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新思维 (2)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81章:新思维 (2)

打趣归打趣,正儿八经到长沙国防科大参观时,林冠华非常重视,对众人介绍道

“姑且不说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与制定镰刀计划闪击西欧的成功,单就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就很值得重视..39

林冠华解释道,“保卢斯兵败投降,德国东线战场陷入全面瓦解的境地,如果没有曼施坦因元帅指挥10万兵力击退50万苏军并稳固战线的哈尔科夫反击战胜利,战争恐怕会提前1年结束。

别说720事件了,可能连诺曼底登陆都没发生,苏军就要开始进攻柏林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这从性质上讲绝对不错,但如果没哈尔科夫反击战,苏军取得的战果远比实际要辉煌得多。

这场战役是经典的绝地反杀,值得好好研究

随后,他话锋一转,又谈到凯塞林:“凯塞林元帅是难得的陆空复合型指挥家,年轻时当炮兵,后来转行当空军,就和中国空军建设体系一样,都从陆军中孕育出来,这种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

更难得的是,在战争后期他又转回陆军重新指挥了意大利防御战。

1943年,盟军就在意大利登陆导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但直到1945年,盟军依然无法从意大利推进到德国境内。

目前名声大噪的克拉克五星上将当时是意大利方向指挥官,面对抵抗毫无办法....

当然,克拉克将军很善于学习,我个人感觉他多半汲取了这段山地作战的经验教训,后来打得颇有章法。”

众人热烈鼓掌,连带两位老帅也满脸红

光。人与人都是比出来的,当初克拉克拿不下意大利,大多数人觉得是克大帅菜,不认为凯塞林多牛逼。

等克大帅在北海道、库尔德两挫苏军,舆论观察家们才如梦初醒地反应过来:不是克大帅菜,是因为当初他碰到了更强劲的对手!

现在你还说克大帅菜么?

苏联人第一个和你急!

随后,大部分代表团人员参观了在株洲的以奔驰为基础的民用汽车工业,而林冠华、陈康等陪同曼施坦因、凯塞林和曼陀菲尔参观德国工程师已初步研制成功的E-50坦克

仔细分析起来,E-50是多国产品释合

底盘的技术基础来源于中国获得的IS-3生产线和技术资料,林冠华强迫德国人抛弃了多重交错负重轮概念,减少维护难度

发动机和变速箱本考虑采用MAN公司的高功率版MB507水冷柴油机,但因体积及稳定性

发动机和变速箱本考虑采用MAN公司的高功率版MB507水冷柴油机,但因体积及稳定性问题,还需做进一步适配,故采用其他型号过渡。

过渡型号也不是随便挑的,用的是牛牛家百夫长坦克的罗-罗流星汽油发动机,功率650匹马力。

基于原始IS-3底盘,德国工程师将其车体加宽到3.4米,拉长到7.36米,修改了前部很难处理的箭型正面。

其他传动、悬挂基本保持原技术规范,但进行合理化提升。

最大修改在炮塔上

苏联为突出隐蔽性,IS-3整体车高只有2.4米,炮塔非常紧凑,视野也差,那门分体式装弹的122坦克炮也十分笨拙。

德国专家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首先提升车高,将2.4米拉起到2.85米左右,但仍比百夫长的3米略矮一些。

其次换用最新的L7线膛炮,专家们进行过测试,性能优越于任何105炮,也比苏式122炮威力更大。

根据德国经验和参考百夫长内部布局,大量加装先进设施,类似主动红外夜视、双向稳定、车内加温系统、三防系统和潜渡装置都考虑进去。

这么多加装后,内部空间依然十分宽裕体验过E-50再去挤IS-3,简直就在活受罪

人员配属上,德国专家与时俱进,将德国传统5人车组调整为4人车组。

十多年过去,无线电技术进步非常快,中国最开始搞坦克,因为旧货太多,电台不足还想方设法拿二战德国老电台凑数

等稳定下来,特别有了生产线,包括电子工业快速迭代后,目前都准备采用最新的晶体管无线申系统。大大提高了便利程度,完全没必要再专设无线电手

包括英国百夫长、苏联T-55在内,大部分主流坦克都换成4人车组。

由于中国军人相对欧美体型更小些,如果连德国人都觉得空间可以,那中国感觉就非常宽裕

自然,这么修改后,重量肯定要上升,相比46吨出头的IS-3,E-50尺寸虽然比百夫长略小,但因防御水平是参考IS-3制定,总体装甲要比百夫长厚实,总吨位达到52吨。

好在发动机提高了100多匹马力,机动性依然能维持不变。

正在劳作的德国工程师们看到曼施坦因和凯塞林等人到来,一脸惊诧,做梦都没想到这一幕。

有几个胆子比较大,问道:“元帅阁下,听说国防军重组并扩军了,您是不是代表国内来考察新坦克准备定型生产?此言一出,大家都比较尴尬

凯塞林叹了口气:“我也想啊,可惜时机还不成熟,大概得等我们这代人全死了,美国人不再害怕了,才会开放德国自己建设国防工W

别说生产装备了,我来中国考察都提前打了申请报告才允许来,这还是克拉克将军比较好说话,换其他人真不一定...

曼施坦因点头道:“坦克我看挺不错,可惜现在遇到大麻烦,国内修完了李奇微防线,防空塔与导弹雨的组合让传统装甲突击战术一筹莫展,死多少人都冲不过去。

别说俄国人在中欧防线碰得头破血流,你让我现在去指挥,我也感觉很棘手。

十多年前还能想办法用古斯塔夫,现在现再把古斯塔夫拉出来,纯粹是战术导弹的活靶子!再好的防空阵地也拦不住几马赫的导弹。

打法国时,马奇诺防线还有阿登森林给我绕现在中欧防线一共35座防空塔,从北海一直延伸到亚得里亚海,要绕道只能转海上,头疼啊。

整个中欧防线目前唯一的空档是奥地利方向,但很快也堵上了:恪守中立的奥地利政府在知悉苏军冲击李奇微防线后,感到十分担忧。

虽然他们依然恪守中立,拒绝加入北约但还是准备考虑建设防空塔,防止华约一夜突击,整个国家完蛋。

第一批4座防空塔已正式立项,建设在奥地利西部,补上德意防线间的空档

第二批防空塔打算建在林茨与维也纳之间,主要预防东德-捷克方向的突击。

因在本国领土上建设防空塔,以防御为出发点,谈不上破坏中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