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选择(4)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538字2023-08-1201:02:00
“现在林老师真是家大业大,连加拿大都上门来合作了。”
张宗逊笑道,“不过我略有点疑问,咱们军备项目很多了,光飞机就有大几十个项
目,姑且不说高昂的成本和投入,咱们配套人才梯队能不能跟得上?”
林冠华叹息道:“就因为跟不上所以才借鸡生蛋,搞这么多项目啊。”
粟裕诧异道:“林老师,这话如何解释?”
林冠华道:“粟总长,我打个比方,一个军校刚毕业的年轻人想快速成为独当一面
的军、师级指挥官,您觉得直接去基层当排长冲杀一线积累经验好呢,还是跟着您
在指挥部里鞍前马后、端茶倒水,您有空时指点他两句好?”
几个元帅、大将互相交流了眼神,略有所悟。
陈赓沉声道:“这件事其实很麻烦,基层指挥官,有时敢打敢拼就够了,高级指挥
官需要更多悟性。我觉得两者结合为宜。学以致用。”
按一般航空工业发展逻辑,先要打好其他工业基础,培养受过完整航空教育的团
队,最好领军人物还在成熟大公司里干过,能有机会接触实际项目,以这部分骨干
为支撑后重点发展1-2项目,实现质的腾飞。
但这流程需要时间,而中国恰好欠缺时间。
国防要迅速现代化,要马上用最先进的装备,没机会从容不迫等待人才学习成长再
开发新装备供军队使用。
大部分国家选择采购一批先进或次先进装备,先尽可能仿制补上短板再转入自主研
发,林冠华认为中国太大,又面临直接战争压力,没办法按部就班,依靠外部进口
成品很容易被卡脖子。
他直接引进团队,让国外团队替中国研发、生产先进装备供军方使用,把仅有的人
才像撒胡椒面一样撒进去。
外国专家在中国研发本身也是项事业,不但可确保养成研发体系,还有传帮带作
用,相当于本国人才在外国公司里实践并接触项目,且因为这项目是中方出钱,开
放度更高,不用担心对你藏着掖着。
“另外还需要重视,项目推进最后不一定能结出果实。”
林冠华解释道,“以战斗机为例,我们安排了J-5又安排了J-3,好多同志表示这两
项目其实很多功能重叠,集中精力攻关能省不少钱。但也得考虑到,攻一个项目,
全押宝在上面,万一最后不成功怎么办?
或者说,拖很多年才成功怎么办?
就像B-29,你要说他的制造技术我们完全吃透、掌握了么?我觉得够呛,但B-29已
过时了。”
聂主任叹气道:“只能多烧钱,靠金钱来弥补基础薄弱的短板,弥补时间不足的欠缺。
不光航空,很多军备都是重叠的,是林老师弄过来练手、培养梯队用的,顺带也帮
助我们思考不同的战术体系该怎么建设。”
对后一点,几个陆军出身的老总深有体会。
同样是主战坦克,苏联T-54/55系列和英国百夫长系列运用思路绝对不同,和美国
M-46/47/48也不相同。
即便这样,因国产坦克设计师还没练成,林冠华又尽可能依托德国专家启动E系列
研究,打算再搞一款德系。
至于哪一套更适合部队用就说不好了,反正先研究、生产,把产能拉起来,哪怕将
来自己用不着,卖出去给别人也可以。
中国的作战思路肯定和美苏英德都有区别,没准还得走自己路才能把真正契合的设
备理念给传达下去。
林冠华讲了个梗:通常而言,便宜的东西各有各的缺点,贵的东西只有一个缺点——
贵!
至于怎么搞钱,三军头头都一脸灿烂:林老师绝对有办法,俺们就不班门弄斧了。
想想也是,打澳新搞了5亿美元,南洋各省这里又获赔一大笔。姑且不说领土、资
源、产业这些难以用金钱估量的价值,单就十几亿美元购物卡基本就把军费给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