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加速(15)
从六汽离开后,林冠华又马不停蹄赶往武汉,与验收E-50工程车的其他小组汇合。
相比航空工业的突飞猛进,坦克工业的势头相对而言就弱不少。
全国六家坦克装甲车厂一年产量不到2400辆,再扣除轮式装甲车,单纯论坦克及其变形车辆,连1000辆都到不了。
这里有很多深层次原因。
首先从工业发展规律看,飞机产能超过坦克装甲车比较常见,二战美国很容易年产10万架飞机,但年产10万坦克就费劲了。
其次是新中国坦克并未获得绝对优势的型号,无法大规模爆产能。
包头2拖可生产IS-3,评估后认为这种10年前型号过时了,变成重型坦歼落地;
辽阳3拖能生产T-54/T-55,但对其是否占据主战坦克地位存在争论。
真正稳定而批量输出的其实是北京一拖:38D+轮式战车,合肥四拖慢慢稳定输出PT-76+两栖战车,后续准备进一步升级,发展思路就是历史上的62式。
至于武汉5拖和济南6拖,一个负责德系车辆变形车改造,一个负责英系车辆及变形车改造,还要搭配百夫长战术钻研,压力同样很大。
最后是库存车辆实在太多,改造、重组占用较多精力。
朝鲜战争结束、尤其志愿军司令部撤销后,四平留下的坦克与装甲车辆改造基地升级扩建,搭配从美国进口的M46/47生产线,对美系装甲全面重组。
一方面系统修复、升级,包括美国自己生产时存在的问题也想办法修正;
另一方面,对部分损坏或不适宜承担坦克任务的车辆根据中国需求调整为变形车。
总装最后决定用美国生产线加原有基地在四平新设坦克厂,人称中国7拖。
这一通收收收、改改改使装甲单元极大富余,逼得陆军系统只能裁军或转制,否则这头坦克、装甲车、重装备没人用,那头保留过多传统轻步兵序列,传出去是重大笑话。
莫斯科对这番动静完全知晓,甚至进行了实地考察,压力非常。
中国不但有7个大型坦克厂,数量之多已超过苏联,5个部署在北方,都位于交通要道附近,随着朝战结束,这些装甲群打算用来对付谁?
夜里想想有时都睡不好觉。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钢铁洪流只能加速生产,莫斯科一方面把老旧的T-34、SU-76、SU-100甩给东欧,另一方面提前列装T-10重坦(IS-8改进型)并加大生产力度。
从1954-1956年,T-10重坦生产了近9000辆。
靠这个庞大产能,苏维埃总算获得了不大不小的安全感
结果这些玩意在远东压根没用上,以山地为主的土耳其战场却一茬接一茬上。
T-10打M46/47/48还算有优势,但重坦再牛也不是飞机+导弹的对手,再加遭遇数万灵活机动的陶氏导弹,苏维埃钢铁洪流碰得满头包。
战场效应是连带的,为遏制T-10优势,美国人大规模启用M103重坦。
历史上M103产能很低,甚至没参与过实战,只因中国在朝鲜投入了百夫长还有几百辆伪装虎,可怜的华盛顿被迫按陆军要求加码生产M103,原本产量不过200辆出头的M103,硬生生拉到1200辆。
生产完后朝鲜已停战,反而赶上了与T-10对撼的高端局,双方打得不亦乐乎。
中国陆军到底需要什么坦克,内部有激烈争论,公认结论是中国地盘比较广袤,气候复杂多变、地形特征更是千姿百态,必然不止一种。
简单采用拿来主义,直接用苏系、美系、英系坦克,可能并不适合。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帝国遗腹子E-50项目隆重登场。
顶着E-50的名头,其内核已与1944年时大相径庭,不用再强调E系列的通用性,而强调综合高性能。
不将其看做世界大战的廉价消耗品,是林冠华定下来的基本策略。
其实中国一年合计1000辆坦克产能不低了,历史上59式从1959-1971年一共才造了2300辆而已。
随着各项技术陆续到来,他给E-50圈定的细节越来越明确:
主炮选用从英国进口的L7,包括稳定仪系统等;
发动机和变速箱选用戴姆勒-奔驰的MB507/C柴油发动机系列,正常功率850匹马力,2400转时爆发功率1000匹(但不能长时间使用,会造成伤害)。
不但坦克用,且S艇和很多快艇上都采用同序列其他型号,积累了丰富经验,戴姆勒-奔驰公司总算苦尽甘来,好好出了口被迈巴赫压制的恶气。
更让德国人喜出望外的是中国原油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还有英法美炼化体系加持,他们可从容选用更优质的军用柴油而不必眼巴巴像二战一样用页岩油、煤制油配套。
迈巴赫公司也没坐以待毙,迅速与Friedrichshafenenginemanufacture达成联合并组建MTU,深度切入柴油机市场,首先争抢奔驰公司的重型卡车发动机市场。
林冠华对此哭笑不得,不过保有竞争是他希望看到的。
中国形成了戴姆勒-奔驰、MTU、MAN和克洛克纳-洪堡-道依茨(KHD)四巨头鼎立,再加上太脱拉、斯太尔、后续引进的美国康明斯、英国珀金斯,从苏联这里还搞了T-34系列一脉相承的柴油机技术,彻底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厂家虽多,好在中国正全面工业化,市场容量大,产品升级眼花缭乱,需求源源不断。
竞争归竞争,坦克、装甲车、卡车、拖拉机、导弹艇、民船货船、发电机组等需求不一而足,大家都有饭吃。其他不说,光重卡和船用柴油机订单都能持续好几年。
在这种情况下MB507被选为军用动力,象征意义很强。
研究完苏联、美国、英国的最新款式后,德国专家们改变了顽固的发动机前置后驱、交叉重叠负重轮设计,走到更中规中矩的路线上,“48吨,绝不允许超过50吨”的紧箍咒也认真接受下来。
林冠华在武汉看到第4批样车后,涌现出很熟悉的感觉:豹2维形版,或者说豹1+豹2混合体。
与苏式圆头圆脑的风格截然不同,德系坦克一贯有棱有角,到E-50阶段不再像虎式、豹式那样方方正正,而更压扁几分。
渗透于血脉的风格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除非你不打算用德国专家。
随着土耳其战役推进,西德防卫军不断扩军,从美国手中获得了大量武器作为商品出口对价。
坦克方面就是获得了M47/M48。