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新思维 (3)
随后,众人又查看了旁边堆放的,用于技术验证的M46/M47/M48和百夫长坦克
曼施坦因好奇道:“听说中国有完整的M47坦克生产线?”
林冠华点点头:“利用日本赔款从美国买回来的,当时底特律和大陆机车公司都急着推销,搞得我们挺不好意思,最后坦克生产线买了底特律公司的,火车机车生产线买了大陆公司的。
当然,美国不可能把最先进的东西给我们,坦克生产线只到M47,机车生产线只到Z-8/Z-8型挑战者蒸汽机车......考虑到有现实需要,再说价格也不贵,全部要了。99
挑战者蒸汽机车是二战时美国研发成功的重型蒸汽机车,依然使用传统燃煤动力。
但因其应用了高级合金钢、焊接锅炉、滚柱轴承等一系列新技术,牵引力非常大,利用重载轨道,在平坦直道上可轻松跑到130公里小时以上,非常适合牵引快速列车。
美国因为要求将锅炉改为燃油等内燃体系,已濒临淘汰,汰但在中国仍属比较先进的行列,铁道部爱不释手。
引进成品、生产线后立即投入生产,专用于各类重载长距离货运列车并尽可能提速
当苏联西伯利亚铁路还在以30公里的平均车速慢吞吞前进时,东北铁路干线上的快车平均可达60公里以上。
1934年,满铁精心打造的高速列车亚细亚号首次运行,创造了以7个半小时跑完长春到大连全程701.4公里的纪录,途中停车只有大石桥、鞍山、沈阳、四平4个车站。
正常状态下平均运营速度为每小时85公里在20年前已属不可思议的高速20年后,东北铁路网通过整固、换轨、优化管理等工作,哈尔滨到大连的特快列车跑完946.5公里全程只需9小时又27分钟,平均车速突破100公里/小时。
产品在各港口装船,以集装箱形式送到大连,再通过中东铁路快速送达满洲里、绥芬河等铁路口岸,高效管理使得中国尽管营运网络密度不够,但输出效率远高于苏联管控时代,
铁道部正紧锣密鼓地快速推进兰新线建设,希望早点联通西北,直接与苏联中亚铁路网对接。
铁道部、商业部实在受不了西伯利亚那渣一样的速度了
让中国来管苏联铁路或许不可能,那就只有重新开辟道路,随着西北领土全面交接完毕,所有铁路也在中国地盘上,这总该中国管吧?
得益于高度重视与大密度的人员、设备投入,兰新铁路建设速度比历史上要快不少。元时空1958年12月才铺轨越过甘、新交界的红柳河,现在足足提前2年又11个月,在今年1月份进入新疆。
到迪化还有978公里,与此同时,西北领交还后,从巴尔喀什湖北端的阿克斗卡到迪化的铁路也是800多公里,只要铁路能接到这,就可重新与苏联铁路网衔接
铁道部在一五计划中又调整了计划,直接向苏联购入有关铁路建设设备与器材,建设从阿克斗卡经阿拉山口抵达迪化的铁路,与兰新铁路采用同时施工模式推进,要求3年内竣工对接,1959年春节投入试运行。
这样一来,等于从连云港到西北将直线贯通能有效取代大部分西伯利亚铁路的角色。
历史上的苏联包括后来的俄罗斯,一直对中国铁路与中亚贯通而抱有敌意。
当下在急需物资续命前提下,多一条贯穿中-欧的铁路,对苏联都是利好,更不必说还能消耗苏联基建物资和设备,也算拉动了经济扩大了销售中央对此很重视。
为什么一直西北经济不如东南,和交通不便密切相关,现在如果能与苏联、东欧展开大规模贸易,贯穿铁路、建设工厂,则一开始的发展场面就比较好。
在新疆发展纺织业、食品工业供应苏东市场,未尝不是个理想选择
凯塞林听完有关解释,又查看了M47上那810匹马力动力系统在E-50验证型号的测试长长舒了口气,对专家们说:“瞧,这就是我说的困境。”
朝战中,美国M46/M47不具有多少优势迅速淘汰,尽可能换成M48。
但多M46/M47都已生产出来,不可能闲置不用,借着北约军援体系把这批产品塞给其他国家,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巴西、西德甚至法国都买到了一些,随着库尔德战役打响,土耳其和伊朗也搞到了不少
为什么华盛顿对西德扩军很上心,一而再、再而三怂恿其扩大编制,就因为找到了极为有利的倾销市场。
美帝淘汰下来的坦克,归西德
淘汰下来的飞机,归西德
不要的步枪和机枪,还是卖给西德..。。
口头上说反对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势力死灰复燃而不允许西德搞军工,懂的都懂,真要让西德把军工体系全面恢复起来,哪还有美国剩余物资什么事?
到时西德不但不买美国货,甚至还要抢美国市场,华盛顿绝对受不了。
至于中国搞M47生产线是另外一回事,中国在朝鲜俘虏了太多的M47,连M48对中国都不算是秘密,在军工体们反复施压下,最终同意了坦克生产线出口。
毕竟,中国拿这么多M46/47不可能当摆设,必然要使用,只要一用就有可能损坏需要毕竟,中国拿这么多M46/47不可能当摆设,必然要使用,只要一用就有可能损坏需要备件,有生产线就能随时补上。
同样的东西,中国生产出来明显更便宜还不用花美元。
装备M47的西德也知道这件事,偷偷摸摸和中方表示,质量可以的话,有些配件我就问你买啦。
林冠华欣然接受,毕竟还要和德国谈设备贸易,正好用来冲抵。
在曼施坦因和凯塞林看来,一旦扩军到36万国防军,还全面装备美国坦克,不投入大战的情况下,下一步再想自研就千难万难
美国不断在持续改进M48,还在研发新的M60坦克,一旦等美国研发M60成功并大规模换装,淘汰下来的M48必然又塞给西德。
别说坦克了,就是德国人想要试试FAL突击步枪,都被美国无情打断:必须用M14。在这种局面下,唯一能选的就是阿登纳部署的这条路:在中国保存火种、跟上世界技术的发展进度,等国际形势出现转机再做打算。
他们过来露个脸,和德国专家到招呼,也有助于安定人心,告诉专家们,短期内搞事业只能留在中国了,回德国5-10年内想都别想大家踏踏实实干吧
陈康觉得德国人还算比较务实,国防科大也有一批外聘教授,毕竟株洲到长沙很近,讲讲课,搞些研究、做些通用课题很受欢迎
晚间时分,曼陀菲尔陪同艾哈德与林冠华密谈,主要接洽欧共体-中国全面合作协定
密特朗先生已来我国沟通过了,阿登纳总理愿意参加这份法国牵头的中欧经济协定并接受合作条款,我们也赞同有关欧共体的发展思路......99
艾哈德补充道,“但目前遇到了现实困难各国为占多大盘子争论不休,迟迟定不下来。“法国给你们留了多少盘子?
“法国提议欧共体6家一共300亿美元配额法国独占一半,150亿;给我们50亿,比利时和意大利各40亿;荷兰15亿;卢森堡5亿。
艾哈德道,“如果比利时和意大利都能有40亿,那我们拿50亿就太少了,这和德国的经济与技术地位不相匹配,也和中德关系的密切不成正比。”
“你们想要多少?
“80亿,或者75亿,最低要求不少于70亿!”
艾哈德愤愤不平道,“目前法国这一手,有点抬比利时打压我们的意思,老实说我能理解法国的担心,他们稍微搞点小动作也认了,谁让目前我们政治上还受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