠华
引入的专家,光德意志籍就超过20余万。
就整体而言,中国懂德语的人才比懂俄语要多,在工业领域愈发明显,旧中国习惯
于学德国,后者也曾经帮中国设计过工业化发展规划,曾留下了不少人员。
随着专家如潮水般涌入,大学生和教授杯水车薪,不敷使用,各方面只能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北洋时代兵工厂老翻译们被挖掘出来,好多人甚至都已年逾六旬甚至七旬;
去德国学过军事技术的人员送入军队,学过工业技术的送入各大企业;
在德国生活定居的华裔尽可能招募回国充当翻译;
青岛学过德语的人员全部请来使用。
还有部分就直接用英语人员补上,毕竟德国专家好多能说不错的英语,大家相互凑
拢也能对付解决。
工读职业学校更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普通工厂学习日常文化知识,外国设备、
有外国专家坐镇的工厂加学外语。
不但平日要抽出一定时间学,甚至晚上、休息日也要进行攻读。
光为缓解翻译人才不足问题就出版了《速成德语》等教材,在高校里扩招各外语专
业,甚至连普通中专都有对口德语学校。
随着企业办社会体系陆续停止,原有教师、教室不能浪费,工读职业学校又开始向
职业学校靠拢。
以京畿地区为例,今年各工读学校招收5000多名初中毕业生入读。
一般由厂长兼任校长,另配专职副校长,根据本厂生产发展需要参照全日制中等专
业学校设置专业、安排教育计划。
开始阶段,学生半天在课堂学习,半天在对口车间劳动。
鉴于学生进车间要固定和老工人订师徒合同,半天劳动和师傅每周倒一次班有矛
盾,后改成一周学习、一周劳动,学生随工人倒班、确定师徒关系,并对学生生
产、学习、生活实行三包。
学习时本着“工种轮换、一专多能”的原则,在几个主要工种上基本达到能独立操作
水平后,一般达到二级工水平就固定在具体工种上。
北航、天飞、北汽、北京电子管厂、北京电子仪器厂、蔡司(中国)光学公司、天
津感光胶片厂、天津无线电厂、天津制药厂、唐山钢铁、唐山六汽(斯卡梅尔)等
纷纷设立类似学校。
这种建立在学徒与工读体制基础上的学校,一方面锁定培养关系,锻造了后续劳动
力队伍,另一方面给学徒生发放薪水,帮助他们减轻家庭生活负担,因而十分受欢
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