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风向 (2,1200月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01章:风向 (2,1200月票加更

早知道库尔德会打成这样,再让赫鲁晓夫选一次断不会冒进。

世上没有后悔药,谁让北海道败了呢?所以库尔德找回面子是很自然的选择。

谁知道美国和中国在澳新正大打出手又忽然调头呢?

米高扬看出他的小心思,耐心劝道:“再等几天吧,反正中国的大杀招还没放出去,放出去没准又不一样。美国最近有点神经质,我们先不理会,关键还是要把会开好。

赫鲁晓夫点点头,为能有比较好的政治局面20大已推迟到5月底召开,但从现在情况来看依然不太理想:再继续推迟,不但党内怀疑东欧各国可能会遏制不住出事了。

中欧6+2协约签署,600亿总金额放出来东欧各国一个个羡慕得不知所以,就差集体集来莫斯科请愿:大哥,您也带咱们签一个呗。

人家条约里虽然没有,但经济论坛上公开表示,会普遍惠及南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懂的都懂,那不都是中国势力圈子嘛。

赫鲁晓夫找来有关条文耐心研究,看怎么和英法谈,也能让他们把大把设备和款子交过来。

仔细研究条文,越看越心凉:这对等开放、自由进出、全面贸易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实际全在要苏维埃的命

光兴办外资企业、自由雇佣就难倒了他。

中国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兴办友谊商城是经政治局特批的,基本不雇佣苏联人,由中方尽可能自己解决

理论上中国好歹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办企业谈不上资本主义复辟,英法在苏联办厂并雇佣劳动力,还要由外国派出管理人员来充当经理,社会舆论这关怎么过?

退一步说,就算勉强放开自由雇佣,就苏维埃普遍劳动力不足的局面,岂不是更悲剧?

在偏远、恶劣地方工作的人口会不会蜂拥去发达地区的外资企业应聘?

中国人口过剩,拼命对外输出,还选派了200万劳动力去法国打工,如果苏维埃也同意人口自由流动,只怕远东等地方瞬间跑掉大部分人

之所以领土交换、归还未引起基层抵制就因为大家听说接下去能到欧洲工作,普遍感到满意,愿意尽快迁移。

真正颇有微词的是部分中高级干部,他们不是因群众不满意而发声,而是从民族自豪感、优越感乃至大国沙文主义角度来表达不满。废除不平等条约,归还领土是政治正确只能私下抱怨,不能公开流露,这也是马林科夫的提议能获得通过及在军队有市场的根源。

相反,经济改革并引入资本主义性质经济体系是政治不正确,不管对苏维埃有没有好处,反正反对了肯定不能说错

就算赫鲁晓夫愿意签,这条约多半也谈不成

更何况,英法也不见得愿意签

米高扬已试探性接触过了。英法两国不失礼貌地告诉他,在未解决一战欠款之前,本国没金融家愿意为苏维埃担保。

除了一战,伦敦还要扯二战债务,毕竟丘吉尔当初给苏维埃提供了大量军援,虽没美国那么多,但这笔账多少要算。

英苏军援一直拖美苏租借法案已解决后,着没办,艾德礼显然非常不满这些问题肯定就和外资企业剥削一样扯不清楚了。

英法只能告诉莫斯科,贸易没问题,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想贷款,你们通过中国交易只要中国愿意帮你们承担支付责任,我们照认。

关键苏维埃还欠着中国好多钱呢,要不是有土地归还,这批账目都清不掉。

一听莫斯科还欠北京老多钱没弄清,伦敦和巴黎更不敢放款了。

北京或许有办法找莫斯科清账,英法拿什么手段去找莫斯科讨钱?千干脆脆敬而远之最好。

改革这件事,尤其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这件事想都别想

斯大林时代还能通过饿死乌克兰人为工业化筹集资金,现在还能这么办?赫鲁晓夫本就是第聂伯河帮上来的,哪能割自己的肉?割俄罗斯的肉还差不多!

米高扬看他兴致不高,宽慰道:“既然中国签了借款合同,也同意接济额度,那和我们签署是一样的,不必为这件事伤神,反正目前东欧也在通过该渠道获得进口设备和物资。

关键我们要梳理清楚内部关系,尽可能把贸易账扯平,军费开支实在太大了.99

我们还欠中国多少钱?

“截止4月15日,大概117亿卢布

赫鲁晓夫吓了一大跳:“怎么能欠这么多不是说货运量上去了么?不是说已移交了近40%的约定领土,这笔钱算进去没?

算了,把这40%都算进去,才是117亿逆差。99

米高扬算给他听,“去年年底,因最后一部分领土没移交成功,所以累积逆差是28亿:今年1-4月,每个月都有30亿以上的逆差。“那不正好冲平?29

还有粮食需要补库,进口小麦已进来了。

米高扬解释道,“北美小麦价格还在260美元一吨徘徊,100万吨就是39亿卢布,我们可能需要补库600万吨以上,考虑到运力和存储紧张,不能向去年那样全集中在最后2个月,已提前开始补库。

一部分粮食走波罗的海通道,还有部分粮食走远东通道,双管产下

剔除粮食部分,其实两国贸易基本基本均衡的,我国农业到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新年后,卢布汇率降低到15换1美元的水平,中国从苏联进口的钢材、化肥都按最新国际行情提高了卢布支付价,苏联一下子增加了20%的收益

粮食同样采用国际报价,持续高位,一吨普通建筑钢材送到中国大约是1200卢布,但离岸进口小麦是3900卢布,送达苏联后超过4300卢布:中国小麦稍微便宜点,大约在4100-4200卢布浮动。

这还是大宗贸易优惠价,要不然看芝商所报价,5月交割价妥妥给你弄到270美元/吨以

中国给莫斯科搞廉价进口小麦已在动用英国240亿额度的授权,牛牛手中的小麦全从殖民地收来,等于把殖民地产出换成了绿油油的美元,爽得飞起。

前面眼巴巴看工业资本家吃肉,这会终于轮到大不列颠农业资本家喝汤了

中欧签约前,法国也把本国小麦通过中国渠道卖给莫斯科换取美元欠款,毕竟法兰西是欧洲农产品自给率最高的发达国家,对中间账目,巴黎一口一个“好商量”,只想大量出货,不着急催中国付款,甚至连运费都由法巴和里昂银行帮中国免息垫付,等签约后再走额度通道支付并换成美元

如果内阁敢迫于美国压力不签协议,明天农场主们就要倒戈换能签的总理上台,他们在国会席位还比较可观。

别说走马灯的法国内阁不敢惹农业资本家集团,当年的拿破仑皇帝都不敢拿法国农业怎么样。

长期搞农业的人都懂行情,小麦价格被推到这么高绝对不正常,高必然有高的内因,联想到苏联一边吹牛皮说“丰收”,一边大规模进口,很多人无形中就明白了什么

英法或许看不透莫斯科,但中国绝对有明白人知道苏联底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