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交易 (15)
根据发改委清单,约定苏联在1956年要对华至少出口1200万吨钢材、550万吨化肥,40万吨有色金属,如有超额,中国同意照单全收。
林冠华认为莫斯科必然完不成这些任务但不妨碍他和米高扬一起签订合同。
只有这么写,才能保证莫斯科在“正常情况”下获得较大顺差。
贸易部谈了大目标,计委按照目标清单组织了生产,最后达不成,板子全打在交通部门屁股上。
交通部门也可推给国防体系:要不是给库尔德前线送了那么多东西,我们怎么会弄不过来呢?实际运能明明在上升好伐?
从53年整顿以来,远东铁路实际运力年年攀升。你瞧,我们被美国佬炸掉了多少机车和车皮,我们叫过苦么?
你要确保完成东线运输,还得加人、加线路、加机车、加车皮、加各类装卸设备。。。。。
这不铁道部权力无形中又大了一圈?
贝阿铁路也开始勘探并做前期论证了。
大家都是聪明人,就苏维埃这体系,只要加了人加了编制,尤其是铁路,那永远不会裁撤,社会主义难道还能让人失业?
至于政企分开、自负盈亏这种,那根本提都不用提。
铁路是国家命脉,你居然还想赚钱?
场面又回到当初林冠华用过多进口挤爆西伯利亚运能一样,北约一封锁后,所有铁路都要保障苏联本国优先使用,东欧东对华贸易尽可能走海运。
不但货物走海运,还因苏联忙不过来,中国与东欧绕过经互会体系的直连贸易比重第一次超过60%,最高的捷克斯洛伐克甚至超过70%
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颇有默契地盼着老大哥再和美国人多打一会。
中国出口大增,东欧对苏出口也增加不少所以莫斯科才要玩旧军舰原价销售的骚操作,要不然全是逆差,这账目没法平了,
马林科夫道:“铁路运输我当初批评过他们很多次,虽有一定提高,见效始终不明显,这回遇到帝国主义封锁,海路不能用,导致运输能力下降,也不是我们故意不肯完成。
正如中国同志所说,我国产品也生产了出来,积压在仓库里同样是件麻烦事。
林冠华趁机道:“海路不畅可以理解局部做些改革我觉得有利于两国贸易。比如,我国出口商品最重要的集散地是满洲里,效率非常高,但毗邻的贵国货场还在用传统作业法,速度不行。我们很着急,又没办法越俎代庖,我在考虑能不能进行改革?”
根据林冠华要求,满洲里站经过3年的改革拓建,大量引入先进的集装箱吊运装备,已尽可能改用集装箱发送,速度非常快。
一列装满100个集装箱的火车,从卸货开始到装上新集装箱,中方标准作业时效是6小时平均2分钟完成车辆就位、抓箱、起升、车辆转弯、落箱、脱钩等动作。
苏联还在采用传统的车皮装卸工作,别说6小时了,动辄16甚至18个小时。
以前这效率完全没问题,一直到苏联交还中长铁路时,满洲里货运规模每年只有几万吨,哪怕一天只千1趟都远远超过这规模。
随着中苏贸易快速提升,这效率就跟不上要求了,铁道部大力投资投资扩建满洲里货场,一口气将站内铁路线增加到12条,除2条为确保客运而需要进行换轨操作外,其他各线全部可容纳宽轨列车进入
换而言之,中方极限每天每线可完成400个集装箱装卸,10条线就是4000个集装箱,按每个集装箱20吨计算,日均峰值8万吨。
当然这是理论速度,实际因为有不少传统车皮,肯定达不到,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苏联也为应对激增的运能也进行了改扩建,但连6000吨/日都很难有效突破。
林冠华意思很明显,你们别瞎整了,干脆火车全开到满洲里,其他统统不要管,无论装货卸货、加煤加水等服务全我们包了,就这样你们还能快点。
从苏联发货过来也得采用集装箱运输并统规格,要不然传统车皮也快不到哪里去。
米高扬点头称是,问道:“这也是好办法为什么此前不提?
提了,你们不同意。
“为什么?
马林科夫瞟了他一眼:“问题可多啦,铁路是国家命脉,怎么能让外国同志管呢?这是其
其二,中国集装箱全是美标,用英尺定我们也有点集装箱,但规格不通用,如果苏维埃用美标,政治上无法交代:可如果用苏联标准,没法通用化。
林冠华摆手道:“也不能说是美标,国际通用集装箱宽度都是2438mm、长度分四种,高度也有四种,一共13个规格99
马林科夫嘿嘿一笑:“对啊,2438mm正好8英尺;如果叫我来定,要么2.5米,要么2.4米,怎么会定2438如此奇怪的数字呢?
米高扬有点不太高兴:“就算美标吧,美标集装箱装来的粮食能吃么?我看北美粮食装运过来都用这种集装箱,按你的意思,用了美国集装箱,吃了美国小麦做的面包就变成帝国主义走狗了?“我不是这意思,我只点出存在的问题,并不认为这是对的。确实要改革,但不要瞎改得考虑方方面面。
眼看两人差点掐起来,中方几个常委被雷得外焦里嫩,陈云连忙打圆场:“两位看做点变通行不行
就按冠华同志所说,我们在满洲里设个专属保税区,苏联火车不管装货还是卸货,全都由满洲里铁路职工完成,我们划给你们一个区,在这不需要应付海关,依然视同未出境只有货物提走时才办理海关手续。
这就不存在我们管理贵国铁路的政治问题
至于集装箱嘛,我建议淡化意识形态色这就是国际标准集装箱,我们与英国、西彩欧乃至于东欧各国,目前都用这种箱子,东德、捷克的工厂还持续帮我们在生产集装箱
反正苏联集装箱目前很少,为提高效率建议采取相同标准能节约时间。大不了用毫米而不用英尺、英寸标注。
谁知米高扬和马林科夫居然异口同声地“保税区又是什么?问:
主席微微叹了口气,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陈大掌柜又让林冠华做了番名词解释,听说这场面最开始在澳门和香港办起来,两人倒没怀疑和美国相关
懂的都懂,目前中美贸易根本不正常,这保税区显而易见是中欧贸易的大头。
实际上保税区里出口美国的东西可不少,“自由世界”猪景刷、泡面全走这路子出口!
碰头会开了大半天,《中英协约》的事算扯完了,中苏逆差及后续优化运能等问题也扯完了。至于代购走私啥的,米高扬绝口不提,林科夫也不吭声,
中方很知趣地不问库尔德前线情况,毕竟苏联人不想说,装不知道最好,当初苏联人过来,中方也不是很想提抗美援朝的事。
本以为晚上好好招待一下,白酒喝几圈就差不多了,哪晓得两人喝酒非常克制,压根没斗酒想法,反而悄悄拉住王稼祥,问夜里能不能再找主席和总理谈点机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