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加速 (16)
冬去春来,华盛顿的树叶掉了又长,黄了又绿。
韦恩·克拉克站在椭圆形办公室落地窗前,久久凝望着窗外,似乎有些出神。
接手这个年个轻而富有活力的国家已足足两个月了,如从西点军校毕业从军开始算起,他已为美国效力了整整40年。
照理说,当军人获得五星上将、当官僚晋级为总统,应该是完美的、久经考验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无论军事还是政治,无论管理还是经济,他都应该有高深造诣,但依然觉得很多事显得非常陌生。
五分钟前,新任副国务卿克里斯蒂安·赫脱报告了和苏联秘密接治的结果。
在伊斯坦布尔战役中失败的莫斯科态度依然非常强硬,要求获得东色雷斯的1万余平方公里土地及整个土耳其库尔德区,面积划了大约12万平方公里,甚至比目前苏军实控范围还略多些。
相比强硬鹰派、以反共而出名的前助理国务卿腊斯克,赫脱态度温和得多,他试图劝说莫斯科接受接近于完全自治模式的库尔德区,却被葛罗米柯果断拒绝,仿佛伊斯坦布尔战役的胜利者是莫斯科一样。
至于腊斯克本人,因出身于民主党,在共和党上台后被安排去洛克菲勒基金会当主席,暂时远离了权力中心。
他本有意向去美泰谋求顾问职位,听到卸任总统杜鲁门、北约军委会主席艾森豪威尔都在里面,立即扭头就走。
开玩笑,老子前几年就归他们管,去美泰还归他们管,那不白去了么?
克拉克觉得他还有能耐,又给洛克菲勒基金会搞了新项目:支持并宣传南美自由军团,大旗是反苏反恐,实际要把南美左翼好好清洗一遍,作为自由军团的投名状。
这份工作专业对口,腊斯克欣然从命,兼任自由军团政治顾问,并迅速圈定第一个作战对象:古巴。
1953年,古巴爆发人民起义,试图推翻独裁者巴蒂斯塔,经残酷镇压,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直到1956年12月,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82名游击队员重返古巴,虽然一番激战后只有劳尔·卡斯特罗和格瓦拉等12人摆脱追击,逃进了山区,但几个月后,革命又有死灰复燃趋势。
到今年3月,哈瓦那重新爆发革命浪潮,CIA无论如何弹压不住,巴蒂斯塔也焦头烂额,直接派美军干涉相当不利,那意味着困难很大,同时土耳其、澳新两个战区牵扯了太多精力,美国也抽调不出更多力量来。
这种局面下,自由军团成为很合适的武力手段。
为切实把自由军团控制在自己手中,克大帅除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外,还动用私军:幕府将军亲卫队。
表面看,亲卫队扮演了战场支援部队角色,为自由军团提供服务,实际上,自由军团的后勤与行政体系控制在由美国陆军军官为核心的日本亲卫队手中。
这支亲卫队,既不对日本政府效忠,也不对美国政府效忠,只服从公方殿一人,但表面上伪装为人畜无害的支援部队。
这点不得不佩服克大帅老谋深算:土耳其战场那40多万日本支援部队,将来肯定不会如数返回日本,必然在外面开枝散叶。
苏联有蒙古军(正经外蒙古+布里亚特蒙古),英国有廓尔喀部队,法国有安南军,美国除自由军团还有日本支援部队。
这才是联合国五常大国应有的底气。
只有中国干啥事都自己上,不是太过赤诚而是太穷,雇不起人,只能内卷。
听到这消息后,林冠华就对拉美革命前景不太乐观,认为难度系数直线上升,尤其日本政府头上顶着一大堆代偿款,后续如果没有战争景气,必然得靠人力输出顶过去,这就会造成幕府亲卫队源源不断。
但也没办法,在远东溃退后,拉丁美洲对美利坚而言已断然不容有失。
克拉克对着汇报琢磨了好一会,感慨良久走进了参联会会议室。
CIA杜勒斯报告了最新情报:中苏达成领土归还协议背后,隐含着针对美国的其他条件,具体什么暂时不得而知,猜测是强化进攻,牵制更多军力并消耗联军,迫使美国在土耳其方向让步。
与此同时,马林科夫下台,勃列日涅夫加入苏共最高主席团和其最近采取的扩张政策得力有关。
这分析和克拉克推测基本一致。
最开始听到崔可夫差点自杀、马林科夫下台后,他认为苏军会转入政治解决,万没想到上来的是勃列日涅夫,这就给了很明确的信号:苏联还没有放弃扩张决心。
至于所谓的中苏共产主义友好、归还土地等等,他一眼就看穿本质到底是什么:不就是对华让步换取中国进攻牵制联军么?
“伊斯坦布尔战役结束后,我军转入暂时休整,泰勒和李奇微部都需要补充。
另一个重要情报是英国出面警告了苏联,莫斯科保证不会触动伊拉克和叙利亚,故英法都拒绝北约派地面部队进入两国的要求,只增加了空军配属和他们的殖民地部队。”
伊斯坦布尔战役结束后,北约和苏军相对而言活跃度都有所下降,进入休整。
苏军在东色雷斯采取防守测略,北约也要调整配属与兵力休整。
让李奇微头疼的是苏军还在继续往库尔德区增派力量,土军完全没办法遏制,联军使用起来也比较费力,权衡再三,只能把伊斯坦布尔方向配合作战的3个土耳其师调过去堵漏。
五星上将当总统就这点好,基本不用怎么依赖军事顾问介绍就能明白战区态势。
很明显,华盛顿祸水南引的方针被识破了,莫斯科没有上钩,伦敦和巴黎也提高了警惕。
这不是好消息:北极熊不肯南下折腾,又不肯谈判撤退,就会在土耳其继续折腾。
他迟疑道:“北极熊们不是想要南方入海口么?怎么就能忍住不进攻呢?”
菲克特勒插了句:“有消息说他们和中国达成了协议,允许通过巴基斯坦领土修铁路连同阿富汗和瓜达尔港,可以说入海口问题已解决了一半。
之所以巴基斯坦答应这要求,是因为巴方在与锡克、印度的第4次南亚战争中输了,莫斯科突破了杜兰线,伊斯兰堡四面受敌、狼狈不堪......”
第4次南亚战争中,中国支持锡克、苏联支持印度、美国三心二意地支持巴基斯坦,最后角逐结果是巴基斯坦完败!
当初以为多少能牵制中苏的力量,没想到反过来让他们达成了一致。
但也没人指责美国,土耳其和澳新毕竟更重要,南亚支线战场顾不过来可以理解。
艾克和李奇微的意思很明显,解决完伊斯坦布尔后,联军也打累了,迫切需要休整休整、补充一番。
毕竟土耳其战役中美军伤亡近8万,相当于4个满员师打空,虽然骨干是利用菲律宾战役的释放俘虏们重组的,但4个师损失毕竟实实在在,也得好好喘口气。
柯林斯道:“澳大利亚要求再加派10万地面部队去澳洲抵挡中共进攻,我拒绝了。欧洲增补还来不及呢。海军结束了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的进攻战役,也需要休整。
新西兰人只同意进攻外围岛屿,拒绝再把陆军兵力投放到澳洲大陆上。
我建议适当收缩下防线,把所罗门上的澳军和陆战1师撤下来部分填补其他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